明末东林党的来龙去脉 008顾宪成削籍

#历史开讲#

王锡爵谢政前,为了填补内阁即将出现的空缺,万历皇帝下旨廷推阁臣,且旨意不拘泥于资格和品级。

资格是指官员入仕的途径,帝国到了万历朝,内阁大学士必须有任职翰林院的经历已是约定俗成,而任职翰林院的都必须是殿试中榜的进士,这就是所谓的“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品级用来区分官员大小,帝国官员的品级从一品到九品,有正、从之分,共计十八等,反映了朝廷的等级制度,内阁大学士仅是正五品,为了避免地位和品级的不对称,但凡入阁官员一般都带有其他官衔,最常见的便是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六部尚书侍郎是正二品、正三品的大员,这样可以避免帝国等级制度上的错乱,这也是“礼”重要内涵的表现。

孙鑨辞职后,陈有年继任吏部尚书,下旨廷推阁臣时,陈有年恰好告假在家,左右侍郎赵参鲁、盛讷和文选郎中顾宪成前往与其商议后,最终呈上了王家屏、沈鲤、孙鑨、沈一贯、孙丕扬、邓以赞、冯琦的七人名单供皇帝抉择。名单呈上后,吏部却得到了万历皇帝严厉的责备,皇帝认为名单有徇私舞弊之嫌,理由是孙鑨、孙丕扬分别是前吏部尚书和左都御史,左都御史是都察院首脑,权责重大,按惯例左都御史和吏部尚书不入阁。吏部推荐这两人入阁是居心叵测。可是吏部却是十分憋屈,“廷推不拘资品”是皇帝的旨意,七人之中,孙鑨、孙丕扬并非出生翰林,是不拘资,冯琦仅仅是四品的少詹事,是不拘品,并无徇私之意、出格之举。

接着吏部呈上的第二份名单还是没让万历皇帝满意,因为推荐名单上又有前左都御史李世达,除此之外,让万历皇帝颇为不快的一大原因是吏部两次都推荐了王家屏,王家屏是前内阁大学士,曾因国本多番直谏,甚至封驳皇帝的御批,令皇帝大为恼火。吏部一而再推荐王家屏触动了万历皇帝敏感脆弱的神经,最终皇帝选定陈于陛和沈一贯两人入阁,同时把积郁的怨气、怒气撒向了吏部一干下级官员,顾宪成等人被降职。之后皇帝虽有回心转意,但一位给事中的奏疏再次使得龙颜大怒,皇帝早已对言官穷追猛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疏谏恨之入骨,而顾宪成也没给万历皇帝留下什么好印象,成为出气筒在所难免。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顾宪成被贬为庶民,尽管如此,顾宪成并没有就此离开大明帝国的舞台,多年以后,他在家乡无锡重建了东林书院,讲学聚众,若干年后,“东林党”成为大明帝国政治斗争的殉葬品。而如今,王锡爵和顾宪成都离开了,三王并封议时,王锡爵对顾宪成愤愤说道:

“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

顾宪成立即反唇相讥:

“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

两人对话反映了朝廷中上下级官员对立的现状,两股力量始终互相角力,直到国亡。

无锡东林书院


无锡东林书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翰林院   东林党   吏部   品级   御史   帝国   明末   来龙去脉   内阁   尚书   万历   官员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