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从曹操兵败之后回扬州募兵,就可以一窥那个时代的底色

人生这条路,是很远、很长的,总是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转弯、转向了,这些时间点或事件点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人生拐点。

曹操的一个重要人生拐点就是经历了群雄讨董这么一件事,这件事触动了他的内心,也推翻了他之前所有的认知和设想。没有人愿意身先士卒,都怕枪打出头鸟,结果他率众上了;但是败了之后,诸侯们却依然麻木不仁,只是关心如何去保全实力、瓜分利益。他的内心五味杂陈,他的心理开始蜕变,也不得不蜕变了。

之前的曹操一直活得很认真、很理想化,他想做一个千古名臣,想做一个忠臣孝子,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儒雅之士。所以,他顶雷为党锢之祸上书,打击败类宦官家属,为国家报效疆场,平定黄巾之乱,在济南断淫祀拯救黎民苍生,董卓废帝时,他又愤慨地加入义兵豁出命去讨伐……

但是,到头来,一切皆是虚无,一切皆是笑话。那些带头大哥们的冷漠让他彻底意识到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变了,大汉已经救不回了,大家都活得越来越明白、越来越精致了,只有自己还是那个一厢情愿的小弟弟。

甭管这个圈子看上去多么华丽、多么荣耀、多么前程似锦,但似乎永远与自己格格不入,如果真的想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或许只有自己搭台子,唱自己喜欢唱的戏,才是唯一的出路。

因此,曹操告别了各位诸侯大哥,按下所有的郁闷和压抑,走上了回家的路,走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曹操回扬州募兵

乱世之中,人人自危,亦人人只图自保。在那纷纷扰扰的时势下和真真切切的利益前,很多人已经顾不上他身上的其他身份了,什么家国情怀,什么匡扶汉室,什么共讨国贼,谁顾得上那么多呢?眼前最重要的是,谁能把董卓迁都而留出来的洛阳这一块肉夹到自己的碗里。

曹操不屑于这么想,当然,他即便这么想也无能为力了。因为他的所有筹码已经率先打光了,他的夏侯诸曹兄弟们带出来的兵和小股东卫兹的有限投资都打没了,诸侯们又没人搭理他,不愿在他身上多花一分钱,他还能怎么办?

痛定思痛,靠山山倒,靠人人跑,要想重新挤上牌桌,只能靠自己争气,于是,曹操回老家拉队伍去了,给“王者归来”的戏码和希望预留空间。

曹操选择的募兵地点是扬州,准确地说是丹阳。

为啥是扬州呢?因为他们老曹家在扬州的根基很深。比如扬州刺史陈温跟他们家族的关系就很铁。之前曹洪带着“家兵”千余人去庐江募兵,能带走了“上甲两千”,然后又东去丹阳从丹杨太守周昕那带走了两千兵,这背后要是没点关系,能搞得定吗?

为啥是丹阳呢?因为丹阳兵战斗力强悍。咱不是搞地域歧视哈,但同一件事落在不同地方的人身上,效果确实是完全不一样的。上一个时代,幽州突骑是天下兵王,为啥?人家是在长期和游牧民族对抗之中百炼成钢的。当然,当时的幽州突骑优势仍在,但同时也有几个地方的兵源开始崭露头角,比如董卓的秦胡兵义从兵、还有并州兵(吕布麾下的那一支)、还有后来的泰山兵以及曹操此次盯上的丹阳兵。

丹阳兵为什么这么强悍,其实是跟丹阳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和习俗文化有关系。咱先想一想,什么地方的兵战斗力强悍一些?是不是亡命之徒多的地方?是不是民风彪悍、地理偏僻、经济处于半封闭状态(没钱没人去,太有钱容易被朝廷重点照顾)、崇尚武力的地方?没错,丹阳就是这样的地方。

丹阳的北部比较发达,所以各行各业的人员因此流入丹阳。但丹阳的南部却是崇山峻岭,封闭落后。这就会导致一种什么情况出现呢?很多人到丹阳北部去混社会,要是犯了什么事,就躲到丹阳南部,那山窝窝里面,你们官府鞭长莫及。

史载:丹杨地势险阻,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於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

啥意思呢?就是说丹阳的南部就是匪徒的和平饭店,官府根本拿他们没办法。他们寄身于当地豪族,成为他们的部曲和奴仆,过着相当彪悍的生活。

不仅如此,丹阳这个地方还盛产铜铁,这特么可是战略物资呀,能铸造兵器和盔甲。

民风彪悍、猛人辈出,还能在武器装备上自产自销,丹阳就是一个天然的绝佳兵源输出地。

“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和“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这都是当时对当阳人的评价。

那么问题又来了,大家不禁会问,丹阳人过惯了这种无法无天、自由放纵的生活,会轻易被招募入伍去给军阀或者朝廷卖命吗?这是一个好问题!

咱先不说别的,历史上那些占山为王的草莽英雄为什么最终都要选择招安这条路呢?瓦岗英雄、梁山好汉,不都是这样吗?所以,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其实永远都是一种待价而沽的选择,但凡有更好的出路,没有多少人会愿意落草为寇的。

丹阳兵由于这种特殊的属性,一直被很多有识之士盯着。

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刘备同志曾经就跟随过何进手下的都尉毌丘毅诣去丹阳募兵过。当时的刘备鞭打督邮,把拼死拼活从黄巾军身上捞到的军功和官职都给丢了,漂泊到了洛阳,到处找机会,他跟着到丹阳,就是能不能找到他心目中如后来的关羽张飞那样的猛将。

还有后来的小霸王孙策,在打算脱离袁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到江东自立之前,甚至把丹阳兵源写进了战略策划书中。

可见,勇猛凶悍的丹阳兵,有多么名声在外。

但是,烈马往往不好骑,你不是那样的角色,是降服不了丹阳兵骨子里那股子野性的。比如一直喜欢走温情路线的刘备同志就不怎么被丹阳人买账,即便是刚猛的曹操同志也曾差一点被丹阳兵给反杀了。

当初,曹洪带着两千丹阳兵赶到龙亢和曹操汇合,也不知道是啥原因,人家丹阳兵突然之间就不买曹操的账了,直接偷袭把曹操帐篷给烧了。好在曹操同志自身武艺也十分过硬,提着宝剑连砍数十人才逃出生天。

即便如此,曹操也毫无办法,不光要既往不咎,还要再一次舔着脸到丹阳进行募兵。能打的丹阳兵就是这样魅力十足。

初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喁,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公征伐,以为军师。

曹操总结了前一次经验教训,这次到了丹阳之后,点名要丹阳太守周昕的弟弟周喁替他站出来,帮他去募集丹阳兵。

曹公起义兵,所前后遣兵万余人助公征伐

周昕兄弟不负众望,前后为我们曹老板募集了一万多丹阳兵去支援他创业。

那么,这位周昕为啥愿意这么使劲帮曹操呢?还是背后的交情和利益的原因。周昕是“辟太尉府举高第”而随后当上的丹阳太守,说明周昕大概率就是曹操他爹曹嵩的门生故吏。

总而言之,曹操在汴水兵败之后,回到了扬州,再次动用了家族关系,募集了一万多骁勇能战的丹阳兵,从而开始了自己人生第一次独立创业。曹操未来的路是如何走出来的,那是后话,咱今天就只好好分析他的这次募兵。

曹操丹阳募兵的分析

不好意思,不管大家认可或不认可,反感还是不反感,我又要再一次强调原生家庭条件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了。原生家庭的条件实际上为一个人的进取和发展提供了不一样的托底能力和试错空间。

咱举个例子,某一件事情,正常情况下可能要试五次以上才有可能成功。如果你只有一次的试验筹码,除非你运气特别好,一击即中,否则你第一次失败了,就再也没有重来的机会了。相反,另外一个人他的资本雄厚,第一次失败了,可以调整一下再来第二次,第二次又不行,再调整优化一下来第三次……你觉得你们之间谁的成功几率高一些?

其实很多时候,成功和个人能力并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不是你觉得你比人家牛,别人能干成的事你就一定能干成。也不是你不如人家,人家都不敢干的事情,你就一定不能干。

之前已经说过了,曹操之所以能够一路跌跌撞撞、慢慢登上历史舞台,他那个幕后的老爹和家庭居功至伟。我们现在很多成功人士也是如此。

同时代相对应的是刘备、诸葛亮这样的人,大家能说刘备和诸葛亮不努力吗?没能力吗?没有韧性吗?但是他们到最后都不得不承认,他们就是无法达到曹操那样的成就和高度。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起步基础有太大的差距。

刘备和诸葛亮白手起家,他们能折腾吗?能承受得起失败吗?他们不能错、不敢错,错一步就得一无所有、从头再来。所以大家在笑话刘备居无定所、寄人篱下时,可曾理解人家背后的那种无奈和辛酸?可曾钦佩过人家百折不挠、永是少年的坚韧?当大家笑话诸葛亮自诩良才、徒有虚名时,可曾理解人家夹缝里求生存的艰辛?可曾体会到人家那种火中取栗、从无到有的智慧?

曹操如果不是有他雄厚的家底托底,不要到汴水兵变,他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就他那些年干的那些“荒唐事”,哪一件不足以让他死于非命?

这就是差距,人家曹操多次闯下大祸依然可以安然无恙,而刘备一时激愤打了个督邮就要弃官到处流浪;人家曹操折腾完了第一次家族众筹资本,总结经验教训,马上就可以卷土重来。而刘备只能到处寄人篱下,渴望借鸡生蛋,却始终被人防贼一样对待。

曹操的劣势在于他不得不为撕掉他身上的宦官标签付出惨痛代价,但他的优势也很明显,就在于他有着无与伦比的试错机会和阶级助力(家族和逐渐认可他的士族)。

优渥的出身提升了他的见识和经验,也提炼了他身边的核心资源。刘备到丹阳募不到兵,他可以;刘备一直挤不上牌桌,他随时、反复地可以;刘备寻寻觅觅难得找到一两个猛将,曹操的曹家和亲戚夏侯家一抓一大把……

再说,那些高级理论,比如怎么打仗、怎么施政、怎么筹钱、怎么打造团队,人家从小就接触这些东西了,且一直在实践这些东西,刘备他们呢?想倒是想,但他有机会吗?等他有机会了,他一个半路出家的野路子能和从小就进行科班训练的曹操比吗?

所以,越是真正把三国历史读懂的人,越是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刘备和诸葛亮那样的人。当然这并不是说曹操就不厉害,曹操还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男一号,没办法,太独领风骚了,谁也抢不走他的风头。

很多时候,穷人不适合当家干大事,也不适合自主创业。这句话可能会伤害很多人的自尊心,但现实确实就是如此残酷。(如有冒犯,请大家多多包涵)

回到曹操丹阳募兵这件事情上来,募兵是不是就跟我们现在建立创业团队一样,要前期的投入资本、要自己框架的骨干、要有吸引人的发展方向、要有可靠的人才渠道、要有专业的技术和背景支撑……这些东西能一下子就整齐活了?但是曹操他可以。

岁月如歌,江山如画,我们总是容易只看见新人笑,而忘记旧人哭。当别人衣裳华丽地站在前面挥斥方遒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做的是思考他们为这一个画面默默地投入了多少,等待了多久,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原来如此或不过如此。

曹操丹阳募兵成功,看似一件非常不起眼的事情,但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么多,旨在希望大家能依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而不是按照自己想当然的思维去丈量世界和生活。

辩证一句话

有一句话叫:弱小和无知并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这句话我觉得借助此时的曹操来讨论一下比较合适,此时的曹操在见识上超越了袁绍等人了吗?看看他们的行事风格就知道了,袁绍老成持重、老谋深算,曹操血气方刚、冲动勇猛,显然曹操还差点味道;那强弱方面呢?曹操的家世虽然也不错,但跟“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来比,差距还不小,毕竟那是一个士族为王的时代,再说曹操刚刚被教育了一番,赔了个底朝天,而袁绍元气未伤,可以说是袁绍强,曹操弱。那么,曹操为什么能够慢慢后来居上呢?就在于他克服了虚无的傲慢,开始务实了,懂得敬畏了。

傲慢或者说骄傲,其实分两种,一种是理所当然的骄傲,一种是自以为是的骄傲,前者顶多是有点不太讨喜,后者才是真正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人生的毒药。

我们有很多人,明明意识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就是不愿意承认;明明知道自己与某一个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不愿意放弃;明明知道自己对有些事无能为力,就是不愿意妥协……为什么?他们会说,他们要维护自己高贵的灵魂。

这种骄傲其实是一种愚昧!

众所周知,曹操从小就渴望能够融入士族圈子,他为之努力过、奋斗过,甚至承受了惨痛的代价和成本,但是他成功了吗?只能说成功了一小部分。他一直仰慕的袁大哥在利益面前依然不把他当自己人看,那些之前似乎把他当自己人看的张邈、桥瑁等人,在关键时刻也无一人与他同进同退。这说明,曹操其实是永远不可能被袁绍那个圈子真正接受的。

如果曹操就要一条路走到黑,那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我们还能看到后面横槊赋诗的曹操吗?

这就是有智慧的人和没有智慧的人的区别。有智慧的人从来不会过于去坚持无效的理想,而没有智慧的人永远都会在类似于“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的死胡同里转圈圈。

慕虚名而处实祸,这句话很多爱好历史的人应该都听说过,但是绝大多数的人一直都是听听而已。

骄傲和尊严这些东西都很重要,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自己能够驾驭他们,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去支撑它们。你啥也不是,啥也没有的时候,你哪来的骄傲,谁给你的骄傲,你骄傲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希望你醒醒的人会点破你,希望你一直在自己的幻想中安乐死的人会适度地迎合你,还有一些直接、粗暴的人会无情地撕掉你伪装让你无地自容。

为什么说汴水兵败后的曹操变得更加成熟了、理智了?就是因为他已经懂得放下他内心的骄傲、学会了敬畏,变得更加务实了。哪有什么跟着大哥混日子就能干出来的伟业?如果我曹操真的可以成就一番事业,那必须我亲手一块砖、一片瓦地慢慢垒出来的。

朋友们,学会摒弃自己身上一些不必要的情绪,这一点真的很重要。为什么越是大人物往往越是没有脾气,因为那些表面上的情绪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他们早已看淡了,看穿了。如果真的有人触碰到了他的底线,大家看他有没有脾气?

本事不大脾气大的朋友,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扬州   太守   丹阳   兵源   士族   以小见大   水兵   底色   骄傲   身上   智慧   人生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