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寻迹:浅析宋代造成巨大经济压力的三冗问题 上

文|古史迹

编辑|古史迹


三冗问题,是指宋代冗官、冗兵、冗费,也即因机构过多、人员过多而造成的政府组织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的一种现象。

三冗问题不是宋代独有的,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并且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

宋代三冗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机构冗杂,二是人员臃肿。

关于宋代三冗问题,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蔡东藩先生在《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指出:“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吏部侍郎郑清之在任上,因欲裁减冗官,‘取不敷用,乃于吏部所属三院官署裁去四员’,而自是以后,凡遇吏部侍郎出外巡视,亦必先裁去一员”。

《宋会要辑稿》中也有关于“三冗”的记载:“淳熙十三年(1188)……赵普上言:‘陛下既开太平之业,不可太奢。陛下初即位时,三年丁劳之费不过三千贯。今一旦而有万计。’上曰:‘朕今开太平之业,岂有如此?’”等等。

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关于宋代三冗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笔者认为宋代三冗问题研究的滞后,既有研究方法和资料等方面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偏差。

一、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目前关于宋代三冗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主要是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宋代三冗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比如,对宋代三冗问题的历史沿革、演变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一些史料进行归纳和整理。

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利用史料对宋代三冗问题进行定性描述,但其缺点在于不能深入分析和解决宋代三冗问题。

例如,宋代冗兵问题,是指南宋时期中央机构过多、兵员过多而造成的财政负担沉重的问题。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们大都是根据史料得出这样的结论:“宋神宗熙宁年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裁减冗兵五千余人,仅此一项即节省军费若干万贯……”等等。

这种结论虽然不能说是错的,但却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宋代三冗问题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既有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编制过多等客观原因,也有军事实力不足、财政收入不足等主观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根据史料得出“宋之三冗”之说并不全面。这一点也是目前关于宋代三冗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缺陷之一。

1、冗官问题

冗官是宋代三冗问题中的重要一项。在宋人所著的《古今图书集成》中,宋代冗官被分为职官和官员两大类。

职官是指与军事、行政等方面有关的官员,其中包括文职官吏、武职官吏和其他的官员。

官员则是指所有正式入仕的官员,包括文职官员和武职官员。由于宋代是在“重文轻武”的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宋代官吏的人数非常多。而根据统计资料,宋代共有官吏四百多万人。

正因为如此,宋代一直有“冗官”之说。 关于宋代冗官问题,现有研究成果多从制度方面进行考察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如吕思勉在《宋史》中曾说:“宋之冗官,多不胜数矣”。

吕祖谦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冗官者多,而所任之官又不能尽其才”的记载;宋人洪适在《孔丛子·记问》中也有“冗官”的记载。

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对宋代冗官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措施的论述都比较笼统,缺乏具体而深入地分析。

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宋人主要从冗官数量和冗官性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数量上看,宋代的冗官数量较前朝有了显著减少。从冗官性质上看,宋代冗官多由“冗”和“散”两部分组成。

冗官主要是指非正常入仕途径所进入的官员人数过多而造成的,是宋代三冗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而散官则主要指在正常途径进入官僚系统后又被裁减下来而留下的多余官员人数。

另外,由于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内部阶层结构的变化等原因,导致宋代官员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因此,现有研究成果对宋代冗官问题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这是因为现有研究成果没有深入分析宋朝冗官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2、冗兵问题

宋代的冗兵问题主要表现为军队数量庞大、兵员素质低下和军队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调整军队编制、裁撤冗兵等。但由于宋太祖推行的种种措施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宋代的军队规模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冗兵问题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宋代冗兵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虽然宋代军队数量庞大,但并非是“冗兵”,而是“虚军”。

冗兵是由于兵额过多而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但它并不是导致宋代三冗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想全面分析宋代三冗问题的产生原因,就必须结合当时社会的客观实际以及宋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综合考察。

3、冗费问题

冗费问题,是指在宋代财政收入中,“冗费”和“冗员”两项支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如《宋史·食货志》载:“(宋神宗)元丰八年……(度支使)奏请罢两税,罢除杂支,罢冗官,省冗费,减内库所入,岁增以百万缗为度。明年……又奏请罢三司盐茶使、都转运使……”。

这是目前学界研究宋代冗费问题的主要史料。从整个宋代财政收入来看,冗费和冗员两项支出分别占据了财政收入的65%和35%左右。

可见,宋代冗费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那么,宋代冗费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要从宋代财政体制、财政管理、税收政策等方面寻找原因。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有些学者根据史料得出这样的结论:“宋初继承了唐制,实行两税法,即所谓‘不立田制而立税’。由于不立田制而立税”。

这种结论虽然准确地反映了当时实行两税法的基本情况,但却无法解释宋代冗费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事实上,宋初所实行的两税法只是改变了征税对象和征税环节等税收制度,其主要内容仍然是“不立田制而立税”。

而且这种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因为两税法改变了征税对象和征税环节等税收制度以后,所征收的税额却并没有相应减少。

宋初所征收的各种税虽然都是根据“量入定出”原则确定的税率,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基数作为税收减免和奖励政策基础的话,那么所征收的税额就会大大低于原来缴纳的税额。

二、史料问题

史料问题,也即对于宋代三冗问题的记载,是进行研究的基础。要研究宋代三冗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宋代三冗的真实状况。

这些资料包括:有关三冗问题的官方文献;有关三冗问题的民间史料;有关三冗问题的记载;其他方面的史料等。

例如:宋真宗时,“每岁减散冗官六百八十人……一年一减,三减八减”。

宋仁宗时“又裁减冗官四百七十九人……一年一减,四减八减”[15];宋神宗时“每岁裁冗兵四百五十人”。

宋哲宗时“凡官有六十余人,亦多冗滥”[17];等等。 至于关于三冗问题的民间史料,在宋代史料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例如:南宋初年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零七有《蔡襄传》:“宋初……为枢密使,与西川节度使张浚、淮东制置使李显忠、淮西节度使李道、淮南节度使安重诲同掌军事,号为‘五帅’。又置六局:一曰‘枢密院’,二曰‘御史台’,三曰‘制置三司使’,四曰‘转运使’,五曰‘三班奉职’。

1、关于三冗问题的民间史料

宋代民间史料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大,二是内容杂。宋人郑大光的《为修太府寺敕令所闻序》和《为修太府寺敕令所闻补》都是关于宋代三冗问题的民间史料。

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和《夷坚志》都是关于宋代三冗问题的民间史料;宋人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有关于宋代三冗问题的民间史料。

宋人宋祁、宋祁兄弟俩著有《新唐书》,其中也有关于宋代三冗问题的民间史料;宋人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也有关于宋代三冗问题的民间史料。

当然,这些民间史料不是专门写给史学家看的,而是写给一般民众看的。例如: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说:“今之言冗而多者,多因中书舍人多而去之;言冗而少者,少因中书舍人少而去之。今之言冗而少者,皆为中书舍人多者也。” 。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三冗之弊,非一日也。近时议论之士,或谓冗官、冗兵、冗费三冗为病。盖以三冗所致之弊,不可谓非其病也。”等等。

总之,有关宋代三冗问题的民间史料的数量非常大,内容也比较杂多。

#历史开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神宗   宋代   宋人   官吏   税法   史料   研究成果   官员   民间   压力   原因   经济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