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城市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唐代城市在中国传统城市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它结束了先前封闭式的城市结构,而开创了现代开放式城市发展的先河。

那么,唐代城市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一、唐代的农业生产力显著提升,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保障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唐代时生产力的进步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剩余物品和充足的人力,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唐代时期,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在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及推广使用,在唐代得以改良并推广的生产工具包括曲辕犁、翻车、简车等。

比如曲辕犁的出现并广泛使用,逐渐取代了原有的直辕犁,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力。

在生产工具改良后,人们可以开垦的土地也变得多了起来,尤其是南方土地得到开发,助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高产水稻得以大量种植,据统计,唐代的耕地面积比之前扩大很多。

唐代元结称:“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唐代的农田水利设施也很发达,据相关资料统计,唐代时全国的水利灌溉工程多达264处,大量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旺。

唐代农民的耕作方式更倾向于精耕细作,有不少地区能够进行两年三熟种植,有的地区甚至能够达到一年两熟,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续种植其他农作物。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代农业生产水平较此前有显著提高,有人曾统计,唐代亩产在两石左右,超过汉朝一倍。

生产力的提升,不但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也释放了一些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

二、唐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支撑了城市人口就业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唐代的商品经济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集中表现在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民营手工业发展,这是因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剩余的劳动产品,能够让农民进行出售,并购买其他短缺的生产物资。

根据《太平广记》卷374胡氏子条载:洪州胡氏,家本贫,其后“家稍充裕”,农桑营赡,力渐丰足,“其家令此子主船载麦流诣州市”。

这便是农民出售粮食的有力证据。

粮食加工业亦相当发达,经营磨坊者甚多,以致于出现了“磨行”、 “粞行” 等手工业者行会,开元时长安一斗面三十二文。宣宗时,长安附近“百姓多端以麦造面入城货易”。

可见当时经过加工的米面商品非常发达,米面贸易非常活跃。

此外市场上还有茶叶、菱藕、鸡、鹅、牡蛎、蛇等出售的记载。

在唐代后期,官营手工业比重下降,私营手工业比重上升,大量手工业品在市场上流通,比如唐代的造纸业就很发达,品种也空前增多,根据《中国史补》卷7记载的仅著名纸的品种就一百一十六种之多。纸坊也遍布各地。

商品经济的发展,能够养活大量的人口,这让农村人进城有了生活来源。

三、农村社会结构的破坏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古代毕竟是一个农业国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撑,唐代城市得以快速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社会结构的破坏。

在唐朝以前,大多数朝代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农村政策倾向于保证农民“耕者有其田”,这样可以将农民与土地捆绑在一块,以此稳定社会的秩序。

这一政策在唐朝中前期也得到很好地执行,但是唐朝中期以后,农村秩序的崩溃,导致农民大量逃出农村,反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农户出逃农村,早在唐朝前期就存在,比如武则天时期,就“天下户口,亡逃过半”,在唐王朝鼎盛时,玄宗开元年间,虽然经济得到发展,农村人丁增加,但是依然存在农户出逃的现象。

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大量农民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逃离农村。

在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局面形成,藩镇势力为了增加自身实力,加剧了对境内百姓的剥削力度,苛捐杂税层出不穷,逃户现象更加突出。

据史料记载,唐宣宗年间,“近者江淮数道,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疾疠,流亡转徙,十室九空,为人父母,宁不震悼。”

而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导致更多的农民失去土地,不得不进入城市讨生活。

李翱在《进士策问二道》中感慨道“百姓日蹙而散为商以游,十三四矣。”

随着大批农民进城,为城市中的工商业提供了劳动力,从而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唐代   开元   城市   生产工具   手工业   商品经济   生产力   土地   农民   原因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