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序幕的一张“生死契约”

小岗村的那份“生死契约”,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藏品号为GB54563。就是这份合同,四两拨千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

小岗村地处皖东淮水南岸,属安徽省凤阳县。小岗实在太小,在地图上找不到。1978年12月,小岗仍然是人民公社制度中最底层的一个集体单位,叫做生产队。全队只有18户农家,110人,共同拥有517亩耕地和10头牛。队长严俊昌在本村严姓家族中有着类似家长的位置,又具有秉公处理邻里纠纷的品质,虽然不识字,却有相当的威严。另一个是严俊昌的堂弟严宏昌,是本队唯一读过几天初中的文化人,几天前被社员们推举为副队长。严氏兄弟面对的是一群贫下中农、老少爷们破衣烂袄,饥肠辘辘,穷途末路的样子。他们有20年的亲身体会,对这个集体已经信心全无。

严氏兄弟和社员们都认为,五十年代初期,是村子里最兴旺的时候。此后,由合作化而大跃进,由大跃进而为公社化,由公社化而为大食堂、拔白旗、反右倾、学大寨、大批判、割资本主义尾巴。小岗村风风火火,凄凄惨惨过了二十多年,社员们仍然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粮食每年每人的占有量,由合作化前的500公斤降到50公斤。特别是大跃进后的那三年,全村数月无粮,父老兄弟吃尽糠麸、树皮、草根、棉饼等所有家生野生的东西,最后竟是无可果腹。全队175条人命,十死其三,侥幸活着的都四处逃生,队里只剩下残垣断壁,39个人和1头牛。

严宏昌和他的乡亲们,看到在公社制度里求生艰难,致富无望,便转而想到“包产到户”。这个办法早已了然于各人的心间,彼此心照不宣,只是“包产到户”这四个字,在当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被打入“另类”,定为反命罪,有杀头人狱之祸。

这一夜,小岗生产队18户人家的代表们悄然聚在一间茅屋里,大家面对“包产到户”这道命题,只是在“敢”与“不敢”之间斟酌,难以言状。直到天明,他们才痛下决心:乞丐只求眼前有一条活路。这时的严氏兄弟已义无反顾,只是他们的身份和经验迫使他们不得不作出最后最坏的打算。严宏昌在众目睽睽之下提起笔来,以他那拙朴的笔法写道: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 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后能干 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 不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坐(坐)牢杀头也干(甘)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子养活到18岁

关延珠 关有德 严立符 严立华 严国昌 严立坤 严金昌 韩同云 关有江 严立学 严俊昌 严美昌

严宏昌 严付昌 严家其 严网品 关有申

小岗村的“生死契约”及18户村民按红手印的故事被大家所熟知。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看这张“生死契约”,上面除了书写者,也就是当时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的落款外,还有17个红手印、3枚印章。

也就是说,最早参与“大包干”的农户应该是20户。那为什么故事里只有18户村民集齐秘密按手印呢?

其实,当时小岗村本就共有农户20户,但组织分田到户,开秘密会议时,只聚齐了18户,有两户外出未归。由于许多村民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所以这封“生死契约”,包括村民的名字都由严宏昌执笔,村中有私章的3户人家盖上了私章,没有私章的村民在自己名字上按了手印。

至于没来的两户,严宏昌找其他村民做担保,也替他们在名字上按了手印,这才有了这份20户参与的契约。

每个姓名之上,均覆有一片血红,其中17个指印,三个图章。他们郑重其事,相约守密,绝不让外人知晓此事。新华社记者写道:“其情其景犹如旧时走投无路的饥民揭竿而起前的歃血为盟”。富于创造、勇于革新的小岗村,为全国亿万农民开辟出了一条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道路。亿万农民正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顾昔日这凝重的一幕,更可坚定我们改革开放的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契约   大跃进   私章   包产到户   生死   生产队   社员   手印   序幕   改革开放   村民   中国农村   名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