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实录」1629年:己巳之变,袁崇焕遭反间计

前因

公元1628年5月,皇太极远征察哈尔蒙古取得大胜,后金控制燕山一带长城沿线地区。

公元1629年(己巳年)至1630年,皇太极率领满洲八旗从喀喇沁蒙古地区绕道突破明朝长城,直逼京师,回师救援的袁崇焕在京师周围连番恶战逼退后金军队,而崇祯皇帝则因为误信谣言将袁崇焕下狱斩杀,而后金军队则在京师一带屠戮劫掠甚烈,因而称“己巳之变”。

公元1629年秋,皇太极在战略层面完全吸取了老爹努尔哈赤在宁远(今辽宁兴城)之战中的教训,放弃在宁锦防线上死磕,明智地选择了绕道战略。不讲武德的皇太极以当地的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深入辽西群山之中,突然出今日喜峰口一带,在明长城薄弱之处掘毁城墙入塞,啪的一下出现在了华北平原之上,显然是有备而来。

两条进京的线路

这招釜底抽薪的战术直接打到了明帝国的心脏地带。警报传来,京师全城戒严,崇祯皇帝连忙派遣使者召唤袁崇焕回师勤王。当时的袁崇焕还在在辽西走廊,清军绕道相当于一计掏心拳。

袁崇焕为此做出对策,他先想趁着皇太极还没出唐山时用先锋军队将其前往北京的路途封死,没想到被皇太极将前锋赵率教部全部歼灭。首战失利的袁崇焕又想着在京城东口的天津蓟县,向皇帝保证“力为奋截,必不令(皇太极)越蓟西一步”,却没想到皇太极的后金大军居然避开袁崇焕,一路奔向京城而去。这两次拦截作战的失败尽管不是袁崇焕的主观意图,却让崇祯皇帝起了疑心,为什么你袁崇焕就放任清军到了北京城下,是不是有意“养寇自重”?袁崇焕的“大话”就为后来崇祯“专恃欺隐”的“罪名”留下了伏笔。

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极已经逼到了京城的门口,幸亏此时袁崇焕在东方的广渠门外打了一场漂亮仗,祖大寿和袁崇焕的关宁军面对皇太极、多尔衮与多铎等人亲率的清军毫不退却,并与之奋力鏖战,袁崇焕本人的胳膊都被射成了刺猬依旧死战不退。多尔衮的大军强攻不克的情况下只得选择退却到东南以待时机。

不过,此时的崇祯皇帝已经对袁崇焕产生了极大的疑虑,半年前袁崇焕矫诏擅杀毛文龙的案子实际上已经让崇祯皇帝产生了疑虑,之后又传出袁崇焕与皇太极私下“谋款”(媾和),更是触发了他多疑的本性。此时袁崇焕说大话被皇太极实力打脸,更加从侧面印证了崇祯的想法。于是,崇祯皇帝坚决反对袁崇焕部想要入城的要求,惧怕袁崇焕来个清君侧,把自己卖给满人。

二十七日,皇太极与城外的袁崇焕在左安门外再战一场,皇太极始终不能取胜。无奈之下,计上心头,既然战场上打不赢袁崇焕,那我让大明朝自己人的唾沫星子淹死他。

皇太极在广渠门败于袁崇焕后,俘获了明太监二人,于是玩了一手蒋干盗书,让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偷偷在两个太监关押处外窃窃私语:“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自以为得到军事机密的杨太监沾沾自喜。果不其然,第二天皇太极故意将杨太监放归回北京城,于是一个内部秘密“真相”就这样进入了崇祯的耳朵里,袁崇焕的“通敌”算是坐实了。

十二月一日,为了要饷银被吊上城头的袁崇焕,竟然直接在城楼上被崇祯皇帝当场逮捕。其中就包括纵敌长驱,顿兵不战等罪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代名将袁崇焕就因为这些捕风捉影的理由而身死名裂。

后果

公元1642年,清军在松锦一带歼灭洪承畴率领的九镇明军,彻底占领辽西。

结论:崇祯皇帝将袁崇焕下狱处死不仅导致明王朝在己巳之变中丧城失地,更对京畿地区的经济社会造成了沉重打击,最为重要的是,崇祯皇帝自毁万里长城的举措让明军丧失了袁崇焕这样的统帅与大量精锐战力,更让辽人的关宁军寒心,自崇焕死后,“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崇祯   反间计   明朝   太极   蒙古   辽西   长城   京师   清朝   太监   公元   实录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