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笼岂能囚禁商汤的鸿鹄之志


商汤既然迈出了第一步,后续也就顺理成章,灭了葛氏之后,继续以道义为旗号,讨伐不义之国,扩大底盘,扩充实力

继葛氏之后,有洛氏步其后尘,这个部落被灭,可是大快人心,怎么说呢,有洛氏部落的首领觉得自己的住所不够气派,就开始大兴土木,对标大夏王朝皇室的规格一比一的来,甚至到了农忙时节也不停止,搞的田里的庄稼都无人收,全国闹饥荒,商汤一看,现在不伐,更待何时,于是兴义兵,有洛氏民众也是纷纷响应,有洛这个部落被灭的没有悬念

商汤可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主,颇有后世战国四君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田文之风,沽名钓誉也好,真心实意也罢,最终结果都是声名鹊起,美名远扬啊,当然得需要一些实际惠民的举措,例如减轻苛捐杂税啊,与民休息啊,这样一来,商汤可谓军事和政治双丰收,紧接着,降服荆这个部落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荆部落的首领荆伯,当时被认为是南方蛮夷,商汤曾要求他归顺,却遭到拒绝,毕竟天下只有一个公认的主,你商汤还排不上号,后来在灭了葛与有洛之后,大兵压境,就是给荆部落制造这种军事威慑的阵势,但商汤心里明白,因为还没有找到荆部落的不义之处,不能师出无名吧,这次就采用了怀柔政策,给荆伯送了一头祭祀用的牛,啥意思呢?这里穿插一条当时战争的背景,若是毁灭一个国家,就会毁了这个国家的信仰和宗庙,前文说了,古代就两件大事,不是战争就是祭祀,荆伯一看,一揣摩,好家伙,这商汤高明啊,通过一头祭祀的牛传达了无意灭掉荆部落的意思,再综合考量当下双方的实力,最终归顺,你看,这就是后世兵圣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至此,史料对商汤的征伐做了一个总结,商汤平生共十一次征伐,从无败绩,妥妥的常胜之师,但一件事情的发生,差点葬送了商汤的前程甚至生命

就在商汤降服荆部的第二年,商汤入朝觐见夏桀,可能不是他自愿的,为啥呢,一是之前都是伊尹迁往周旋,二是可能夏桀对商汤已产生警惕了,随着商汤假借天子的名义四处征伐以来,底盘扩充了不少,军力增长了不少,夏桀已感觉到了威胁,才传召商汤亲自入朝的

果不其然,商汤一到夏邑,夏桀立刻逮捕了他,投入监狱,这一个堂堂实力派的诸侯,竟然沦为阶下囚,这可震惊海内

不过结果出现了逆转,一年之后,商汤被释放了,蹊跷不,至于为什么释放商汤,史料中找不到记载,只能推测,释放的原因肯定是夏桀对其解除了警惕,觉得不是威胁了,否则肯定是让商汤在监狱度过余生,是因为夏桀这一年幡然醒悟了吗,可能,但更大的可能还得是归功于两个人:伊尹和妺喜

这样一看,商汤和少康似乎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凭借弹丸之地起家,同时都是用了间谍,差别只是间谍的身份和地位不同,妺喜究竟算不算间谍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伊尹充分利用了她,让商汤一次次的化险为夷



当然,历史就是这样,总是将所有的功德附加到一个人身上,五帝如此,普通帝王如此,甚至国人野人也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伊尹在夏桀身边不止安插一个间谍,足可见伊尹之能,后世孙子在他的兵法的用间篇里面仅仅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姜太公,另一个就是伊尹

另在其兵法中又补充道: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你看,兵圣孙武就是目光如炬,一针见血

商汤经历这次牢狱之灾后,就低调了很多,也不对外征伐了,潜心静养,但并不意味着退缩,就像那句话说的:有一种撤退叫进攻是吧

不过,换一个层面考虑,商汤的这次牢狱之灾,为他赢得了一波诸侯的同情,能有此心,是可以同化的前提

夏桀想有所作为,尤其是想加强中央集权,作为帝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只是过于直接,就是你不服从,我就干,初心是好的,但想想,他之前大夏王朝已经经历了300多年这种局面了,再回到夏禹和启的时代,很难,让养尊处优的诸侯们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绝不现实啊

当然,有些人会把商汤的征伐和夏桀的征伐对比,其实是没有正确的标尺的,为什么呢,一个身份决定了征伐的性质天壤之别,尽管后世用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汇:残暴与怀柔,但主观有余、客观不足

商汤的牢狱之灾,倒是为了换来了一些政治之本,至于说能否助推日后的真正崛起,我们再行篇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商汤   夏邑   王朝   鸿鹄之志   牢狱   牢笼   史料   祭祀   后世   诸侯   间谍   部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