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促进我国金融科技的健康普惠发展?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为此,金融时报《理论周刊》邀请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刘勇院长、北京大学普惠金融与法律监管研究基地副主任顾雷博士做客“智·汇·谈”栏目,围绕如何推进金融科技发展,如何加强金融科技常态化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展开讨论,相信他们的观点能够对下一阶段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有所启发和帮助。


刘勇 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秘书长。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多项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课题研究工作,出版《开放银行》《智能投顾》《区块链:重塑经济与世界》《互联网金融》等著作。


顾雷 法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北京大学普惠金融与法律监管研究基地副主任,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金融监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出版个人专著《中国普惠金融创新业务与监管初探》《中国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与合规发展》等7部,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观点概览



数字经济成为行业关注热点


刘勇:纵观全球,金融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快,新的业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当前,我国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存在发展不充分、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数字技术尚未全面融入实体经济产业链。我国产业数字化技术服务和金融数字化服务必须迎头赶上。


对此,一是加快落地数据安全、信创领域政策。把数字安全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扩内需、稳增长的重点工作,列入省、市、县及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中,推动数字安全建设模式持续优化。二是探索以数据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统一的技术和数据标准,逐步建立数据用途和用量控制制度,实现数据使用“可控可计量”。三是在保护个人隐私和确保金融数据安全前提下,分级分类、分步有序推动金融领域数据流通应用,尝试“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交易范式。四是建立全社会数据共享机制,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数据流通交易规则,促进商业数据流通、跨区域数据互联、政企数据融合应用。五是发展数字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人工智能发展需要规范风险


顾雷: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对ChatGPT完整的治理架构和风险防范体系,还只是有一些对网络信息、网络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监管规定,分散在不同的人工智能或互联网金融法规或政策性文件中,没有形成系统性,容易产生人工智能行为与后果的模糊法律边界。为此,我们必须尽快构建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行动指南,强调安全可控、共担责任、尊重隐私、敏捷治理原则,注重人工智能技术和伦理规范结合,将数据安全、算法安全、服务安全作为人工智能重要发力方向,形成“技术防范+伦理规范+法律规制”体系,重点做好以下几点预防和治理工作:


第一,现阶段,先期开发对接ChatGPT软件或是硬件进行内部测试,暂不考虑直接使用。第二,建立ChatGPT限制规则,突出ChatGPT禁止性规定,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要求ChatGPT对任何人、企业(机构组织)、社会、主权国家负有防止伤害的法定责任。第三,要求ChatGPT提供隐私保护的机制,包括提供隐私保护算法、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分析算法、信息披露系统以及应用算法,长期追踪,禁止任何与隐私权保护法律法规相违背的业务行为。第四,探索完善人工智能授权使用制度,形成人工智能数据安全使用承诺背书,明确数据产权归属和适用范式,建立纵深防御安全系统,实现人工智能数据可用、可信、可追溯,强化人工智能数字化监管能力,筑牢人工智能风险“防火墙”。第五,建立ChatGPT伦理标准,从道德、伦理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软性约束,重点关注在公民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可靠性以及责任归属等方面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防止商业失序而引发伦理问题。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姜欣欣

责编:王璐

编辑:刘能静

邮箱:fnweb@126.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金融   北京大学   范式   中关村   区块   高效   科技   人工智能   伦理   算法   机制   数字   法律   数据   经济   健康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