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睡茅屋,白居易住郊区,元稹李白蹭住,大唐房奴比北上广深难

16岁那年,白居易第一次到长安拜会作家协会成员顾况,被调侃“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可看到他的作品,顾况立马改口称赞:“小白,以你这个这个水平,安居也很容易了”。


“小白”被打满了鸡血,斗志满满。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白居易的安居之路,并不容易。


他先是住在寺庙里,过了一段拮据日子,想跟元稹喝酒,都得典当袍子换钱。


后来他考上了公务员,成了妇孺皆知的大诗人,还娶了前京兆尹家的女儿,可他还是买不起房,只能在长安城东特别偏僻的地方,租几个茅草屋安身。


看着有房的蜗牛和有洞的老鼠,白居易幽怨地写下一首诗,感叹自己没房的悲哀。


直到50岁时,白居易才在长安买了房,收起了对蜗牛和老鼠的羡慕之情。


买房差点成为了白居易的心魔。


尽管他50岁才买到房,但也是幸运的人,因为很多人奋斗了一辈子都没有在长安居住下来。


因为在大唐买房,实在太难了,不亚于当今的北上广深,甚至更难。

作为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中心,都城长安的人口非常密集,在供需关系不平衡的影响下,房价被炒得很高。

根据史书记载,贞元年间,有人以正常房价一半的价格,买下了长安城里的一处“凶宅”,花了210贯钱。


唐朝的“1贯钱”,大致相当于现在的7000元。


这所房子,相当于现在售价人民币147万,大唐正常的房价,大约在300万人民币左右。


唐朝买房没有贷款制度,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房契。


以当时普通百姓一年4000到5000文钱的年收入(相当于现在3万元),想要买房,不吃不喝,需要100多年。


即使能买得起房,大唐的房产税也十分惊人。


依据当时的法律,房产税取决于房屋的数量和房子的质量。


每两个横梁之间的空间算一间房。房子好的,每间收税2000文,差的每间收500文,不好不差的,每间收1000文。


每当收税的时候,满大街气势汹汹的官兵挨家挨户砸门,门开了直接闯进去,数完房间数报给户主,户主就得乖乖掏钱。


少交一间的税,就要被罚50贯钱,凶残程度堪比抄家。


不少殷实百姓被巨额税收劝退,那些没被劝退的“社会人”,想要买房,还有其他麻烦。


唐朝在买卖房产方面有个奇葩规定:买卖房产时,卖家亲戚和邻居有优先购买权和一票否决权。

意思是说,房主想要卖房,必须先问亲戚和邻居是否要买,如果他们不买,才能卖给别人。


而且,新买主还要经过亲戚和邻居们的“审查”,一致同意签字后,买卖才能成交。


如果不按这个流程执行,卖房的人就要去官府挨板子。


这条规定看似不合理,其实大有门道。


古人云“千金买房,八百买邻”。邻居的人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生活品质。


在动不动就挨家挨户搜查的时代,谁也不想有个糟心的邻居给自己添堵。


在邻居买卖房子前考察清楚,对原住居民来说,是好事一件。


但对买房的人来说,无疑是层层障碍。


当时,很多名人,都被“买房”这一难题,困扰了大半辈子。

跟白居易同病相怜的,是他的同事,韩愈。

韩愈比白居易大4岁,俩人都很有才华,但性格不合,属于王不见王,一山难容二虎的情况。


不过在买房这事上,老哥儿俩目标一致,而且韩愈要比白居易努力地多。


韩愈早年经历坎坷,考了3年才高中进士,后来又参加了3次竞聘考试,才得到一个不被看重的官位。


虽然端起了铁饭碗,韩愈的生活却一直紧巴巴的。


他工资不多,租房就要花去一大半,要是生病请假被扣了工资,连房租都是问题。


于是,一心惦着买房的韩愈,决定给别人写墓志铭赚外快。


以他的文学水平,订单很快爆满,收入也很不错,但麻烦也随之而来。


韩愈为人仗义,只要有穷苦书生慕名而来,他都大手一挥,一律安排。


存款像流水一样花出去,他只好更加勤奋接单,攒钱买房。


不巧,韩愈有个门客叫刘叉,是个有文化的社会人。他觉得写墓志铭赚钱这事“不地道”,把韩愈的存款全卷走跑了。


没了钱,买房进度条狠狠倒退了一截,韩愈欲哭无泪,只好重新攒钱。


一年又一年过去,韩愈官职、副业双开花,手头越来越宽。49岁那年,他终于结束了长达30年的租房生活,在长安买了房,踏踏实实地过上了“社会大哥”的日子。

而放眼整个唐朝,有房的公务员,只占这个群体的1/4。更多的唐朝公务员,都是租房党。即使像裴度那样位至宰相,还是只能按时交租,才能安住。


如果不想交租,就要想其他办法。

比如当年和白居易一起卖衣服买酒的元稹,就有自己的“安居技巧”。

元稹祖上本是地主,但到了他这一代早已没落,家里空有一间祖宅,连饭都吃不起。


元稹母亲想卖房子,被家人拦了下来。


她只好带着孩子投奔娘家哥哥,也就是元稹的舅舅家。从此,元稹打开了“蹭住”的大门。


借住在舅舅家期间,元稹化身时间管理达人,学业爱情两不误,既在县里小官的家里混了不少书读,又跟表妹莺莺软香温玉地谈了一段恋爱


一年后,他离开舅舅家去长安考科举,蹭住在寺庙里。


考上公务员以后,他又搬到“公馆”里蹭住。


“公馆”是专门为官员提供的宿舍,环境比现在的筒子楼还要糟糕。


屋里的窗帘破破烂烂的,地面到处都是小坑,墙角还挂着蜘蛛网,没有厨房,只能在走廊做饭……


虽然环境差,但不需要花太多钱,元稹很乐意住。


再后来,元稹要么娶到有钱人家的女儿,要么跟女明星薛涛等人同居,靠着爱情混安居,竟然一直生活得很不错。

但在后人看来,这样的行为可不咋地,即使元稹写了一大堆诗悼念亡妻,人们说起他时,也要骂上一句“渣男”才能痛快。


另外一个爱蹭住的,是大咖李白。


李白一辈子疯狂不羁爱自由,不是在旅游,就是在去旅游的路上。


因为四处游荡,他没有房产,除了做“赘婿”,就是在各地的达官贵人家“租住”。


说是租住,其实是为他们写诗,当作租金。


比如语文课本里的《赠汪伦》,就是李白在“榜一大哥”汪伦家住完,临别前写的感谢信。

话说回来,给大诗人提供几天食宿,就能换自己的名字流传千古,汪伦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不亏。


可以说,为了蹭住,诗人们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谈资。


不知道时光重来,当年的他们,是否会选择其他安居之路呢?

比起买房、租房或者蹭住,受到皇恩封赏,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最尊贵的安居之道了。


被李白嫉妒得一辈子的王维,就是这样安的家。


王维长得帅,谈吐文雅,精通书画,擅长音律,还写得一手好诗,是当时妥妥的“青年才俊”。


年少的他,一到长安就受到了贵族追捧。


玉真公主经常请他喝茶聊天,还把诗人宋之问的地皮送给了他,让他自己盖房子。


王维充分发挥了公务员优势,花了8年时间,盖了一间大别墅,还在周围10公里内修了20多个景点,打造了著名的“辋川别业”。

有了这间大别墅,王维闲时邀请同行聚会,在喝茶品诗时不经意显露档次,简直不要太爽。


玉真公主的哥哥唐玄宗,也爱送房子,对象则是朝廷的肱股之臣,姚崇。


姚崇从武则天时期就是宰相,一直兢兢业业,深得皇帝认可。


唐玄宗即位时,这位三朝老臣提出了10条建议,听得唐玄宗拍桌子感叹:爱卿说的,全是金玉良言呐!


因为为官公正,人品贵重,唐玄宗对姚崇非常信赖,很多事情,都愿意找他商量。


有时,听说姚崇生病了,唐玄宗还要派人探望。

可是姚崇在长安没房,只能住在罔极寺,无论是皇帝的使者还是姚崇本人,每次来回都非常不方便。


于是,唐玄宗命人在四方馆(当时姚崇的办公地点)收拾出一间“公寓”,让姚崇搬过来住,还允许家属探望。


姚崇天天住办公室,有点不好意思,唐玄宗又是大手一挥,买了一套房子送给他。


就这样,凭着“人才引进”,姚崇终于落户长安。


像姚崇这样对朝廷有贡献的人,房子,其实是很常见的赏赐。


战神郭子仪的豪宅,就大到令人咋舌。


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武将,被历史称为“再造大唐”的英雄。


郭子仪家的祖上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做官,虽然没出过什么大官,但家族一直发展稳定,没有衰败。


唐朝开元年间,青年郭子仪通过武举考试,进入军营,开启了军队生涯,从大头兵干起,一步一步做到将军。


59岁那年,他在历史上拥有了姓名。

他击溃了安禄山的叛军,抵挡了吐蕃突厥等外敌的入侵,凭一己之力2次把大唐从崩溃边缘拉了回来。


当时,甚至有人称,只要战场上听到“郭子仪”三个字,敌人就要投降。


由于战功卓著,皇帝送给郭子仪的豪宅一套接着一套,还给了他特殊待遇,允许他在御赐的地皮上自己盖房子。


一来二去,郭子仪的豪宅面积越来越大,一共大概有200多亩,大约14万平方米,占了所在市政区的1/4。


豪宅里住了3000人,这3000人甚至不知道彼此住在哪里。


虽然听起来很夸张,但想到郭子仪为大唐立下的功劳,什么赏赐也不过分。

所以古代百姓都想当官,光宗耀祖,荫庇子孙,实现阶层跨越。


可大唐数百年,只出了一个郭子仪,普通百姓即使当上了官,也要面临“买不起房”的扎心现实。


为了买房,古人绞尽脑汁,今人精打细算,后人也将殚精竭虑。


毕竟,在中国人眼里,房子是家的代名词,也是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但房子,却不能给人生定调子。


有房的人不一定快乐,没房的人也可以活得精彩。


孟浩然守着襄阳的祖产,还是纠结拧巴地活了一辈子,诗里写满了愁苦;


刘禹锡的陋室门前台阶上长满青苔,却挥毫泼墨,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古流传;


杜甫的茅草屋都破成那样了,依然心怀天下,仰天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高门大户固然会让人有面子,但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家”,是一个能安放漂泊心灵的港湾。


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金碧辉煌的别墅里,有多少冰冷的心渴望家的温暖而不得;狭小逼仄的房子里,拥挤的饭桌上却能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年轻人中,无房一族的数量,大约有2亿。


他们可能是刚毕业的小李,可能是打零工的小张,也可能是高档写字楼里的“莉莉”。


他们之中,有的被困在买房的执念里,一边关注居高不下的房价,一边省吃俭用地存钱,想象着有朝一日,买下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从此过上美好人生。


有的则对物质条件不以为意,即使在简陋的小房子里蜗居,仍然在方寸天地间,畅想诗和远方,寻找生命的意义。

前者往往觉得生活苦,后者却甘之如饴。


究其原因,还是心的问题。


当你跳出买房的执念,就会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而是这一辈子,都做了什么事。


就像当年的李白,没房没车,连“五花马”和“千金裘”都拿去换酒了,却能随遇而安,以诗为伴。


当历史的大浪拍过去,没人会记得他是否有房,却有千千万万人吟诵他的诗句。

-END-

作者:姜小妖

编辑:月伴星河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大城留不下肉身,小城容不下灵魂,人生如棋,只求落子无悔!


马鸿逵:娶6个老婆,称霸宁夏17年,带7.5吨黄金逃美国,晚年凄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大唐   李白   长安   茅屋   杜甫   唐朝   郊区   豪宅   诗人   邻居   公务员   房子   买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