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被皇帝赐死,为何还要谢主隆恩?痛快骂两句会有啥下场?

公元十七世纪,多尔衮带领清人入关时,曾经要求百姓留长发,结果,汉人们奋死抵抗,无数百姓宁可砍掉脑袋也不肯断发,甚至还有人要逃到国外,或者跑入寺庙出了家,其民族精神和反抗意识着实让人感动。

转眼间,二百多年过去了,封建王朝结束了。中华民国建立后,“剪辫子”的口号也终于下达了全国各地。

然而,令人傻眼的是,按理说应该兴高采烈、破旧立新的人们,竟然又死命的护着自己的辫子,不让剪。

你能理解吗?看似一成不变的反抗,却充满了矛盾和荒谬。

同样荒谬的是,古代臣子被皇帝赐死,除了要跪好姿势,谢主隆恩之外,有的还会痛哭流涕,上书称谢,就差高唱《听我说谢谢你》了。

那么,他们的反抗意识呢?既然反正都要死了,为什么不痛痛快快骂两句呢

皇权的威力

唐书记载:武则天掌权之时,备受信任的宰相刘祎之因为“议论返政”,被赐死于家中。这位老先生临死前,还亲笔写了一份几千字的长表,感谢武皇,写完才上路。

此类“杀人诛心”的故事,古史典籍中可谓数不胜数。

从“指鹿为马”的秦二世,到汉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董仲舒,再到赶上了清朝文字狱的70岁大臣尹嘉全,无处不彰显着皇权的威力。

自打有文字记录以来,赐死制度一直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始终。从商周时代,一直延续到了秦汉,以后历朝历代,沿用不废,无论王公贵族,还是三宫六院,一旦接到了“皇令”,谁都不敢有任何的怨言,只能默默的选择接受这一切。

这一制度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首先,应该是千百年君主专制下,帝王和下属的默认,既符合君主独裁的需要,又符合习俗传承的演进。

不像开篇所述的“留发不留头”的百姓那样,百官朝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观念,并非一成不变。

从春秋战国的“师友臣”,到清朝末期的“奴才”,其实经过了漫长的“削权期”“调教期”孔孟诸子可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小跟班,不要说赐死,就连打屁股都不可能。

但是后来皇权越来越专制,臣属越来越逢迎,皇帝可以说一不二,超越一切刑律独断独行,百官谁敢不从?

再者,有了罢黜百家,又有了程朱理学,再加上科举制度,百官的“愚忠”情节可谓根深蒂固,从民到臣,从臣到奴才,官的顺从品性和奴化心理经过了世世代代的锤炼,“被赐死”反而成了臣子表现“忠君爱国”的良机,简直“求之不得”。

既有制度挟制,又有伦理安心,赐也赐的爽快,死也死的光荣。那么,如果誓死反抗到底,又会如何呢?

反抗的命运

一般而言,胆敢反抗老板的员工,不仅得不到加薪和赏识,就连周围的员工,都会伙同老板一起来对付此人,可谓古有“死无葬身之地”,今有“大型社死现场”

西汉文帝时期,有一位知名的大臣薄昭

他是皇帝的亲舅舅,既有拥立之功,又手握兵符,官拜车骑将军。但是,他晚年骄奢淫逸,到处安插亲信,引起了皇帝的不满。

在一次“公然杀害了朝廷使者”后,一份“赐死”的命令也随之而至,这位老兄也很直接——不肯。

他一直躲在家中,穿上了甲衣,严阵以待,一副鱼死网破的样子。结果,外甥皇帝就轮番派出官员,人人披麻戴孝,在他的门前哭丧,鬼哭狼嚎,日夜不停。最终,这位老兄心理崩溃,还是在家里自杀了。

比较而言,文帝算是“一代仁君”。杀人的方法其实有无数种,想要受罪,还不好办

如果大臣一时想不开,没有谢主隆恩,反而回骂了皇帝的祖宗十八代,那么到了第二天,很有可能这位大臣的妻儿爹妈七大姑八大姨,甚至家里的旺财,都一同在大牢里大骂此人的祖宗十八代。

本来只是一个人死,结果变成了“夷九族”。本来只是喝口毒药的事,结果腰斩的腰斩,砍头的砍头,绝了一族的血脉不说,还被菜市口的百姓指指点点,遗臭万年。

如果惹的是吕后、朱棣之流,分分钟都能被灭光家族里的活口,挖眼割舌,砍手砍脚,一不小心被做成了“人彘”,简直更是生不如死。

说起来,我国古代的刑罚向来以“残酷”著称,赐死制度作为延续了千百年的“古制”,本质上是最文明,也最礼貌的

首先,身体上的痛苦可以降到最低。相比各种“凌虐”手段,不管是赐绳、赐绫还是赐宝剑,喝药、喝汤还是喝毒酒,能够“自行了断”,简直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

其次,精神上的尊严在某种程度上也得以保存。死亡的地点一般是家中或者牢狱中,免去了公开性的侮辱。死后也能得个全尸,不至于曝尸于市,也避免了刁官狱卒的逼审。

最后,想被赐死,还得有一定的身份级别才行。能被“赐”的不是贵族重臣,就是后宫妃嫔,无论是因为何种罪名被宣判了死刑,都是真命天子以九五之尊,亲自判决的。

一代重臣,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老子亲自请你去死,还不够你臭屁的?“优待之余”,说不定还能减刑,万一龙颜大悦,“死缓”就可能变成了“无罪释放”。

只要说一句“谢主隆恩”,“忠臣死王命”的美名就落在了你家的门前,何苦又要反抗呢?

死得其所

最后一点,和百姓的“负隅顽抗”不同,古代大员全都追求“死得其所”

翻开儒家经典就会发现:里面既有“忠君爱国”的君子要求,同时也有“良禽择木而栖”的革命指引。

清军入关前,明末第一名将洪承畴被俘,求死不成,只得倒戈投降。他辅佐多尔衮内修国政,外平民愤,清军才能一路势如破竹,很快统一了江南。

可见,有些大臣也并非没有脾气,他们或者为了礼义,或者为了利益,也曾摇摆于“谢主隆恩”和“痛骂两句”之间,对于他们而言,死或许并不可怕,重要的反而是死得要有价值、死得要有尊严。

匹夫之勇谁都有,却不见青史留其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忠君爱国   皇帝   死得其所   重臣   皇权   臣子   百官   大臣   下场   痛快   官员   古代   百姓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