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春秋战国时代的弱肉强食到始皇一统

#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壹品繁华

编|壹品繁华

随着“礼崩乐坏”这个制度层面的混乱,周王室失去了权威,诸侯失去了制约发生了如孔子所言的:

从“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大转变。

先是诸侯国之间,后期诸侯国内部,发生了大量你争我讨、弱肉强食的斗争。斗争的核心是权力和利益,斗争的目的是称霸和吞并,斗争的手段是军事加外交,斗争的借口是尊王讨逆,斗争的结果是秦统一天下。

诸侯国之间战争

整个过程既惨烈,又壮阔;既充满杀伐,又充满智慧;既揭露了人性中贪婪残暴的一面,同时又体现了出人性中向往和谐、仁爱忠义的光辉。

一道残酷的减法

周王朝立国时,中华大地上大大小小有一千多个国家。周王朝统领了71个诸侯国,加上一些诸侯的追随国,王朝大概控制着135个邦国。

一千多个国家,经过西周,特别是经过春秋战国的斗争合并,最终由秦国统一天下,其过程绝不是一场和风细雨的演变。

其间,有多少残酷无道的杀戮。大小的战斗不计其数,小战小杀,大战大杀,无数场景不忍直视,可以说是一道残酷的减法。

周王朝

大国之间的博弈往往就是如此的惨烈:

如公元前596年,楚庄王为了涉足中原,故意派了个跟宋国人有仇的使臣申舟,途经宋国出使齐国,还不给宋国出具借道的文书,致使宋国杀了楚国的使臣。

楚国即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宋国,围困宋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八个月之久。

从而导致宋国的都城内出现了一幕幕的惨状,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记载,百姓“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楚国和宋国的战争

再如公元前597年,中原强国晋国想要维持自己中原霸主的地位,与涉足中原的楚国在郊(今河南荥阳东北)展开大战。

此战由于楚国上下同心,而晋国将帅不和,晋国大败。

楚晋战争

还有更加惨烈的大的拼斗,如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双方合计投入兵力达百万人之多,战争前后持续达一年之久,结果赵孝成王听信了秦国的离间之言,误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赵括又中了秦将白起的诱敌之计,被围困在长平。

同时白起阻断了赵国的救兵及粮道,赵军绝粮46天,士兵们都在内部也发生了很多惨状。如《资治通鉴》中这样撰述: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


长平之战

这是大国之间的争斗,而那些弱小的国家,天天都在风雨中颤抖:

如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孟明、西乞、白乙等,率军长途奔袭郑国,路遇郑国商人弦高,被弦高骗了。

秦军以为军机早已泄漏,郑国已经有了准备,便打道回府。但是无功而返于心不甘,于是回程途中,秦军顺便灭了一个滑国。

灭滑而还

《左传》在写到这里的时候,只用了四个字说秦军“灭滑而还”。《史记》也是四个字:“灭滑而去”。

可见在左丘明、司马迁这样的史家那里,在那个时代,秦灭滑如同顺手牵羊,是何等小儿科的一件事情。而对于滑这样的国家,稀里糊涂就遭受了灭顶之灾。

《史记》

那时的每一个国都有自己的宗祀,都有自己奉为神灵的祖先和艰苦创业的历史。国家的灭亡,意味着宗祀、社稷、香火的断绝,意味着要当亡国奴。

春秋时代,各大国直接或间接吞并小国的数量:

• 齐吞并了9国;

• 郑吞并了3国;

• 卫吞并了3国;

• 秦吞并了4国;

• 晋吞并了22国;

• 楚吞并了50国。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的版图

进入战国,各大国间进一步展开残酷厮杀。终由周初的一千多个国家,变成秦国一统天下,这整个过程可想而知,是一道多么残酷的减法!

军国主义盛行

“军国主义”这个词古已有之,并不为日本所专有,古代西方的斯巴达城邦就是典型的强国。

“军国主义”,就是把军事放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之上,依靠对外军事扩张来实现自己强大强大的一种强国思想。

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法则促进了,春秋战国时代各国都努力发展军事力量,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国立威,发展壮大。

为此,春秋战国时代各国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来穷兵鳖武。

01

齐国的道路

寓军于民,全民皆兵。

这个方法是管仲提出来的,同样呢也是管仲这一整套改革策略中的重要一节,《史记》的有关记载有“连五家之兵”一句。

齐国

02

楚国的特点

勇武精神,楚国有极端尚武的传统。

历代楚王若没有对外用兵,开疆拓土,就会认为是一种耻辱。如楚武王明知身体不适将不久于人世,依然坚持出征,结果死在征战随国的途中。而楚军将帅如果战败,会以自杀殉国。

楚国

03

晋国的手段

三军三行,越制扩编。

周王朝的制度很明显的规定,周天子可坐拥有六军,诸侯大国可有三军、次国则二军、小国只能一军。晋文公想大量扩军称霸,又不敢公然冒其名,就推出个新概念“行”。

晋国

04

赵国的办法

胡服骑射。

赵国原来是一个处于四战之地、相对弱小的国家。赵武灵王时期,推行改革,改变风俗,向北方胡人借鉴学习,穿胡人衣服、了解胡人骑马射箭,从而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赵国

05

秦国的变法

奖励军功,非功不荣。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时任秦国左庶长的商鞅,为秦国制定和颁布了变法令。其中第三条就是:奖励军功,调整爵赏,具体讲是三点:

1.立军功的,受上爵之赏。私相斗殴的,视轻重加以惩罚。

2.按爵位的高低,重新调整其俸禄,对田地、房产、奴婢的数量和服饰的尊卑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紊乱。

3.只有军功的人才享受特权与荣誉,没有军功的人即便是贵族也没法享有荣誉。

秦国

这套制度和后来进一步颁发的法令,使秦国完全变成了一个拥有高度战略执行力的国度,使整个国家成为一部强大的战争机器。

从“犹抱琵琶”到“赤膊上阵”

战争总需要找一个借口,也就是所谓师出有名。

战争的双方,尤其是挑起战争的一方,总要有站在道义这一边的理由,对内可以发挥以激励斗志,对外可以争取大量支持,甚至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

诸侯战争

春秋早期,战争的触发,常常打着“尊王讨逆”或“尊王攘夷”的旗帜,但争霸逐利的战争本质越来越凸显。

后来“礼乐征伐之令”完全是有诸侯所出,大家也不再有犹抱琵琶,而是赤膊上阵了。

诸侯战争

最开始“尊王攘夷”的代表人物是齐桓公和管仲。

齐桓公和管仲在确立自身霸权的同时,还做过很多尊王攘夷的大事。如征伐戎狄、存邢救燕、维护王朝礼制、辅佐太子继位等。所以孔子评价:“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者矣。”

管仲

后来诸侯逐步施行的是虚情假意。

著名代表是宋襄公。这是个志大才疏、虚情假意的人物,没有能力却装大哥。他打仗的时候树一面旗,上书一个大大的“仁”字,其实,稍不如意就草菅人命,大显暴行。

宋襄公

再后来,野心勃勃的大国对周边小国完全是想打就打。

例子有:假途灭虢、楚伐息蔡和秦灭巴蜀。

战争


夹在大国战争中的小国为了自保只能选择强国依托,如宋国和郑国。

最后的旗号是明目张胆的“反恐”复仇”,如吴越争霸。

吴越争霸

可以说自春秋末期以后,国与国之间已彻底无“义战”。

谢幕的次数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亲政后,开始着手规划统一六国的大业。其总的战咯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秦灭六国,这最后的六个国家又是怎样一个谢幕的次序呢?

• 第一个谢幕的是韩国,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灭之。

• 第二个是赵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灭之。

• 第三个是魏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灭之。

• 第四个是楚国,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灭之。

• 第五个是燕国,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灭之。

• 最后一个是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灭之。

秦灭六国

至此,秦国扫灭六国,一统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之为“暴军”的秦国军队在秦始皇克制谨慎的命令下,在最后扫灭六国的战斗中,从未屠城,这在以往灭国战争中前所未有。

作者观点

从秦襄公勤王立国(前771年),到秦穆公用百里奚称霸西戎(前620年),到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前359年),再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前221年)。

秦国数十代君王励精图治,矢志不移,终于成就大业。

秦始皇

• 笔者观念 •

秦始皇用10年时间,风卷残云,席卷天下,结束了为时549年的春秋战国乱局。

建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秦帝国,终于让中华民族告别了500年空前惨烈的弱肉强食之痛。

【•END•】

参考资料: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资治通鉴》

《史记》

《左传》

《国语·齐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晋国   胡人   管仲   秦国   楚国   史记   王朝   弱肉强食   公元前   诸侯   春秋   深度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