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换来30年的安定

前言

不留活口才能换来安定?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他下令不留生俘,即使是主动投降的士兵也要被杀掉,这听起来十分残酷,却是保卫疆土的最佳办法。

仁、义二字在我国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战争中也是如此。不杀降,不杀俘虏一直都是战争中遵循的原则,这可以体现胜者一方的宽厚仁慈,使归顺者心服口服,也可以让胜者得到人民的拥护,保障领土的完整。

可是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时候,却并没有对战败方手下留情。这似乎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做法,也不符合儒家仁义的原则,那从小接受儒家仁义思想教育的左宗棠为什么会这样呢

清政府想要放弃新疆?

新疆地处我国边境,与8个国家接壤,自古以来就不断受到外敌的入侵,也曾经被外族侵占,维护新疆地区的和平稳定对保护国家领土的完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可是,要保障新疆地区的稳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清朝末期,那时的清王朝落后又腐朽,不仅要面对来自西北边境的外敌入侵,还有欧美列强的干涉。

1864年(同治三年),新疆的维、回等民族人民因不堪当时政府统治的黑暗与腐败,爆发了起义,导致新疆地区四分五裂,各割据政权征战不断,人民苦不聊生。

此后,中亚浩罕汗国将领阿古柏在英、俄等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侵占新疆。

阿古柏政权侵占新疆期间,在当地实施严酷的统治,也加剧了当地本土势力之间的矛盾,使得原本就四分五裂的新疆地区局势更加不稳定,新疆人民盼望着清政府能够出兵镇压反动势力,解救当地百姓。

可是当时令清政府头疼的不仅仅是新疆问题。自从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以来,外国列强争先恐后割占中国领土,日本也想跟着分一杯羹。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中国海域也受到严重威胁,守护海域的完整迫在眉睫。

尽管清政府一直将保卫新疆的完整视为重要的政策,可是面对实力强大的外国势力的干涉,东西方的领土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清政府内部却产生了分歧。

李鸿章、鲍源深等人力主海防,认为新疆地区地域辽阔,邻国众多,收复难度大、成本高,应该暂时放弃新疆地区,集合全部的力量来抵御日本的侵略。

左宗棠等人则认为新疆与东南沿海应该兼顾西北军费本就十分紧张,无力拨给海防,而新疆地区不收复的话,则会导致领土进一步失守。

最终,清政府决定海防塞防兼顾,1873年,左宗棠被派前往新疆,平定叛乱,收复新疆。

不打无准备之仗

可是这次收复新疆的计划却并没有能够顺利实现,因为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台湾,清政府暂时放弃了新疆,全力投入到对抗日本的战争中,最终以清政府赔款给日本而结束。

但是,左宗棠没有因为清政府的放弃就搁置对新疆的收复工作。为了收复新疆,左宗棠一直都准备着。

在战役开始之前,左宗棠对敌我情况做了进一步了解,同时结合新疆地区的气候等条件,制定了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作战计划,确立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

缓进急战是说左宗棠在战役进行之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不贸然进攻,而一旦决定进攻,就要速战速决。

先北后南则是由根据当时阿古柏的实力情况决定的,阿古柏的势力在南疆更加强大。

而阿古柏军队在北疆地区相对薄弱,先向北疆发起进攻有利于抢占先机,争取主动,避免进攻南疆受阻,同时也可以增强军队的士气和战胜的信心。

此外,左宗棠还提前做好了军饷和粮食的筹备工作,以确保收复新疆的战役能够万无一失。

因为新疆地区沙漠面积大,军队的生存条件非常恶劣,连粮草的供应都十分困难。左宗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粮草的顺利供应。

一方面尽可能减少粮草的消耗量。

裁减军队,精选壮丁、淘汰冗杂;严格规定每人每月粮草的使用量为45公斤,一匹马每天只能吃5斤的粮食和12斤草。

另一方面努力增强粮食的供应能力。

就近征集粮草,注重运输通道的改善,开辟新的道路,增加粮食运送的渠道;

平坦道路使用牲畜运送粮草,沙漠地区换用骆驼,在提高粮草运送的效率;命令部队在驻地进行耕作。

左宗棠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军队缺粮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收复新疆的战役解决了后顾之忧,道路的修建,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

攻占北疆,打开收复新疆之门

1876年4月7日,左宗棠的军队从兰州浩浩荡荡出发。那时,已有少数清军与阿古柏的军队对峙。

4月底,左宗棠命令下属分批入疆,准备率先收复乌鲁木齐,打击阿古柏在北疆的势力。

当时阿古柏的主力军队集中在达坂城、吐鲁番和托克逊等地,他本人则是在托克逊。

阿古柏得知清军进攻的消息,急忙在重点地区设防,派遣军队驻守乌鲁木齐、昌吉、古牧地等北疆要地,防止清军南下;在金台、辟展等地派驻军队防止清军从天山南麓进攻。

古牧地是驻守新疆地区的重要地点,对阿古柏北疆地区的驻防有着重要作用,收复古牧地,对于收复整个新疆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左宗棠决定率先收复古牧地。

1876年8月13日,左宗棠下属刘锦棠率领军队向古牧地发起进攻。多日激战之后,清军于8月17日用大炮轰炸古牧地城门,占领了古牧地,歼敌五六千人,擒获俘虏215人,重创阿古柏军队。

这场战役给了阿古柏重重一击,打开了清军南下进攻阿古柏主力的大门,也挫伤了阿古柏军队的士气。

8月18日,即古牧地之战后不久,刘锦棠便率领军队快速进攻乌鲁木齐等地,当地守军措手不及,没有想到清军的进攻会这么迅速,只好弃城匆忙逃窜,清军大获全胜。

为什么清军这次的进攻如此迅速?原来古牧地之战后,刘锦棠就截获阿古柏军队的信件,从中得知乌鲁木齐守备力量不足,这才决定趁其不备,杀他个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荣全指挥的清军也在进攻玛纳斯地区,经过近6个月的围攻,才终于拿下了玛纳斯北城。可是,玛纳斯南城的敌军却顽固不化,一直抵抗,清军苦战多日,均未拿下。

11月6日,在刘锦棠军队的帮助下,清军终于攻占了玛纳斯南城。至此,除了伊犁之外,北疆地区全部收复。

杀掉全部俘虏,不留活口

北疆地区收复后,此时正值冬天,新疆地区气候寒冷,大雪纷飞,不宜出战,左宗棠命令部下暂停进攻,休养生息,为来年收复南疆的战役积蓄力量。

1877年4月14日,清军经过充分的准备,向南疆地区发动进攻,刘锦棠奉命率军自乌鲁木齐向南方进军,16日夜间包围达坂城,敌方赶紧派兵增援。18日,清军就将前来增援的敌军全部歼灭。

4月19日,清军决定用大炮轰击达坂城城门,于是在城外架设炮台,敌方突袭未果,只得投降,此次战役中,清军共杀敌2千多人,俘虏1千多人。

清军对这些阿古柏军队战俘的待遇还是比较好的,给与他们粮食和衣物,还将部分俘虏放回。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瓦解敌军

果然,阿古柏并没有安抚那些被放回的俘虏,而是将他们全部都杀死了。这样一来,敌方军心不稳,上下离心离德。

4月24日,清军兵分三路,大举进攻托克逊、吐鲁番地区,打开了南疆门户,阿古柏距离败相已露。

同时,由于不满阿古柏的残暴统治,民众纷纷爆发起义,阿古柏见大势已去,只好逃窜至库尔勒,暴病而亡。

阿古柏虽然死亡,但他的势力并没有就此完全被消灭,阿古柏次子在战争中身亡,其长子伯克·胡里却带领残部在喀什葛尔、库尔勒等地负隅顽抗。

清军将领并没有给伯克·胡里喘息的机会,而是乘胜追击。清军将领董福祥下令追击伯克·胡里的军队,并下令将所有的残余势力全部杀害,即使是已经投降的俘虏也要全部杀掉,不能留下活口。

这样的命令虽然令左宗棠感到意外,却也得到了左宗棠的支持。

原来,在阿古柏统治新疆期间,对新疆人民实施的是残酷的统治,令新疆人民愤恨不已,如果不将其全部铲除不足以平民心。

况且,阿古柏的残部非常顽固,如果任由其生存下来,难保将来不会卷土重来,对新疆地区造成新的威胁,为了永绝后患,只能将其全部消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在接下来的战役中,清军都获得了胜利,阿古柏的残余势力也全部都被歼灭,阿古柏的多数后代也被清军俘虏。伯克·胡里逃入沙俄境内,之后劫掠过几次新疆,都被清军击败了。

至此,新疆问题得到解决,除了伊犁之外的新疆地区全部被清军收复。

总结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边防重地,历史上,新疆地区也曾多次被沙俄等国侵占,所以对新疆地区的保护至关重要。只有维护好新疆地区的安全,才能够维护祖国的完整,保卫国家的安全。

左宗棠作为清朝一名大臣,一直致力于维护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左宗棠在战争中保持头脑清醒,提前了解清楚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对敌方的实力以及兵力部署也是了解得十分透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战略。

同时,左宗棠做到了知人善用,支持属下杀掉俘虏的决定以绝后患,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可说是功不可没。

在这场收复新疆的战役中,阿古柏政权统治残暴,不得民心,作战中又缺乏谋略,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军在这场战役中是正义一方,人民期盼着他们的到来,在人民的支持以及左宗棠正确的指挥之下,终于取得了胜利。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热爱人民,深得民心,才能保持统治的稳固,像阿古柏这样不得民心的统治者只能自取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新疆   玛纳斯   南疆   牧地   古柏   北疆   俘虏   清朝   战役   安定   军队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