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老山首战解放军为什么能打赢?看看各连尖刀班长如何破障开路

(本文共3580字,阅读完成约需4分钟)

前言:1984年4月28日,解放军某步兵师发起收复老山战斗,当天便完成预定目标,实现了“血战老山顶、领土一日还”的誓言。

这场胜利,除了战前的充分准备、火力和兵员数量上的优势之外,更重要的是直接参加一线冲击运动夺占山头的8个步兵连(不含营团预备队、穿插连、军工连),不约而同涌现出一批踏雷而上、向死而生的英雄群体。

当大部队在雷区受阻,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和身体连续踩爆了一颗颗地雷,为部队趟出一条通向胜利的血路。这是一群伟大的英雄图谱,增厚了这片英雄辈出的土壤,为军旗增色,为军徽增光。

就凭这种血性,解放军怎么能不赢?他们都是谁?韩跃奎,黄秀峰,代付文,潘相安,马保卫,孙福昆……一个不约而同出现的伟大英雄群体。

五连九班长韩跃奎

一、防不胜防的密集雷区是部队当日进攻的主要障碍

各部队发起进攻时,都遇到一个大困难,就是越军布设的层层防步兵进攻雷区。

在1979年战后,我军全部匆匆撤回国内,战争结束之快,出乎越军意料。越军从南方调集精锐,卷土重来,对国内宣称自己是胜利的一方,占领广西、云南边境一线重要骑线点,修筑紧固工事、堡垒,也出乎我军意料。

现在回看这场战斗,我军当时仅打疼了对方皮肉,并未伤及筋骨,其仍有信心和能力组织反击。

在80年、81年我军又陆续发起几次小规模战斗,收复了广西的法卡山,云南的罗家坪大山和扣林山等,算是79年大规模战斗延续的三个零星小“尾巴仗”。

1984年4月,我军发起老山、者阴山战斗,彻底拔除了越军占据的剩余据点,这场边境战斗才算“补全”。在这五年间,越军在老山地区加固防御,声称老山防御“固若金汤”,解放军如果想打下老山,一个军的兵力没有半年的时间,想都不要想。

老山主峰

我军战前虽然进行了细致准备,大口径火炮对越军阵地进行了连续的炮击,清除了一些表面工事,但是对于茂密丛林间的各种地雷区却没有太好的办法,需要攻击部队边清除边进攻。

这些地雷不排除不引爆,大部队就没法前进。在时间紧张,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完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排除完,怎么办?只有人上了。

关键时候英雄群体站出来了。看看我进攻的各连队不约而同站出来的那些英雄是如何以血肉之躯主动引爆地雷,为战友打开胜利之路的。

二、老山主攻团(原118团)五连的韩跃奎和九连的黄秀峰

主攻团共三个步兵营,其中一营负责穿插敌后,二营负责从右翼老山西南侧方向顺着山脊线攻打主峰,主攻连是五连三营负责从左翼老山东北侧方向顺着山脊线攻打主峰,主攻连是八连,九连配合八连进攻,在八连左侧清除57、50号高地的敌人。

4月28日5:56分炮火打响,34分钟后炮击结束,步兵发起进攻。二营五连的任务是沿着21号高地攻击前进,打下52号高地,直面进攻老山主峰。连长秦德勇命令三排九班长韩跃奎带领全班充当尖刀撕口子,由于地面植被茂密,新配发的73式火箭爆破器支架放不稳,火箭弹发射出去后,不是打向空中就是打偏,或者在植被上爆炸。用导爆索也不行,抛出后都被林草挡住,炸药凌空爆炸,不但没有排除地雷,反而引来敌人火力。

他们用爆破筒、炸药包和手榴弹炸,直到携带的这些炸药都用完了,前面的通路还有很长一段没有打开。因为战士负重太大,跑不动,为了抢时间,路上扔了不少装备,只留下必要的武器和弹药。

预定的进攻时间一点点到来,部队都被堵在雷区前,连、排长个个心急火燎,汗水直下,用常规方式排雷已经不允许了。怎么办?全排、全连都看着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尖刀班了。

韩跃奎

尖刀班长韩跃奎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他站起来,高喊一声:“跟我上!”带头冲向雷区。他用竹子拍,用刀砍,前进50米后,韩班长和2名战士踩中地雷。在他的感召下,尖刀班的血性被点燃,战士们一个跟着一个上,炸倒一个,再上一个,硬是用血肉之躯趟开道路。

韩班长受伤后,站不起来。既然把自己已经豁出去了,那就把自己的身体效用发挥到最大,双手撑着顽强地向前爬,能多引爆一颗,就能减少一份牺牲和伤亡,又往前爬了24米。战友们上来为他包扎,他一把扯掉纱布,“不要蒙我眼睛,不要管我,快!继续往上面上,快开辟通路”。五连的尖刀班长带领全班用这种方式为连队打开一条200米的通路,最后倒在21号高地前沿。

通路打开了,三排12分钟就占领了21号高地,紧接着一排和三排左、右夹击进攻52号高地。最终五连和四连一起攻占主峰,二营最后荣立集体一等功。

韩班长牺牲后被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韩妈妈每年都从贵阳老家来看儿子,已经来了近40次,只有一年因疫情没有来。每次来都会带一碗自己亲自炒的猪肝,那是韩班长生前最喜欢吃的菜。

英雄韩跃奎的母亲(右)

三营九连向第一个高地57号发起进攻,敌人的拦截炮火劈头盖脸打过来,欲待前进,他们遇到了和二连一样的困难,就是雷区。。

用常规手段排雷太慢,八班班长黄秀峰带领尖刀班采取了和韩班长一样的行为。他径直冲向雷区,踩响了三颗雷,重重倒下。战友们以为他牺牲了,他突然站起来,高喊一声,“战友们,我走了!”,顺着雷区滚了下去,随后一连串地雷爆炸。

他的行为和韩班长一模一样,这副身体不要了,有一口气就要往前爬,能多爆一颗算一颗,他跌跌撞撞用尽身体全部能量向前爬出了22米。战友们上来找他时,连续被炸后哪还有完整的躯体可供寻找?

九连八班长黄秀峰

黄秀峰做出这种壮举时,二排四班长史光柱就在他旁边。他的行为深深震撼了史光柱,四班长没有想到,平常只有在电影、报纸和书上看到的我军战士的英雄行为,今天竟然就发生在自己眼前!

此时二排长刘朝顺负重伤,按照战前部署,四班长史光柱代理二排长。受此鼓舞,史光柱也不顾了,带头冲在全排最前面,直到在50号高地前受重伤,双目失明无法指挥被连卫生员张定武背下阵地。

韩跃奎班长和黄秀峰班长是老乡,都是贵州省贵阳市人,同年同批入伍,皆为连里的战斗骨干,参加战斗时都是超期服役的第四年兵。

其中黄秀峰名如其人,身高1米77,用其营长臧雷的话来说,大高个,细长条,如一座秀美的山峰,擅长文艺,计划战后提拔为排长,可惜了一个干部苗子。

韩班长同样优秀,1982年一年内先后赢得“射击能手”、“投弹能手”、“技术标兵”3个称号,3次获得连队嘉奖。

三、丛林猛虎团(原119团)三连的孙福昆和六连的马保卫

猛虎团主要进攻老山左侧的662.6高地,团长是张老兵又侠同志。下面三个步兵营,一营和二营负责进攻,三营作为预备队待命。

二营的主攻连是六连,一营的主攻连是三连。

6:28,炮击还未结束,六连突击排就从西侧向662.6高地发起进攻,同样很快被雷区阻挡。他们用导爆索,用火箭爆破器,用直列式装药带,用竹竿挑炸药包等排雷,能想的办法全用上了,还是没用,只开辟了一段路,后面还有一大段。怎么办?

此时二排六班长马保卫站出来了,向雷场冲去!副班长田德亮跟着上去了,六班的战士刘宏、向昌龙、赵长景、宋声凯、陈达仕、顾启培等一个接一个上去了。六连踩着这条50米长的血路如摧枯拉朽般7分钟打下662.6高地,,成为当日老山战场的第一个捷报。

六连六班长马保卫

消息传来,师领导都不敢相信。殊不知,此战背后,英雄的六班最后只剩下了2个人。又是一个英雄的群体。

三连从662.6高地正面北侧进攻。炮击结束已经7分钟了,部队被堵在雷区面前,动不了。与其它兄弟连队一样,各种排雷手段都用完了,通路仍然还有200米远。刻不容缓,尖刀班一班长孙福昆高喊一声,“跟我上!”首先冲向雷区,在他身后,代付文跟着就上来了。代付文冲出去不到20米就踩响了地雷。

代付文

三排九班战士潘相安冲到代付文身边时,踩响了一颗地雷,走了几步踉跄倒下。他用双手支撑着努力站起,又踩中了一颗地雷。连续两次重伤,潘相安仍顽强爬行二十多米,并向敌火力点扫射,把敌人的火力吸引到自己身上,为战友冲锋减轻压力。

潘相安

这几名英雄中,战士代付文是云南永善人,1984年1月刚入伍的新兵,4月份就牺牲了,牺牲时只有20岁;班长马保卫是河南省漯河市临颖县人,和李海欣是同乡同批入伍。这几位开路先锋中,只有孙福昆班长幸存下来,其它都牺牲了。

四、结语

回顾这场已结束39年的丛林作战中,充分反映出我军的战前准备工作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对山岳地带开辟通路的困难估计不足,虽然配发了当时最新式的排雷器,但在实战应用时效果并不好,给工兵和尖刀班带来较大困难,关键时刻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手段去趟开雷区。

在如此巨大的困难面前,解放军主攻连的尖刀班长群体不约而同选择了这种壮烈的排雷手段,为后续部队打开胜利之路。他们为什么会纷纷这样做?这就是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形成的“敢打胜仗、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和军魂已深深融进了他们的血液和骨子里。

多少年来,解放军人员在变,体现在变,但精神传承没变,军魂永在。相信,军改之后的人民解放军在强军目标号召下,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全文终,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简介:我是“家在潢川”,一名喜欢军事、文史的70后。忠于史实,深耕10年对越作战历史和当代优秀军人事迹,文风质朴简练,喜欢阅读、写作、摄影、平面设计。理想的生活状态是:白天尽职工作,晚上扎实创作。关注我,一起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尖刀班   班长   越军   雷区   主峰   尖刀   开路   地雷   高地   首战   我军   解放军   部队   英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