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何不传位给娘家人,而选择“还政于唐”?原因简单也无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从垂帘听政到登基称帝,她历经千辛万苦改唐为周。

然而,在武周统治的末期,她却放弃了帝号、国号,选择把天下的姓氏还给李姓。

自己则回归大唐皇后的身份,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天下基业从此重归李氏。

这是李唐历史上重要的节点之一。

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究其原因,女皇与武氏家族的关系以及对历史传统的接受等,都最终促使女皇迎回李显、还位李氏。

千秋梦将尽,立嗣迫在眉睫

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

后宫深深地锁着无边的寂寞。

有些妃子固然赢得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前程。

但更多的人,是寂寥一生,再不得自由。

武则天初进宫的时候才十四岁。

她的母亲如何舍得?

武则天见状,便回眸朝她泪眼婆娑地母亲从容笑道:“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

能说出这等豪言,足可见这名少女不一般的心性。

在武则天看来,进宫不是一件坏事,不需要悲伤。

的确,她走出了一条和所有后宫女性都不一样的道路。

在赢得唐高宗的三千宠爱后,武则天并不仅仅满足于中宫之位。

她野心勃勃,与唐高宗共同临朝执政。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的权力滔天。

提拔贬谪官员、还是生杀之事,都要靠她决断。

皇后与高宗共尊,时人将这帝后共治的政治奇观称为“二圣临朝”。

武则天越来越有威望,她心中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

那就是,她要给天下冠上她自己的姓氏。

而后,武则天与丈夫唐高宗周旋,接着自封天后。

待高宗驾崩后,她图谋夺权,废黜儿皇,立威于朝廷。

武则天时期明堂复原图

武则天派人修筑的明堂,充分展现出她强毅的手腕与力量。

那明堂的宝顶之上,立着高达一丈的黄金凤凰,昂首振翼,压得下面九条巨龙全部黯然失色。

这也正是,武则天作为女性,突破封建父系制限制的生动缩影。

然而,武则天君临天下时,已经六十七岁了。

在奉行家天下的古代,皇位继承人就是国本大事。

武则天年近古稀,不得不要考虑立嗣。

与历代的皇帝不同,她不是在儿子之间犹豫,而是在侄子与儿子之间犹豫。

武周的皇位继承人问题成为武则天晚年关心的核心问题。

儿子归根到底是李唐的血脉。

传位给儿子,就等同于恢复了李唐王朝。

那么,武则天费尽一生建立起来的武周王朝岂不就一世而亡了吗?

可是传位给侄子,她又有许多别的顾虑。

武氏家族不合,子侄不堪重任

武则天无法下定决心立侄为嗣的重要原因在于:

她与武氏族人的关系并不总是十分和睦。

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后裔也缺乏作为皇储的才学、品行和威信。

事实上,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她与母亲杨夫人在家中的日子并不好过。

杨夫人是武家的续弦。

在武则天父亲去世后,她们母女俩常受到原配儿子的刁难。

而武则天入宫后,并不得唐太宗青睐,只是五品的才人。

也正因为如此,武氏集团内部的关系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直到武则天二次进宫。

在多方的苦心经营与机缘巧合之下,她顺利当上了皇后。

武则天坐上中宫之位后,对武氏家人进行了多次追赠与封赏。

然而,武则天的异母兄弟并不领情,还有意挑衅,大言不惭道:“岂以皇后之故,不以为荣。”

至此,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

武后清醒地意识到,即使自己不计前嫌,武氏兄长也还是只会和从前一样,并不会做出改变。

她作出决断,上书高宗请求将兄长们外调出京。

以此通过自贬武家,来获得朝臣的支持。

而后,武则天设计使之暴死,并归罪于武氏堂兄。

将武元庆、武元爽等人改为“蝮”姓,流放岭外。

可以想见,此时的武则天与武氏集团的亲情关系,已经走到了尽头。

二圣临朝

经过一系列变故后,武家成员已经减少许多,留下的都是对武则天俯首称臣之辈。

武则天在称帝后,再次不计前嫌,授予武氏子弟多种职务。

在这个时期,武氏一族表现出空前团结的景象。

但团结的背后,权力的牵绊大过血缘和亲情。

比如,武承嗣因为始终不被立为皇太子,抱憾抑郁而终。

可见他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权力,而不是真的一心辅佐姑母。

此外,由于武则天曾将武氏家族成员改称“蝮”姓,发配岭南。

如果让他们的子嗣当上皇帝,武则天极有可能遭到报复。

武则天称帝

武承嗣、武三思等人的才能也并无过人之处,行为与品行屡遭大臣弹劾。

他们位居宰辅之位,竟费力讨好武则天的面首,没有半分气节。

为了讨好武则天,他们行事奢靡浪费,修建宫殿,前后派遣了极大规模的工役,百姓纷纷怨怪。

这些细节都映在武皇的眼中。

而最终促使她放弃栽培武氏子弟的契机,是公元696年契丹发动的“营州之乱”。

在这次叛乱中,武氏子侄的表现充分暴露了他们的无能。

皇储之位向李氏进一步靠拢。

事死如事生,侄不为姑立庙

中国古代,归根结底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父系封建社会。

自西周以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被历代统治者严格执行。

武则天要延续家族统治,首先就要对传统宗法制度发起挑战,另起一套新的女皇皇位继承制度。

这在当时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武则天本人也并没有这个打算,她深受历史传统观念的约束。

于是,与宗法制配套的宗庙制度,为左右武皇立嗣的决定性因素。

许多忠心李唐的朝臣抓住这一关键点向女皇上书。

比较典型的是,李昭德的谏文。

其一针见血地指出宗庙问题的本质:“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

从古至今,从没有侄子为姑母立庙侍奉的。

如果武三思等人继位,那么被奉入宗庙的只会是武三思的父母。

武则天在武氏皇族的宗庙中并无立足之地。

这在崇尚“事死如事生”的古人看来是非常严重的。

意味着,武则天死后将成为孤魂野鬼,后果等同于绝嗣。

李昭德的一番话如同当头棒喝,彻底点醒了武则天。

她一生苦心经营,开辟了武周王朝。

假使传位给侄子,自己的名字却没有资格被后人供奉。

那么,她岂不是用一辈子为他人做了嫁衣吗?

比较而言,传位于子,虽然必然会出现王朝名号复归于唐的情况。

但武则天可以作为李唐王朝的皇后列于宗庙。

这总比无缘武周王朝宗庙要强上百倍。

何况母子皇位继承较姑侄皇位继承,更具合法性,更能得到社会认可。

当时,向武则天建议立子的还有狄仁杰。

狄仁杰与武则天年龄相仿,和女帝聊起立储的国事时就像老朋友闲谈一般。

他和武则天细讲母子之间的亲情关系。

其强调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

武则天有一次还梦到了鹦鹉折翼,狄仁杰为她解梦:

鹦鹉中的武字是陛下的姓氏,一对翅膀是两个儿子,如果起用儿子,就会振翅高飞。

这些朝臣的努力让女皇渐渐下定了决心。

终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迎回神都。

庐陵王的召回,给立嗣难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李显再次登基,复国号为唐,复为唐中宗。

至此,大唐基业重归李氏。

结语

晚年的武则天虽然实现了称帝的千秋之梦,但也已经失去了早期的无畏和激情。

千秋梦终究是要醒来的。

她在立侄和立子之间选择了后者,让武周王朝仅仅只是昙花一现,又归于李唐。

武周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武则天的功绩是显著的,同时过错也是不容忽视的。

有人夸她“雷霆其武”,赞颂她孤凤展翅立朝堂;

有人骂她“豺狼成性”,落笔写下浩浩荡荡的讨伐檄文……

功过是非都留与世人评说吧。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武则天只留下了一座无字的碑,矗立在乾陵东边,与西边唐高宗的功绩碑遥遥相对。

我们作为后世人瞻仰这片空白时,一定能够读到这位女帝传奇的一生。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武则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王朝   宗法   宗庙   朝臣   明堂   皇位   女皇   侄子   娘家   皇后   儿子   无奈   原因   简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