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时的政权禅让是家族式的世袭

历史资料告诉我们,五帝时期的政权多有禅让形式的政权交接。其中黄帝让位給颛顼,颛顼让位給帝喾,帝喾让给尧,尧让位給舜,舜让位給禹……。

事实上,那时期的政权转移过程,也是很有内容的。不是广义上的“禅让”,而是只在家族内部选择好人员后的禅让。不是掌权者本意的禅让,而在不得已情况下的政权转移。

自伏羲时代,华夏出现了社会管理的机制和规范,实行推选元首的方式产生社会领导。社会形成了一个有力的管理集团,社会得到重大发展。

炎帝时期,有了成形的国家政权制度和国家机器。领袖的产生,还是以推举形成为主,并延续了八代炎帝政权。但这种政权接替,领导人的选择范围已经变得很小,主要是家庭管理方式,并开始了世袭式国家管理。炎帝系统为保证自己的政权不外流,开始建立了国家和部族的正规军队。强化了政权的管理力度,加大了打击异己的能力。虽然权力开始集中,但却增加了中央集团的管理能力,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人们看到了社会政权的重要性,看到了政权与人的紧密关系。在炎帝第八代孙俞罔行政时实施暴行,各地反抗骤起,天下大乱。黄帝利用军队和暴力夺取了炎帝的政权,开创了武装统一华夏大地的先河。

但黄帝终究是一位负责任的帝王,在全国统一后,他为百姓造字箸文、开发算术、广兴音乐、礼仪传世、传播医技、推广桑梓、振兴农经……,创造了远古华夏五帝时期的社会文明和文化文明。

五帝时期的政权,大多实行了禅让与推举相结合的方法传承帝位,在客观上把社会管理从原始向现代进化了一大步。这样作,强化了领袖的社会权威性。看似国家元首的产生更民主,更具国家的信任度。但是,其本质却是家族世袭式的管理方式,并没有脱离原始垄断式的思维。

五帝至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权的继位人都是黄帝的嫡亲后裔。

黄帝的嫡亲后裔才能继位

《史记》之中,明确记载着五帝的人事关系和主要事绩,特别是虞舜的事情记得非常详细。其实,五帝时期不是只有五个帝,有多个。其中有名望的,是我们熟悉的五位。相关史料中记载:黄帝之后政权转移是:高阳(颛顼,黄帝孙子),高阳之后是高辛(帝喾,黄帝长子的孙子),高辛之后是挚(帝喾子),挚之后是放勋(唐尧),放勋之后是丹朱(尧子),丹朱之后是重华(虞舜)。

五帝时期政权更叠情况: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帝喾(高辛)——挚——尧(放勋)——丹朱——舜(重华)。

黄帝的25个儿子中,受到重视、有封号的得姓者14人。也就是说,黄帝后代中有14个儿子是可以单独立身,自成一体,有地面、有部落的。这14个儿子,都被黄帝分封在自己管理地区的范围以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中原周边,及一些后世所谓:夷、狄、戎、蛮、貊、羝、羌等地方。

特别的是:黄帝曾在嫡二子昌意处采铜,而在嫡长子处炼铜铸鼎。明显表示,黄帝的国家重器必须在黄帝至亲,既嫡亲系列中掌握。

黄帝与正妃螺祖,只生两个儿子。长子玄嚣,次子昌意。只有这两个儿子是黄帝的嫡子。当然,也只有这两人延续的后代,才可称谓黄帝的嫡亲。也只有在这些嫡亲中的人,才是黄帝系列撑位接权的人选。

五帝中,颛顼帝是昌意儿子,帝喾是玄嚣孙子,尧和舜也是他们的后代。

表面上,玄嚣和昌意都没当帝王,但他们都是各管一方天下的主。

玄嚣,主管东方九黎部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华夏最富足的地方之一。玄嚣一部分后人渡过长江南下,成为现今著多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先人。

昌意,主管现在的东北,也是富饶广大的地方。他一直在华夏中原东北的地方繁衍生息,成为后来的鲜卑、貊、韩,及句丽和高丽等民族的先源,也是管理息慎、濊貊,及东北古老民族的先人。颛顼大帝是昌意的儿子,很小时候就被昌意送到黄帝身边,很得黄帝赞赏,所以才成为黄帝的接班人。

所以他们两人,也都被一些后人称之谓帝或少昊等。事实上,只有他们两人的后代才当了中华大地的主宰和统治者。其他得姓的12人,则多在黄河北方、西方或西南方,属地有限,各自延续自己的后代,传承自己的习俗。

五帝及夏商周之间的权力禅让,都在黄帝嫡亲中产生

五帝中,黄帝把政权给了自己的孙子高阳氏,应该是坐了很多年的帝位。高阳氏得帝位,应该是黄帝的意愿。若是众人推举,只应该是黄帝儿子辈的人接任。高阳氏死后,把帝位传给堂兄弟的儿子高辛氏,应该是众人推举的结果。所以在帝喾之前的传位,不属于禅让,主要是世袭的结果。

我们传说中:挚让位给尧,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事实上,挚是帝喾的儿子,在帝喾死后首先继位的是他。但因他的能力有限,众人不服,在无奈之下,才把帝位让给众人选出的尧。应该是众人逼宫的形势下,才让位给尧的。二者也是兄弟关系,是一家人之间的事。这件事,在《史记·卷一》中载:“帝喾崩,而挚立,帝挚立,不善国,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尧的上位应该不是禅让的结果。

既,尧的身世:黄帝——玄嚣——蟜极——帝喾(高辛)——尧(放勋),是黄帝的四世孙。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则是经过严格筛选,有一定条件的。虽然也经过了长期考验,但是这种让位是在一种特定条件下才能进行的。

尧让位给舜,有一些门坎和波折,但是舜也真的不辜负尧的苦心。可是尧死后,舜还是把政权让给了尧的儿子丹朱。然而,天下诸侯们只认舜,不认丹朱。弄得舜不得不接过帝位,还原了尧的原意。

舜的身世: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重华),是黄帝的八世孙。

应该看到:五帝的伟大中,也存有传统的自私性。

黄帝传位给昌意的儿子高阳,高阳传位给伯父玄嚣的孙子高辛。高辛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挚,挚“不善国”,于是挚的弟弟放勋得到了帝位,是为尧。尧要传位,于是昌意的后代,重华(舜,亲系关系图见下文)被先上了。这样,帝位又回到了昌意的后人手中。

后来,舜禅让帝位给禹。

《史记·夏本纪第二》中记载。禹,也是昌意后代。不但如此,就连夏、商、周三朝的政权,也都是在黄帝嫡子的玄嚣和昌意后代中进行的。

《史记·夏本纪第二》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

——政权在舜的安排下,继续在昌意的后代手中。

夏之后是殷商,殷商创始人成汤的八代先祖是殷契。

《史记·殷本纪第三》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是殷商的先人。

帝喾是玄嚣孙子,他的次妃生了契。契的后代中——第13代成汤建立了殷政权。虽然是用暴力取得,说明别人是不可能作到的。不管怎么说,政权又转到了玄嚣后代的手中。

商之后是周,周的创始人是姬昌和姬发父子。姬氏父子的前十五代先祖名弃,史称之谓后稷。

《史记·周本纪第四》载:周的先人后稷情况是:“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源。姜源为帝喾元妃,玄嚣后人。传说姜源出野,见巨人足迹心忻然兴奋,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名弃(后稷)。

这是周的创始人后稷的史料记载。——政权依然在玄嚣后代手中。

帝位传来传去,没有转出昌意和玄嚣这两个黄帝的嫡亲家族中。这种禅让制度,其实也是一种世袭制,是家族式世袭。从此以后,世袭成为中国政权延续的一种特有的习俗。

以后的帝位传承人,常把自己的出身说得十分光彩。能与帝王家挂上边的,一定要大肆喧嚷。挂不上边的,也一定要把自己说成是神仙转世或神仙后人……。而老实无知的百姓们,则津津乐道地传说着天子的传说。

虞舜娶了嫡系曾祖姑母为妻

.舜是昌意后代,黄帝后人,有明确的辈份关系。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帝颛顼父曰昌意” 。其辈份关系顺下来:

黄帝——昌意——高阳(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虞舜)

虞舜重华,是黄帝次嫡子昌意的后代,是帝颛顼高阳的下六世孙,黄帝的下八世孙。

虞舜娶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是尧的女儿。尧是玄嚣的孙子,帝喾的儿子。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说:“帝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又记:“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 。唐尧放勋,是黄帝玄孙,是黄帝长嫡子玄嚣的后代。唐尧,是黄帝玄孙、帝喾高辛的小儿子。其辈份顺下来是:

黄帝——玄嚣——硚极——高辛(帝喾)——放勋(帝尧)——娥皇、女英。

尧是帝喾儿子,是玄嚣的曾孙,是黄帝的玄孙。那么,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则是黄帝的下五世孙女。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好象是没有考虑互相之间的辈份关系。娥皇和女英两人嫁给舜后,一直事亲殷勤,孝敬公婆,善待小叔,对家人友好,其乐融融。看来,古人对同姓结婚、辈份之间,没有什么说法。

有一个问题是要提出的:娥皇、女英和舜,是四代人的关系,整整相差三代人。怎么会在同一时间段上?

用古人早婚的婚姻方式看,也是可能的事。假设一人20岁生长子,40岁生次子,60岁生三子……。其长子20岁生孙,孙20岁生曾孙……。显然,孙与次子同岁,曾孙与三子同岁。如果是几代人,则更是平常的事了。——这样看来,娥皇和女英两人与舜的年龄相仿也就不奇怪了。

再说,舜的五世祖穷蝉以后一直到舜,都是平民百姓。虽然受到高度重视,但他们与高高在上的尧,可能是互不相识的。娥皇、女英与舜虽然是堂亲关系,但他们的亲缘差距已经超过三代,按现在的婚姻法规定,也应该是可以结婚的。

尧为了接班人的事,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同时嫁给舜,也真的是旷古奇事;所以才在中国的史册中,得以广泛流传。

不管怎么说,舜与所娶的两个女人是有嫡系血亲关系的曾祖姑母,也是不争的事实。

古传,“四圣”——尧、舜、禹、皋陶。都是前者议定后者为自己接班人,才让位给后者的。其中皋陶早亡,没接上班,成就了禹的家族建立“夏”朝统治。其他人都因治国和禅让而流芳百世。

显然,这时的禅让,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禅让。应当说,其接班人的选择过程中,是有一定“民主”性的,“民主”的成份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接班人出在黄帝家族嫡亲中是一个不可踰越的原则。可以说,这样的禅让,是在社会意识中被神化了的政权转移形式下形成的。是传统政权转移下,“文笔”形成的“禅让”。

五帝的光环,没有突出原始的封建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炎帝   政权   史记   嫡亲   孙子   帝位   本纪   黄帝   后代   儿子   家族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