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局势的骤变,外族统治下的东欧地区

17、18世纪时,东欧地区除俄国、波兰之外几乎都处在外族统治之下。奥斯曼帝国占领着巴尔干半岛上的希腊、保加利亚和南方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

东欧和俄国

18世纪初奥地利将捷克和匈牙利划为自己的行省,还占据着意大利东北部的大片领土。俄国、奥地利、奥斯曼帝国分占着罗马尼亚。控制东欧的这三国都是封建国家。

在它们统治下,东欧农奴制盛行,经济发展缓慢,存在着残酷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

波兰曾是欧洲强国。14世纪末当俄罗斯还在蒙古人统治之下时,波兰与立陶宛大公国联合,组成了当时东欧最强大的国家。到17世纪各国向中央集权制转化之时,波兰却因实行贵族自由否决权制度而使国家失去凝聚力,逐渐衰落下来。

18世纪初波兰迭遭瑞典、俄国、普鲁士的欺凌,30年代又因王位继承问题引起国际战争,俄、法、西、奥等国纷纷派兵参战,使波兰经济和主权进一步受到破坏。

18世纪后半期波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了爱国革新运动,但在强邻干涉下被遏制。1772年、1793年、1795年,俄、普、奥接连三次瓜分波兰,使波兰在地图上消失,亡国之恨绵延了123年之久。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15世纪末在摆脱了蒙古人约三个世纪的统治后,俄罗斯于16世纪初建立了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随后它便大举对外扩张,合并乌克兰、鲸吞西伯利亚,到17世纪末已成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俄国盛行封建农奴制。95以上的农民是农奴,分属于皇室、贵族和东正教会。与西欧相比,候国十分落后。

尽管17世纪时在治金、制革,造纸、骏鞋行业中也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但总计只不过30余家,而且除个别外商开办之外,全都使用农奴工人。

商业也有所发展,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开始形成。每年夏季阿尔罕格尔斯克港解冻时,都有英、荷、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船到来进行贸易。正因为在落后的俄国出现了这些新的因素,所以社会上很多地主利商人便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希望国家为经济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

统治阶级中有眼光的人也在寻求摆脱国家落后状态的途径。彼得一世的改革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的。彼得一世1682年10岁时即位,1689年亲政。他痛感俄国的落后,亲政后便锐意革新,成就卓著,后被尊为“彼得大帝”。

他依靠中小地主和商人,严厉打击大贵族势力,处死千余人。在此基础上他建起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参政院为权力枢纽,下设行政、外交、陆军、海军、财政、司法、工商、矿务各部。

彼得选官最注重才干。他大力提倡发展工商业,下令由政府出面兴办手工工场,也鼓励私人办工厂。他调拨大批皇室农奴到工场做工,允许私人手工工场主彼得一世改革购买农奴去做工,甚至可以整村购买。

他极为重视吸取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曾化装出国考察,购买西欧的设备,并延聘数百名技术人员到俄国工作。同时他还派出很多人员赴西方留学。在外贸方面,他实行了高关税等保护主义政策。

彼得在位期间,俄国新建的手工工场达240余家。军事改革是全部改革的重点。彼得实行强制征兵制度,在位时先后征兵53次。他选派贵族子弟出国学习军事,同时在国内创办陆军学校和海军学校。

新建的军火工场、造船工场发展很快,为适应战争需要,造出了大小战舰。到彼得晚年时,图拉的军火工场已能年产步枪1,5万枝,手枪千余枝。

彼得在选拔军官上也以才能为准,不看门第。他十分倚重的将领并被封为公碍的孟什科夫,原来就是一名小贩彼得改革还包括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内容。他仿效西方,创办科学院、医科学校、数学学校,出版报纸,组织人翻译外国书籍,引进公历与俄历并用,规定在宫廷中用法语对话,还引进了芭蕾舞艺术等。此外,他还下令进行了文字改革,改革后的文字一直沿用到十月革命前。

彼得以强制的手段推行改革,镇压一切反对者。列宁曾赞扬说他用野蛮的手段来改造野蛮的俄国。他的改革是迅速而有实效的,为俄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体制的演进和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北方战争

对外扩张是俄国的传统。彼得之前,主要是实行“地域性蚕食”。彼得则从西方的发展中悟出,海上活动对于一个强国是不可少的,而俄国还没有一个长年不冻的出海口。

于是他将扩张的重点转到了海上,决意打开一个从水路通向欧洲的窗口。当时,波罗的海在瑞典的控制之下,黑海沿岸则在土耳其手中,俄国疆界与这两处海岸都存在相当的距离。为此,彼得曾两度对奥斯曼帝国用兵,但均以失败告终。

不久他发现,当时丹麦、萨克森正与瑞典发生冲突,便于1699年与丹、萨结成反瑞的“北方同盟”。瑞典闻讯后,于1700年主动出兵,很快打败了萨克森和丹麦。彼得当即出兵参战,与瑞典接连作战21年之久。这场俄瑞之战,史称北方战争。

战争初期俄军大败。瑞典轻敌,调军转攻波兰。俄军得以喘息后便趁机攻占了波罗的海沿岸几处要塞,开始在其中的尼恩尚茨堡一带建造圣彼得堡,于1712年迁都于此。

彼得重新转为攻势后不久,瑞典军便重新攻来,于1708年再次打败俄军,攻入俄境并南下乌克兰。俄军尾随其后,于1709年7月在波尔塔瓦与瑞军进行了大会战。经过激烈战斗,俄军取得全胜,瑞典国王仅以身免,逃往士耳其。

此后,俄军又在1714年和1720年两度打败瑞军,瑞典被迫求和。根据双方在1721年签订的和约,波罗的海沿岸大片领土落入俄国手中,彼得终于解决了出海口问题,打开了通往欧洲的窗口。彼得堡、纳尔瓦、勒弗尔、里加等,都是不冻港。

1721年10月22日彼得正式称皇帝,俄罗斯也改称帝国。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法国波旁王朝一并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势力最强的王朝。

四、叶卡捷琳娜二世时的俄国

1725年彼得一世死后,俄国出现了大贵族争权夺势的混乱局面,先后发生过5次宫廷政变。直到1762年叶卡捷琳娜女皇即位后,政局才逐步稳定下来。

叶卡捷琳娜二世自诩为“开明君主”,并与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结交,书信往来甚密。女皇继承了彼得一世的政策,加强农奴制,发展工商业和大力对外扩张。

女皇政府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凡本国能制造的商品一律禁止进口,而对国内急需却又不能生产的商品则可免税进口。女皇准许贵族经营工商业,取消工业专利权,宣布工商业自由。

她在位期间,俄国手工工场由彼得时的不足300家增至千余家。俄国绝大多数工业集中在它的欧洲国土上,冶金工业则主要在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区。在少数工场中已开始使用雇佣工人。这些工人大多是来自较贫瘠的非黑土地带的农奴。

还有些农奴去经商,做些小本生意,其中一部分人由经商而发迹,成为资产者。19世纪前半期俄国资产阶级中约有1/3系农奴出身。到女皇统治末期,国家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力的已占60%。

工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增长,从1781年到女皇去世的1796年,外贸额由2400万卢布增至6800万卢布。不过,雇佣工人以及多数资产者在身份上仍是农奴。

女皇始终在大力加强农奴制,并以此来笼络贵族,加强皇权。她以向贵族赏赐农奴作为重要的统治手段之一。

在位期间,她共赏赐出农奴80万人,仅宠臣波将金公爵便得到10万人在她的宫廷里,普通的卫兵都可拥有29~45名农奴。社会上买卖农奴之事很普遍,一名即将成年的女农奴只售价10卢布。

野蛮残酷的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强烈愤怒与反抗,仅60年代便发生约40次农民暴动。1773年,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爆发了,领导者是普加乔夫。这场农民战争有组织,有纲领,波及到莫斯科以东至乌拉尔山的广大地区,多次打败官军。直到1775年,女皇政府调动大批军队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叶卡捷琳娜的扩张野心极大,她在位期间,俄军两次打败土耳其,夺取了黑海出海口并取得在黑海海峡的自由航行权。俄国将罗马尼亚的3个公国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通过3次瓜分波兰,俄国得到了立陶宛、库尔兰、白俄罗斯、西乌克兰等大片地区。女皇政府还宜布,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为俄国所有。在1867年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之前,俄国是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

18世纪末、19世纪初,俄国农奴制盛极而衰,成为它背离历史潮流和明显落后于西方的根源。它与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长期逗留在传统的农业文明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4

标签:东欧   彼得   俄国   农奴制   波兰   瑞典   农奴   俄军   外族   女皇   工场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