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烧饼彰显美“石”味道

来源:【中国食品报】

火烧又叫烧饼,在中原一带,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祭灶”日,火烧和麻糖是必不可少的供品,也是全家都要吃的美食,象征着团圆之意,也预示着来年日子红红火火。在河南省长葛市,有一家双补石头火烧创新工作室,其创始人王景春潜心研究食品生产加工及饼类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发明了一种以矿物质石头煮水制作烧饼的方法,把十几种矿物质石头煮沸后用温水和面,再在这几种石头上面烤制成饼。这样制成的烧饼在当地很受欢迎,被人们称为“矿石烧饼”。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追求健康生活品质的人也逐步增多,矿石烧饼也成为人们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馈赠的礼品之一。

民以食为天,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烹饪饮食是最重要的文化,每一种美食,都凝聚了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经历了不断创新传承和发展的过程。

红石文化发源地长葛

长葛是葛天氏故里,葛天氏是上古时期黄河流域三大部落首领之一,距今约7500年,与有巢氏、神农氏时代较接近。据《史记》记载和专家考证,葛天氏部落繁衍生息于伏牛山麓和潩水之滨,葛天氏创造发明了原始乐舞、葛麻制衣、葛天草屋。后人尊葛天氏为“华夏乐舞始祖”“中华乐神”,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

葛天氏生息的地方位于现今河南长葛与新郑交界处的后河镇陉山一带,陉山以盛产红石而闻名,陉山红石属于石英砂岩,是新石器时代制作磨盘石农具的上等材料,也是铁路、建筑业的优质建材。1904年通车的京汉铁路、横跨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基石均取材于陉山。据专家考证和有关资料显示,陉山红石的硬度和耐酸度均居亚洲首位,并孕育出了红石文化。

根据长葛“石固裴岗李文化遗址”和“海子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镰、石刀等石器物件,考古学家非常确切地认为,石固和坡胡一带就是葛天氏及其部落的主要活动范围,他们利用红石制作石臼、石鏊等炊食用具,其中在红石鏊子上烤饼更是在长葛流传甚广。

把“石材”变“食材”

矿物质石头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均有以石入药的篇目。《本草纲目》中仅“金石部”就收载金石类药物130多种。

用石材加工食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因为谷物粒食不宜放在火上直接烧烤,先民发明了“石上燔谷”之法。魏晋时期谯周《古史考》云:“神农叫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铁器时代,炊具的材质开始改变,但石器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唐朝时有“石鏊饼”之制,明清谓之“天然饼”,这种古老的烹调技艺因文化底蕴丰厚而流传到今天。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用红石鏊制饼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王景春发明以矿物质石头煮水制作烧饼,初心是为了让美食更为健康。王景春出生在长葛西部仰韶文化的发源地,现供职于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他潜心钻研食品生产加工及饼类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特别是对矿物质药用石头的应用和养生价值进行了深度研学,走遍名川大山,拜访科研机构,配置出20多种矿石煮水并用于生产制作烧饼。这种矿石烧饼具有明显的古代石烹遗风,承载着深厚悠久的民俗传统,油酥感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耐储存,成为当地民众走亲访友的馈赠礼品。

在王景春看来,矿石烧饼是对“石材”变“食材”的有益探索和挖掘,把药理功效转化为美食养生价值。他首先选择20多种矿物质石头(煮)泡水和面,发酵,再把矿石加工成颗粒状,放入定制烤炉内,把生面坯摊在石头粒上烘烤。在烘烤加热时,矿物质石头内的有益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开始活跃并逐渐向饼胚内进行转化。

由于各地文化不同,饮食习惯有差异,矿石烧饼在制作上可结合当地风味不拘一格,饼、馕、煎饼、烙馍、火烧均可,食材可用小麦等细粮,也可用粗杂粮,咸、甜可按照口味喜好来调剂,还可做成夹心饼,随心所欲,多种多样。

近年来,王景春在不遗余力研究和推广矿石烧饼的过程中有了一个心愿,就是利用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现有优势,加强与企业合作,让矿石烧饼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摆上更多百姓的餐桌。目前,在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书记詹耀勇的倡导下,他积极与院士专家团队对接,努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科技难题,成立矿石烧饼研发中心,对矿石烧饼进行创新发展,希望在中华美食得以传承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章玉)

《中国食品报》(2023年02月24日06版)

(责编:王 宁)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矿石   烧饼   长葛   本草纲目   漯河   仰韶文化   矿物质   火烧   石头   味道   食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