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21: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武帝巫蛊之祸用错人痛失太子

作者:老田读历史

一部《资治通鉴》说尽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让人怎能不爱读!每天带着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去寻找答案,《资治通鉴》的众多历史人物会告诉你,面临同样的情境,他们是怎么抉择的,又得到了什么结果。若你能悟出他们的行为逻辑,化为自己的生活智慧,久而久之,那你面临任何困境、挫折、纠结,都能不慌乱、不怕事,从容应对。亲爱的朋友们,跟我一起带着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困惑,每天只读1个小故事,积累生活的智慧吧!

1、今日问题:

大家都深知领导者用人的魄力在于用人不疑,可知其前提是疑人不用,否则关键时刻所托非人,会坏了大事!


今天打开《资治通鉴》,再看汉武帝巫蛊之祸刚开始的表现堪称完美,不愧为一代雄主,然而关键时刻用错了人,造就了太子被迫自杀的悲剧结局!


2、《资治通鉴》同样情景历史人物的应对:汉武帝对太子不可谓不信任,在巫蛊之祸发生后的判断也不可谓不精准,然而关键时刻所托非人,悲剧在所难免

当初,汉武帝二十九岁时才有了戾太子刘据,对他非常喜爱。


刘据长大后,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汉武帝嫌他不像自己那样精明强干;汉武帝平日宠爱的王夫人也生一子名叫刘闳,李姬生二子刘旦、刘胥,李夫人生一子刘髆。皇后、太子因皇上对他们的宠爱逐渐减少,常常有不能自安的感觉。


汉武帝察觉后,对大将军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朕如不变更制度,后代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要找一个能够以文治国的君主,还能有谁比太子更强呢!听说皇后和太子有不安的感觉,难道真是如此吗?你可以把朕的意思转告他们。”卫青叩头感谢。皇后听说后,特意摘掉首饰向汉武帝请罪。


每当太子劝阻征伐四方时,汉武帝就笑着说:“由我来担当艰苦重任,而将安逸留给你,不也挺好吗!


如此看来,汉武帝是糊涂之人吗?汉武帝非常清醒。然而后来江充利用晚年汉武帝的疑心,设计诬陷太子,太子被迫起兵杀死江充,就算如此汉武帝依然是信任太子的,但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请看太子起兵之后,汉武帝的精准判断和应对都很睿智,然而就是所托非人,最终导致误会加深、太子最后无奈自杀的悲剧结局!


太子起兵后,长安城中一片混乱,纷纷传言:“太子造反。”苏文得以逃出长安,来到甘泉宫,向汉武帝报告说太子很不像话。汉武帝说道:“太子肯定是害怕了,又愤恨江充等人,所以发生这样的变故。”因而派使臣召太子前来。使臣不敢进入长安,回去报告说:“太子已经造反,要杀我,我逃了回来。”


汉武帝大怒。于是不再详加调查,征调大军追捕太子,还命丞相亲自指挥,致使智慧之人不敢进言,善辩之士难以张口,致使太子长期逃亡在外,最终被追兵找到后自杀而亡。真是令人痛惜啊!


3、今日箴言

老田看来,汉武帝在巫蛊之祸发生后的判断不可谓不精准,对太子不可谓不信任,然而关键时刻所托非人,致使被人蒙蔽,盛怒之下不再加以调查,追捕太子致其走投无路之下自杀。这警示我们,用人不疑的前提是要疑人不用,否则关键时刻用错了人,会坏了大事!

往期部分文章传送门:

读通鉴20: 可怕的并不是犯错,而是身边没有汲黯这样直言敢谏的人

《资治通鉴》:被伟人反复阅读了17遍,为什么值得每个人反复研读

#历史开讲##头条创作挑战赛##每天微习惯打卡##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资治通鉴   太子   用人不疑   使臣   长安   汉武帝   历史人物   精准   皇后   悲剧   好人   好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