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名的由来-陶珠路

位于西陵区学院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陶珠路,东北与解放路相交,西南抵沿江大道,长约400米。在宜昌开辟为商埠以前,现解放路以东多为荒废的坟地。商埠局成立以后,兴修马路,由下而上,在下铁路坝上首开辟一马路,在日清公司与招商局之间修二马路,拟在奎星楼巷(浙江路口至江边一段曾称奎星楼街)扩修为三马路(也称新马路)。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王灭吴,后游齐国,又到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因这条街,商贩云集。县商会决定取“富比陶朱”之典,将三马路的名字改为陶珠路,后“朱”字又逐渐演变为“珠”字。

日寇占领时期,陶珠路修建为“大东亚圣战者忠骨塔”,这是一座直径有十二米、高二十米的“忠灵塔”,是驻宜日军司令部在通惠路(今解放路)与陶朱路交界处的光前坝一大片废墟上,强迫中国苦力建造的。凡是阵亡日兵,运到这里火化后,将骨灰存放塔内,以待随时空运回国。此塔于宜昌光复后被群众拆毁。

光复后在奎星楼巷下侧很长一段是洪顺昌和朱大顺榨坊的房屋。洪顺昌榨坊因经营亏累破产后,并入了朱大顺。要想修成这条路,就得要朱大顺拆掉公职奎星楼巷一侧的房屋子让出路基来。但无论是征用呈折价收买,朱大顺均不同意。路无法修通。抗日胜利后,这一带房屋子已全被日军拆毁,论理,陶珠路是可以修通的。认知这时又跳出一个三民主义青年团的中央委员王河清,把放路边的陶珠路口堵起来,修起一栋楼房开设宝成金店。陶珠路内数百户居民被他堵塞在死胡同之中,无路可走。市内有很多人见此情景,进行劝阻,并愿为他另觅地段,免费为他建造同样大小的楼房。然均皆无效。连第六区行政督专员余国桢的劝导,他仗着是三青团的中委也不买账。

解放后,人民政府下决心要把陶珠路修通,才由王河清的一个叔叔出面,雇人将房屋乖乖地拆掉,阻在陶珠路内的数百居民才有了出路。 改革开放以后,1981年以街为市兴建起来,经营日用工业品、肉食禽蛋类食品、宠物等,成为当时宜昌市最大的综合性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定陶   司令部   宜昌市   忠骨   宜昌   商埠   日军   地名   楼房   由来   路口   马路   房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