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人多次迁都历程,商族起源有何典故?

引言

看一个民族的历史,则要先追溯它的发源地。商族的来源,在历史上可信的记载和史实并不多。

历来的学者,也只能根据有关商族的传说和考古收获来研究这个问题。那么,商朝人在建立国家前经历多次迁都?这个国家有何传说呢?

一、扑朔迷离的传说

商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部族。据史记记载,商族的始祖契大致与夏禹同时期。传说中他和禹一起治理水,这说明他们当时处于一个部落中。

契的母亲简狄,“见玄鸟堕其卵”,遂“取吞之,因孕生契”。意思是简狄看到一只玄鸟在下蛋,便将蛋取走食用,从而生下了契。

当然,这些神话传说不是确切的史实。但传说的虚构性并不代表它就没有价值,相反,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东西。

首先在这则传说中,我们只知契的母亲而不知其父,说明商族当时也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在经历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大概在契时,商族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而契以下的世系是按父系排列的。

从契至大乙(即汤)传了14世。到汤时,才完成了灭夏的事业。汤以前的先公时期,大体上相当于历史上的夏代,从汤至最末的王帝辛,即历史上的商王朝。

而在《史记·殷本纪》中,司马迁记载了商王的世系。

这其中自契以来的先公先王,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基本上都得到了证实,可见这个文献材料还是可信的。

并且我们还可以从中推测,这个玄鸟应该是上古时期商族的图腾。

李泽厚(先生在去年离开人世,向他表示悼念)的《美的历程》的,其中图腾是中国上古时期的重要符号。

李泽厚先生还结合闻一多先生的观点,认为“龙”其实是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在不断战胜其他部落时,将其他部落的图腾融进自己的图腾而产生的。

而商族玄鸟的图腾,一般被史学家认为是燕子,而这一图腾对于推测商族的起源地是有着作用的。

二、商族来源的争论

传说虽然有价值,但毕竟不能作为信史。而先商时期的商族,到底来自何方?这是史学界一个长期聚讼不决的学术问题,目前,至少有四种较为流行的观点。

关于商族最早的地望,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商始祖契被封在商。东汉的大经学家郑玄认为,商族的始居地在今陕西一带的地区。

但《史记·殷本纪》又说商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可见亳也是商族最早的居地。

司马迁还写道过:“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此后,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史记·六国年表》都认为亳在京兆之地的杜县和杜陵。

京兆指京畿之地,意思是京城及其附近地区,而杜陵则是西汉皇帝汉宣帝的陵墓,位于现在的陕西西安市附近。司马迁、许慎、郑玄、皇甫谧、徐广等人,无一不说商族的兴起地商和亳在西方。

近代王国维则一反旧说,明确地指出商族早期的居留地商和亳两地决不在关中,而认为商是河南的商丘,亳则位于今山东的曹县。

曾与鲁迅和顾颉刚先生一同在厦门大学任教的丁山先生则不同意王氏的说法。他认为商地应该在漳水流域,绝对不会是周代宋国领域内的商丘。

之后他斩钉截铁地认为商人发源地决在现在的永定河与滱河之间。

另一位史学家徐中舒从1930年起就坚决地打破商族的起源在西方的观点,认为上古时期在渤海周围居住的民族民族就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而商族就起源于此地。

而历史上所记载的商代建都的地方,在商建立国家之前有八个,之后有五个。根据都城迁徙的轨迹来看,似乎有由东向西迁移的势头。与周族人从西向东迁徙的趋势正好相反。

之后,金景芳又提出商人起源于北方,认为商远祖昭明所居之砥石在辽水发源处,今昭乌达盟克腾旗的白岔山。

邹衡则认为商文化应该起源于黄河西岸的冀州,他们是沿着太行山东麓向南迁徙的。

商族起源于何地,是西方,东方,还是北方,或是来自冀州?众说纷纭,到现在还没有可以盖棺定论的考古材料出土,真理之路,仍需我们上下而求索。

三、迁都的轨迹

在《尚书》中记载道:“自契至成汤八迁”,意思是从商族的始祖契到成汤时期,商族一共八次迁都。

而关于早商时期的八次迁都的轨迹,学界也有不同的观点和政论。

在王国维先生的《观堂集林》中,有一篇文章《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其中论述了他所认为的八次迁徙的轨迹。

首先第一次迁徙是商族的祖先契将都城由亳迁至蕃。

之后,契的儿子昭明又将都城从蕃迁到了砥(di)石。

而契的孙子相土又将都城迁到了泰山脚下,但很快又从泰山脚下迁到了商丘。

而这个相土一生中最大的事迹还不是迁都,而是训马。

相传,相土是商族历史上第一位驯服马匹的人,这大大增加了商族的生产力,使得商族成为了当时少数可以以畜力代人力的部落。

他也因此被他的后人尊为“马社”,在每年的秋季都要享受人们的祭祀。

在相土迁都之后,商族四代没有再迁都,直到第八代首领上甲微将都城迁到了殷,之后又迁回了商丘。

最后便是第十四代首领成汤,将都城迁回了第一代首领时的亳。

而中国史领域内的大师吕思勉先生却不这样认为。

他在《先秦史》中提到成汤一人就迁都五次,而在他之前一共迁都三次。

而这三次迁都分别是“《水經·渭水注》引《世本》曰:“契居蕃”,蓋自商丘而遷,一也。”

即《水经注》中所记载的契把国度由蕃迁到商丘,而在王国维先生的观点中,完成这一事迹的是契的孙子相土。

“《荀子·成相篇》曰:“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石,遷於商。”云居於砥石,與《書疏》引《世本》合,二也。”

第二次迁都,吕思勉先生认为是契所生的儿子昭明,他原本居住在砥石,之后将国都迁到了商。

居於商,蓋即相土事,《成相》皆三七言句,爲言數所限,故言之不具,三也。”

吕思勉先生认为应为《荀子》限于文体范式和篇幅,所以没有具体写第三次迁都的过程。

而关于他成汤的五次迁都,他这样论述:

“成湯五徙者?湯始居亳,蓋自商丘而遷,一也。”

认为汤一开始居住在亳,之后迁到了商丘。这段与之前王国维先生的汤将国都从商丘迁到亳的观点正好相反。

“《吕覽·慎大覽》曰:“湯立爲天子,夏民大説,親郼(yi)如夏。”《具備篇》曰:“湯嘗約於郼薄矣。”即韋(韦的繁体)。《詩·商頌·長發》曰:“韋、顧既伐,昆吾、夏桀。”蓋湯伐韋之後,嘗徙居其地,二也。”

吕思勉认为,汤在征伐“韦”这个地方胜利后,便把国都迁到了这里。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曰:“湯受命而王,作官邑於下洛之陽。”此蓋滅桀後所作新邑。既作之,必嘗居之,是四遷也。

之后又将都城搬到了落水北岸的新城。

《風俗通·三王篇》曰:“湯者,攘也,言其攘除不軌改亳爲商,成就王道,天下熾昌。”改亳爲商,即揚雄所謂卒都於亳,乃湯最後定居之事也。是五遷也。”最后,汤将都城定在了亳。以上便是学界对于商族迁都的一些主流观点。

结语

商族的都城问题,限于年代久远,考古和文献材料稀少,因而是学界一个很复杂争议很大的问题。

我们总说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真正的学问往往不能武断的简单的下定义,不能看到多次迁徙就简答的想是游牧特性在起作用。

真正的历史学不是考试,没有模板可以套,更不可能给你一个确定的答案。

历史学一路走来,也是这样在多方观点的争论下一步步一点点的向真理艰难的前进。

参考文献

《先秦史》吕思勉

《史记》

《中华远古文明》

《春秋繁露》

《風俗通》

《观堂集林》

《说文解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京兆   荀子   冀州   都城   砥石   史记   商丘   商朝   典故   图腾   起源   历程   时期   观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