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

寒月化五龙,飞鱼瞻玉京。诏狱丧易牙,绣春照雪明......生死何所道?但惜故人情。——《绣春刀》

在明朝历史上,锦衣卫是一道亮丽而又独特的风景线,从历史上来看,它更像是明朝独有的产物,为了政治而生,也因政治消亡,独属于大明皇帝手中的利器。

回首往昔,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到清世祖顺治皇帝,锦衣卫存在了大概有300年之久。那么,在这三百年期间,它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呢?为何会有那么多人称“明之亡于厂卫制度”。

下面,咱们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明朝锦衣卫的故事。

一、锦衣卫的产生

大明王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曾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当时为了保障朱元璋的安全,有一名为陈德的大将化身朱元璋的“保镖”。

对此,许多人认为这便是锦衣卫的“最初形态”,主要负责朱元璋的人生安全。不过,锦衣卫的正式产生,则是发生在明朝初期。

1、锦衣卫产生的背景

锦衣卫的前身,原本是朱元璋的“拱卫司”,后来又更名为亲军都尉府”,主要负责的是皇帝的仪仗和侍卫,这一制度一直持续到了1382年。

后来,随着是时局的需要,锦衣卫便废除了亲军都尉府,将其改置为“锦衣卫”。当时,朱元璋一共有12个亲卫军,其中职权最大、地位最高的便是锦衣卫。

对于锦衣卫建立的背景,一些史料上记载,它是皇帝的军事机构,主要负责巡查缉捕、军事侦察、策反敌将等活动。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明史专家吴晗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在《朱元璋》传中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是这说的:

明朝初期,有一群桀骜不驯的将军们,他们有势力,又有名望。反观当时的太子、太孙,每天和一些儒生在一起,怎么可能是这些人的对手。

为了保证大明江山的稳固,他必须要痛下杀手,犯罪的杀,不犯罪的也要杀。因此,为了网罗一些“莫须有”的罪名,锦衣卫应运而生。

这两句话对锦衣卫的分析可谓是入木三分,因为在锦衣卫建立不久后,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恒案便发生了,大明的开国功臣被杀之殆尽。

《明史》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师者......所诛杀为多”,单单以上提到的3大案件所涉及的人数便高达4万人之多,足见锦衣卫的残酷。


2、锦衣卫的第一次撤销

锦衣卫的直接负责人是皇帝,除了皇帝之外,任何官员都无法干扰他们的执法。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缺乏制约手段的情况下,锦衣卫为了向皇帝邀功,他们制造了大量的冤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也意识到了锦衣卫权力的泛滥,于是他下令废除锦衣卫的诸多刑具,并且废除了锦衣卫制度,所有的刑事案件交由刑部处理。

至此,锦衣卫制度被第一次撤销。与此同时,为了平息锦衣卫制造冤案带来的风波,朱元璋还杀了锦衣卫都指挥使毛骧。

二、锦衣卫的再度成立

1、明成祖朱棣恢复锦衣卫、创立东厂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了4年的努力,最终击败了建文皇帝,成为了大明朝的第三位帝王,史称“永乐大帝”。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很快就恢复了锦衣卫制度,并且还设立的北镇抚司,专门负责“诏狱”,可以说永乐前期的锦衣卫权力,比朱元璋时期还要大。

当时,对于一些“犯罪”的官员,锦衣卫可以直接拿人、审问,刑部、大理石等刑事部门都无权过问,因为他们只对皇帝负责,所以当时的很多人都畏惧这个部门。

朱棣为何要恢复锦衣卫制度呢?其目的与朱元璋大同小异。靖难之役后,朱棣对政权的把控并不太稳固,他急需一股力量来帮助自己,于是锦衣卫又被提上了政治舞台。

根据历史的记载,朱元璋时期仅仅是“诛九族”,而明成祖朱棣一度发展到了“诛十族”,足见那一时期的恐怖之处。

后来,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以后,他又创立了另一个机构,名为东厂。东厂是由皇帝的亲信来负责,直接向皇帝负责,并肩负监督锦衣卫的职责。

从此之后,锦衣卫的权力开始被逐渐地弱化,而且随着时局的改变,其强弱也在呈现出“动态变动”的态势。

2、锦衣卫和东厂的动态变动

正德年间,刘瑾掌控东厂,而他又是当朝皇帝的亲信,所以权力非常的大,将心腹之人布置到了朝廷中枢的各个重要位置。

在此情况下,东厂的权力高于锦衣卫,同时锦衣卫指挥使石义文也对刘瑾笑脸相迎,此时的锦衣卫可以说是东厂的“下属”。

不过,在刘瑾违法犯罪的事情被查证之后,朱厚照将其杀死,失去了皇帝这一层保护伞,东厂的权力开始弱化,锦衣卫则随之兴起。

钱宁曾为正德年间的锦衣卫都指挥使,而他还有一层身份便是朱厚照的义子,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锦衣卫的权力再度提升,厂卫格局又一次发生了反转。

嘉靖皇帝时期,因为明世宗长期不理朝政,喜好修炼、炼丹,朝廷的管理间接地落到了锦衣卫的手里,锦衣卫的权力呈逐步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陆炳因为曾救明世宗一命,所以深得皇帝的信赖。另外,他还深得内阁大臣夏言、严嵩的喜欢,可以说背景非常的大。

因此,陆炳在执掌锦衣卫的时候,锦衣卫的权力达到了巅峰,东厂只能望其项背,从某个角度来说算是锦衣卫的“附庸”。

俗话说的好:“物极必反”,嘉庆皇帝之后,在隆庆和万历年间,锦衣卫的权力逐渐下降。万历皇帝后期,皇帝久久不理朝政,再加上社会矛盾逐渐加深,锦衣卫、东厂的态势又发生了一次反转。

当时,魏忠贤深受万历皇帝的宠幸,在此情况下,魏忠贤的势力权倾朝野。更甚至,因为锦衣卫镇抚司刘侨不听他的话,魏忠贤直接将其免职,足见权力之大。

而后,锦衣卫都督田尔耕投靠魏忠贤,此时,锦衣卫的地位明显低于东厂。曾经,有一部电影名为《绣春刀》,完美地诠释了东厂与锦衣卫地位的高下。


三、锦衣卫退出历史舞台

1、东厂、锦衣卫的弱化

上述提到,因为魏忠贤的权势极高,东厂力压锦衣卫。不过,为了镇压“东林党人”,魏忠贤大兴文字狱,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立刻拨乱反正,严惩严惩魏忠贤及其阉党。至此,东厂覆灭,厂卫制度基本灭亡了,但“卫权”(锦衣卫)还在。

当时,执掌锦衣卫的两人分别是吴孟明和骆养性。可惜的是,东厂与锦衣卫等两大机构虽然还在,但早已不复往日的荣光,尤其是东厂。

2、锦衣卫的覆灭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大明王朝宣告覆灭。其实,当时锦衣卫的人数依然有15万人之多。

可是,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并不愿意救崇祯,15万人在城外看着北京城陷落。不久之后,多尔衮率领八旗子弟打进山海关,李自成被杀、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灭亡、大清朝建立之后,东厂制度消亡了,但锦衣卫制度依然还存在。

当时,清朝效仿明朝继续沿用锦衣卫制度,或许是因为“水土不服”吧,顺治二年便将锦衣卫改成了銮仪卫,此时锦衣卫虽然存在,但是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名存实亡。

公元1661年,锦衣卫制度被满清皇帝废除,延续了近300年的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意思的是,中华大地上的“锦衣卫制度”虽然废除了,但是受大明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尤其是越南一带,他们的锦衣卫制度依旧保留了很久,比如黎朝、阮朝。

四、总结

回首锦衣卫发展的生涯,它有过巅峰,也有过低谷,在起起伏伏中经历了近300年的风雨,而其命运皆系于皇帝一身。

朱元璋、朱棣时期,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给予了锦衣卫很大的权力,再加上此时的锦衣卫没有“天敌”,无比的风光。

后来,在正德、嘉靖等年间,锦衣卫的权力甚至开始进入朝廷中枢系统,成为了皇帝监督群臣、懒政的工具之一。

直至崇祯年间,因为锦衣卫的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朱由检才大幅度削弱其势力,此时锦衣卫日落西山。

总而言之,锦衣卫有了皇帝这道“屏障”的保护便可以兴,缺失了皇帝这道屏障便会衰败,如上述所言,它的兴衰荣辱系于皇帝一身。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吧,为了向皇帝邀功,他们滥用职权、造成了朝纲和社会的混乱。因此,也有人说,厂卫制度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锦衣卫   正德   崇祯   北京城   大明   明朝   皇帝   权力   时期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