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明朝太监的家谱,内容颠覆《明史》,清朝果然篡改了明史?

前言

《明史》作为中国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其真实性却时常被讨论,遭到不少人质疑。有人发现福建地区一本写于明朝的《张氏族谱》与清朝撰写的明史大相径庭,族谱里记载名为张敏的太监是否真如明史所说吞毒身亡?清朝是否真的篡改了历史?

史书主要以纪传体、编年体的方式,记载了历朝历任帝王功绩、历史史实、杰出人物、文化发展等,是一个朝代表征盛衰,殷鉴兴废的关键。人们常说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勉励自我,史书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一、历史由胜利者书写

都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对于历史来说更是如此。在古代,朝代更迭,首先要做两件大事。

一是颁布本朝新法,朝代不同,法律也要随之变化;二就是修撰前朝史书,表示前朝历史已经结束,现在是新朝的天下,同时史书也起到给后代帝王警醒,学习经验的作用。

而清朝禁止民间私自记录史事,被抓到就是株连九族的重罪,只能由朝廷内专职史官记录编订。史官是一个职位,也是一个世袭世家,只要出生在史官世家,就意味着未来录史的重担要交到自己身上。

各朝史官从小在书香门第,耳濡目染下长大,被灌输着公正公平的理念,确保长大后秉持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思想,可为了真实的历史赴死,不可胡乱粉饰掩盖罪证而苟活

公元前548年,齐国大臣崔杼砍掉了君王的脑袋,起因是君王睡了大臣崔杼的老婆。按理说是君王有错在先,崔杼的行为可以算有理有据,但在古代君王的地位高于一切,以下犯上其为“弑”,反倒是崔杼过错更大

于是崔杼上位后,史官大臣直书不讳“崔杼弑其君”,这名头极不好听,一位弑杀君王而上位的大臣,实在是大逆不道。于是崔杼找到史官,命其修改事实,美化事实。

史官自是不肯,昂着头迎接了自己的命运。父死子继,崔杼又找到史官的大儿子,问他是乖乖修改历史还是脑袋落地。大儿子没有说话,回去第二天发现自刎于家中。

兄终弟及,大儿子死前嘱托兄弟,若是要弄虚作假,宁可为事情真相而死。崔杼又找到二儿子,二儿子只是苦笑着摇摇头,表示拒绝,崔杼愤恨离开,赐其一死。

两个大儿子相继赴死,最后只剩下了小儿子。崔杼以为他年龄尚小,哄骗有门,殊不知小小史官也有崇高气节,不仅不接受,反倒当面写下“崔杼弑其君”五个大字。自此,史官一门四人,全部秉公而死,崔杼最终也放弃了修改史书。

由此可见,秉笔直书四个字贯穿于史官的一生。后任史官也将这一门四人的事写进了史书。

可作为君王,总有办法修改历史,不从即是抗旨,是要掉脑袋的。所以很矛盾的是,史官活着才能记录真实的历史,死了真相就会被掩埋,但想活着就得遵从君王的意愿修改历史。

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威逼利诱史官和大臣,促成其修改玄武门之变,将李世民逼迫上位写成被动接受,美化其形象。可以说史书就是给胜利者的辩驳工具,给上位找到合理的解释。

在不同君王的影响下,官方修订的正史或多或少都有与史实不同的地方,反不如民间偷偷流传下来的野史更加真实客观。

二、承天意而建新朝

前文说到,前朝历史由后朝书写,为了表明推翻前朝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修改史书构建合法性政权就成了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例如在武王伐纣中,纣王被描绘成了荒淫无度,残暴嗜杀的暴君,所以周武王讨伐他是天命所归,历史必然。

但从其他历史资料不难看出,这实是后朝对前朝的抹黑栽赃。

纣王名为帝辛,执掌江山时贵族横行霸道,上层官员几乎由贵族包揽,奴隶制社会被贵族压榨得几近无法生存。

于是纣王继位后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不再任人唯“贵”而是任人唯贤,从社会底层选取官员,打破了贵族垄断的局面,而后制定相关法律压制贵族权力,把权力移交自己掌握。

这下彻底触犯了贵族利益,于是有了武王伐纣。至于说纣王荒淫更是无稽之谈,纣王一生仅育有两位子嗣,对那个时代的帝王来说,育有几十上百个后代都是常事。

而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执掌的政权,其继位的正统性更加需要抹黑前朝、篡改史书。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明朝灭亡,崇祯帝自缢,改称国号大顺。而后不久,清军攻入山海关夺取皇位,顺治帝进入中原。可以说明朝是亡于内斗,满清从关外捡了便宜。

满清作为东北边境来的少数民族,可能自己都没想过有朝一日能统领天下,本来还准备冲进北京洗劫财物后返回,是多尔衮主张定都北京,统一天下,不回那穷乡僻壤了。

清朝实现统一后,一方面满清大多是游牧民族,基本都是文盲,所以特别重视皇室的教育,注重文化学习和培养;另一方面又对自身文化不自信,迫害民间文人墨客,特别是赞美明朝贬低清朝的文人,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是为了防止知识分子或者说汉族人的反抗,在文学书画作品中截取字句,胡乱定罪名,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世所罕见,有时因为一字一句就要株连九族,连偶有交集的人都难逃一死,共持续140余年。其中大量关于明朝的原始资料被焚毁,导致无从考究。

就这样腐朽的思想和高度集中的专制,对史书的编订能不造成影响吗?会放过摆在眼前修改历史的机会吗?

清朝共296年,1679年始编史书,先后共历时95年完成编订,成为历史上编写史书最久的朝代,用近100年构建了一个理想中合理合法的清王朝。

如删除了明朝与女真部落的关系,因为在那时女真在明朝脚下臣服了近200年,关于那时女真的历史删得一干二净。还抹黑许多诸如朱以海、袁崇焕等抗清勇士,以表明清朝继位名正言顺。还要许多事件说得隐晦模糊,无法得到真相。

三、小太监还是大宦官?

明史记载,张敏,字太德,明朝宦官,生于福建同安县绥德乡翔风里十七都,是金门张氏祖先张均正的五世孙。从小父母双无,和长兄互相扶持长大。

明正统二年,福建沙县起兵,金门也遭受牵连,张敏一族被陷害控告与敌人互相通气,于是被判罚,族里年纪大的坐牢充军,小一点的就阉割。就是在这时,张敏和其兄张本、张庆进皇宫内府被选为太监。

成化十一年,有一天明宪宗召见张敏为其梳头发,其时明宪宗年岁已高更无子嗣,对着镜子自言自语道“我贵为一国之君,竟连儿子都未曾有。”听闻,张敏一下没忍住,扑通跪倒在地,“臣该死,臣一直隐瞒着,其实万岁已有一子。”

明宪宗恍惚了一下,急忙问道在哪儿,张敏叹息道“若说出,臣必然活不了,但请皇上找到小皇子好好抚养。”原来皇子已经六岁,被张敏救下偷偷养在宫中。明宪宗大喜,找到皇子确认身份后,生育皇子的纪氏被封淑妃。

为何皇子要偷偷藏起来呢?这就要说到万贵妃。

万贵妃年长明宪宗17岁,本是保姆,可不知为何得到明宪宗疯狂迷恋,在宫中地位颇高,红极一时。

万贵妃还不满足于此,她知道万一哪位妃子怀上皇帝的龙种,自己就会失宠。于是仗着自己是宫中最得宠的贵妃,不准其他妃子怀上,已经怀上的也命其堕胎。当时明孝宗已在纪氏肚中,不久生产,幸得张敏“狸猫换太子”救下,隐瞒所有人养在宫内某处。

明宪宗父子团聚后,同年六月,纪淑妃突然死亡,张敏知道是万贵妃找上门来,自己命不久矣,于是服毒自尽。

如果事实真像明史记载的一般,皇帝这么多年没有一子一女,他都不会去找找原因吗?在专制集权统治的明朝,仅仅一个万贵妃就做到了只手通天,为所欲为?

在明史中的张敏就好像一个为皇帝身死的小太监,可以说是被万贵妃吓死的。

可福建同安县的《张氏族谱》里记载,张敏是十年后病亡的,而明史足足将他的死亡时间提前了十年,那么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

在《张氏族谱》和《治世馀闻》中记载,张敏是司礼监太监,可以说地位很高,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小太监,并且嗜财如命,常常向大臣等人索要贿赂。

有一次,明宪宗向西厂提督汪直提问“这普天之下,有谁不爱财?”汪直答“唯有杨继宗。”张敏听后,怀恨在心。杨继宗刚正不阿,根本不屑贿赂巴结张敏,所以和张敏及其弟弟张庆关系不好,张敏就常常跟大臣及明宪宗讲杨继宗的坏话,但收效甚微,明宪宗十分器重杨继宗。

眼看杨继宗得宠,张敏张庆兄弟只得设计陷害死他,以免后患,这也不是张敏第一次陷害良臣,此外张敏敢如此行事,也和万贵妃有关。

根本不像明史记载的张敏畏惧万贵妃报复而死,实际上张敏时常巴结万贵妃,两人关系深厚,常常互为表里干涉朝政,但张敏保护明孝宗此事属实。

从张敏生平可以看出,明史与其他地方史料有出入,明显有改动痕迹。虽不能就此下定论清朝修史抹黑明朝,但也为读者留下了自行想象的空间,孰是孰非由观众老爷们定夺。

结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代帝王更迭,一件件趣闻轶事被记录,其中的真真假假或许早已不得而知。

但于我们而言,探究事件的真实性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知识的追求,是对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崇敬。您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发表在下方评论区,我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明朝   明史   清朝   史官   前朝   家谱   福建   史书   君王   贵妃   大臣   太监   内容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