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朱元璋成就帝王之路

成就帝王要后发制人、伺机而动,等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之后再将竞争对手各个击破,从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朱元璋系今安徽凤阳人,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小时候朱元璋曾念过几个月的私塾,由于家里很穷,便辍学给地主放羊。朱元璋17岁时,家乡闹“早蝗、大饥疫”,父母和哥哥先后病死。他没有依靠,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住了五十多天,寺中僧多,“寺僧以岁饥罢僧饭食”,这样,朱元璋只好到外地化缘讨饭谋生。他走村串户,饱一顿饿一顿,游遍了皖西、豫东的八九个郡县。

这时,韩山童、刘福通利用白莲教在颍州发动反元起义,起义军因头戴红巾称红巾军。彭莹玉、徐寿辉在蕲州起义,以“摧富益贫”为号召反元。贩盐商张士诚也聚集商众在江渐发动起义。那时,江淮一带灾荒特别严重,除刘福通外,定远人郭子兴也“聚众烧香”起义。朱元璋在苦难的逼迫下奔向濠州城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因为他作战勇敢,又认得一些字,能随机应变,屡立战功,不久被郭子兴提升为亲兵九夫长,调回帅府任事。郭子兴见他“度量豁达,有智略”,就视为心腹,并将养女马氏嫁给他。


濠州城里的5个起义军元帅名义上受刘福通节制,其实是独立的,但不幸的是5帅互相猜忌,各行其是。朱元璋觉得这样没有前途,便决计离开濠州,自立门户,独立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他回到家乡招兵买马,徐达、周德兴等儿时伙伴积极响应,不久便聚集七百多人,朱元璋率领这支起义军攻打定远,这时定远张家堡驴牌寨有兵3000多人,因缺乏粮食,走投无路,朱元璋就设法把他们招编过来。

接着又凭借这3000余人的队伍袭击横涧山缪大享,得“义兵”两万。朱元璋将收编得来的“精壮二万悉加训练”并加以纪律整顿。他对士兵们说:“尔众初非不多,一旦为吾所有,何也?盖将无纪律,士不素练,故吾今练习尔等者,欲令知纪律也。”并勉励大家同心协力共建功业。这样一来,士兵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他的调遣。

朱元璋不仅注重军队的整顿,更注重谋士及知识分子的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朱元璋攻克定远后,当地人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俩带兵归附朱元璋,他俩熟读经书有谋略,朱元肆非常信任他们,曾和兄弟俩讨论天下形势。冯国用说:“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处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冯国用的话正合朱元璋的心意,朱元璋十分欣赏他,让他在幕府当参谋筹划作战大事。在朱元璋的部队向滁州进发时,定远人李善长来到军营。

他“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朱元璋就让他在幕府掌书记。一天,朱元璋问他:“四方战斗,何时定乎?”李善长回答:“秦乱,汉高祖起于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濠州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长的话给雄心勃勃的朱元璋描绘了一幅布衣天子的蓝图,并提出一个活生生的效法榜样——汉高祖刘邦,朱元璋出身微贱,与当年刘邦相似,因此听了此话顿时产生共鸣。此后,朱元璋以刘邦为榜样,广求贤才,盛倡仁义。如朱元璋攻破和州时,当时军队纪律极坏。


“诸将破和阳,暴横多杀掠,城中夫妇不相保”。有一次,朱元璋见一小男孩立于军营门外,问他在此干什么,他说:“父亲在营里养马,母亲也在军营里,彼此不敢相认,我在此等候他们出来。”朱元璋闻言大怒,召集诸将说:“诸将自涂来,多虏人妻女,使民夫妇离散,军无纪律,何以安众?凡军中所得夫妇,当悉还之。”第二天,他便把所掠的妇女集合至衙门里,命失妇的丈夫到妇女队里相认。于是夫妇皆相携而往,室家得完,人民大悦。此后每攻下一城,朱元璋都严申纪律,并叫人写成文告张贴全城,有违纪者定斩不饶。一次,有一个士兵私自向一户百姓强迫借铁锅,立即被斩首,大将胡大海的儿子犯了禁酒令,朱元璋亲自挥刀把他杀了。这样朱元璋军队纪律严明,仁义之师的美名远近传闻。

朱元璋占据了和州后,虽能缓解一时之难,但它前阻长江,后面又是刘福通政权的地盘,不便向外扩张势力,而且元军又不断发兵攻击,孙德崖的农民军也想趁机吞并朱元璋的军队。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朱元璋采纳了冯国用、李善长的意见,毅然决定渡江夺取金陵,以图更大发展。朱元璋挥军破釜沉舟攻太平,然后亲率三军进攻集庆,自太平水陆并进。诸将士英勇奋战,最后攻破集庆城,得军民50余万。朱元璋进入集庆城便立即宣告:“元失其政,所在纷扰,兵戈并起,生灵涂炭,汝等处危城之中,朝夕惕惕不能自保。吾率众至此,为民除乱耳。


汝宜各安旧业,毋怀疑惧,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居官者慎毋暴横以殃吾民,旧政有不便者,吾为汝除之。”这一告示反映朱元璋广兴仁义、笼络士子的策略,同时也宣告了他由农民起义军领袖向封建帝王转化。从此,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府,并以应天府为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江南政权。

朱元璋虽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但形势依然严峻,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南有元军,形势对他很不利。朱元璋便利用元军和刘福通苦战的有利时机消灭周围的元军和异已势力,使地盘逐步扩大。同时,朱元璋在刘福通宋政权的掩护下求生存。攻下徽州时,他采取了老儒士来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后发制人的战略。高筑墙、广积粮,是为了巩困自己的管地区,准备好应付长期战争的物质基础;缓称王,不图一时虚名,尽量不使自己出风头成为众失之的。事实证明,这战略方针是非常好的。这期间,朱元璋非常注意农业生产,积极开垦荒地。大力兴修水利,并在江阴、应天等地实行屯田。在1363年到1368年这5年间,朱元璋率兵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终于削平了群雄称吴王。

当时,朱元璋面对两大强敌,一个是西边的陈友谅,一个是东面的张士诚。陈友谅企图和张士诚联手夹击朱元璋,是朱元璋前进道路中最主要的障碍,因而朱元璋第一个进攻的目标就是当时兵力最为强大的陈友谅。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趁朱元璋救安丰之际,亲率60万大军直赴洪都,朱文正苦守80余天,七月,朱元璋率20万大军救援,陈友谅退至鄱阳湖,双方展开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鄱阳湖大战。朱元璋首先派兵封锁鄱阳湖出长江的湖口阻断陈友谅的退路。


在都阳湖水战中,陈友谅用的是大战船。并且用铁索将每艘战船联结起来,很不灵活,朱元璋就用火攻,一下子烧其战船20余艘,陈友谅气度小,没有远见,加上军粮缺乏,因此将俘获的朱元璋军兵士全部杀掉,激起了朱元璋军将士的义愤,宁可战死也决不投降。朱元璋却恰恰相反,他宽待俘虏,从不杀害陈友谅军的俘虏,这就瓦解了敌军。八月,陈友谅兵败退往湖口,在一次突围中陈友谅中流矢贯晴及颅而死。次年,朱元璋亲临武昌,陈理举国投降,湖广皆为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是消灭张士诚,他对张士诚的围攻分三个步骤,首先攻下泰州、宿州、徐州等苏北和淮河下游地区,再取湖州、杭州等地,最后是南北夹击平江。平江被围,张士诚几次想突围都被朱军堵了回去。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徐达、常遇春破城门而入,做了俘虏的张士诚死不投降,自杀而死。至此,浙江、苏北和淮河下游全部为朱元璋所有。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分派两路大军进攻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方国珍兵败,走投无路,只好向朱元璋投降。次年,朱元璋军分三路向福建进军,消灭了元朝的忠实走狗陈友定势力,此时朱元璋势力强大,他分兵多路先后攻取了广东、广西,平定了南方的广大地区。朱元璋素有大志,并不满足于偏安江南,而是要建立真正的功业,因而北伐中原统一天下已是必然。


当时,元朝内部矛盾重重,孛罗贴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等互相争夺地盘权势,杀得不可开交。朱元璋为分化瓦解敌人,争取一切抗元力量,命宋濂写了一篇告北方人民的檄文即《北位》檄文》,正式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此口号满足了汉族人民要求摆脱民族压迫的心理,加上朱军纪律严明,多行仁义,因此北伐军所到之处都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元军或叛或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徐达率领大军攻入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两年后,北方遂告平定。


朱元璋在派遣兵马南平闽广和北伐中原的胜利进军中,于1368年正月正式建立了明朝,建都南京。朱元璋以一个游方僧的身份参加农民起义,经16年浴血奋战,终于角逐群雄,平定天下,成就一番帝业。

总结:以一个布衣起义,能够在群雄并起中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一是_能够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其二是有伟大的抱负,广施仁义,得到将士和人民的拥护;最重要的是他能够正确地量权度势。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至正   定远   湖口   鄱阳湖   平江   淮河   起义军   战船   典故   帝王   纪律   成就   历史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