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博物馆探宝行

自从17日来无锡开启探春赏花行以来,天公不作美。江南一直阴雨绵绵,连周不开。小雨不宜户外赏花,却,但更适合屋内活动。于是,今天冒着小雨打着伞,来无锡博物馆探宝,感受无锡作为太湖明珠悠久漫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鱼米之乡的魅力、镇馆之宝的惊艳。

无锡博物馆大门

我从王兴记中山路店吃过早饭,9:44步到二院中山路公交站,随即乘67路公交车,于9:58文博路钱钟书路下即到。无锡博物馆为免费开放,周一闭馆休息,持身份证可以进馆参观。

无锡博物院位于无锡城市客厅,太湖广场中央,梁溪区钟书路100号,与无锡市图书馆比邻而居,是一座集陈列展示、科学研究艺术欣赏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无锡博物院成立于2007年10月15日,由原无锡市博物馆,创建开放于1958年、无锡市革命陈列馆、无锡市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而成,2008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下辖周怀民藏画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程及美术馆和无锡碑刻陈列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 4A级旅游景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座集陈列展示、科学研究、艺术欣赏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无锡博物院拥有馆藏文物近4万件,珍贵文物1487件/套,以古代书画、历代紫砂、惠山泥人、近现代革命文物和民族工商业文物为主要特色,尤以书画藏品在博物馆界较为出名。倪璜手迹《苔痕树影图》堪称"镇馆之宝"。根据"全国一流、江苏领先、无锡标志"的建设目标,遵循"以人为本,观众至上"的设计理念,统一布局,建成"文博历史、科技之光、影视教育、专题特色"四大板块的15个常设展览,反映着无锡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出无锡城市独特的个性魅力。 近年来,无锡博物院着重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每年策划举办2-3个精品原创展览,逐步形成"从远古走来""走进大师""无锡乡贤""江南文脉"及"红色经典"系列品牌临时展览;社教活动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年均举办各类讲座和教育课程300余场次,重点打造了"行走"系列研学旅行项目、"吴地文明" AR 系列社教课程、"文博课堂""艺术课堂""科学课堂""科普互动剧""锡博进校园进基层"等深受观众追捧的品牌系列活动;注重学术研究,每月举办高端学术讲座"锡博讲坛",编辑出版学术刊物、图录,举办学术研讨会,实施"锡博英才行动"青年人才资助计划等,社会反响良好;围绕"地方历史+高仿复制品+无锡非遗特色"的方向,设计制作出了一批有故事、有创意、有品质的大无锡文创品牌,用多种形式展现吴地文明。

无锡博物馆大楼坐北朝南,主体四层结构,最上层为浅灰色外墙立面,顶面平直,下呈波浪型。次层为金色栏栅和深黄玻璃装饰,突显金碧辉煌。顶二层也是浅灰色立面,上下均为波浪线结构。最底层为浅蓝色玻璃装饰,开有4道门。整栋建筑高端、庄重、大气、稳健。从2023年3月12号~6月13号,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办,举办《朔地联歌•山岩上的历史画卷•宁夏岩画特展》。2023年3月5号~6月4号举办《江河辉映,中原与江南青铜时代考古文物展》。

10:27阅《美无言,大道行焉》献给锡伯的奉献者们:沧海桑田,生命轮回,时光流逝,而文明无穷已。文化的魅力来自不断的发现、嬗变与诚信承继,在见证了久远的荣辱与沧桑之后,那些陈列在博物馆橱窗后面的藏品,作为历史的见证物,从时光走廊另一端传来阵阵护子孙的智慧之音,坚定着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无锡地处东南一隅,湖山浩渺,物华天宝,上承泰伯高古之风,下接现代科技文明,历史巨擘俊彦如草上芳草,文明遗存若星汉缀天,乃人文渊薮之地。民国肇初,小学教育博物馆和县立历史博物馆相续而立,惜皆毁于兵燹。中国成立后,无锡市博物馆借惠山寺大同殿而建,社会贤达踊跃捐赠,共襄善举,捐赠文化如清风弥漫锡邑。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昌盛,文博事业复兴,2008年国庆节由无锡市博物馆、无锡革命陈列馆、无锡市科普馆合并而成的无锡博物院正式开放。博物馆架构恢宏,造型现代气度不凡,人才济济,馆藏宏富,藏品涵盖陶器、玉器、金银器、漆器、木器、紫砂器、古籍、书画等大类,可谓异彩纷呈。博物馆对受捐赠精品或辟建专室,以供展览,或刊于专册,弘扬四海,或精研细读,阐发幽微,为让文物活起来。藏品之蕴涵,审美之价值,因之流布天下,惠及普罗大众。

11:06参观1号展厅,也是镇馆之宝厅。回望春秋战国,数百年连横合纵,诸国间征伐不不断。时人或披用挥戈,保家卫国;或执剑沙场,扬名天下。在那个个群雄纷争的时代。青铜铸造工艺与冶炼技术取得了巨大进进步,精美绝伦、驰名列国的吴越青铜兵器便是最好的见证物之一,“吴戈越剑”"的美名更被人们所称道。吴王僚剑来自两干五百年前,历经岁月、饱炮经沧桑,却剑锋如故,光彩依旧,英气犹在;其所承载的魅力弥久逾逾浓,于无声处,似乎蕴藏着千言万语,即将向我们诉说一段“剑与人人”的传奇往事。

吴王僚剑

剑整体呈窄长扁条形,扁茎无格,无首,茎、身相连处为斜折肩。前锋尖锐,两刃锋处略弧形内收,向后渐宽。剑身中线起脊,直通茎端。茎作梯形,近首处最窄。茎上一穿,位于中部略近折肩处。除茎与两刃外,剑两面通身饰有斜"王"字形暗纹。两纵近脊处有铭文12字:"攻数(数)王者极戲自乍(作)元用"。

铭文中的"攻数",即攻歌,是吴国国名,也就是《淮南子·缪称》所说的"句吴"。在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中,吴国国名有作"工救"、"攻救"、"工虚"、"攻虑"、"攻歌"、"攻吾"、"致"、"吴"等。其时代有早晚之别,就目前所知,称"工敛"、"攻敷"、"工虚"、"攻虚"者,大都在诸樊在位时期及其以前;此后一般称"攻歌"、"攻吾"和"攻吴",夫差时期还有省称"敌"或"吴"。"者级叙勉"四字为吴王之名,"叙"字常见于金文,有的用作发语辞,如小臣谜簋的"叙!东尸(夷)大反。"景或卤的"藏!淮尸(夷)敢伐内国。"有借作"祖"的,如生史簋"用事季(厥)獻(祖)日丁,用事季(厥)考日戊。"者"为鱼部照纽,"州"为幽部照纽;声符相同,鱼幽旁转,故相通无碍。文献中就有从"者"的"都"字与"州"字相通之例。如《书·舜典》"流共工于幽洲",《庄子·在宥》作"流共工于幽都"。"洲"乃"州"的俗字。《释文》云:"幽都,尚书作琶州。""励"字从构形分析,从虎从力,如"虎"为声符,则可读为"于"。"虎"为鱼部晓纽,"于"为鱼部匣纽,叠韵,晓匣旁纽通转。"者很戲勉"是春秋时期吴越一带所用的多音节夷式名,"州于"为华化名。"者级叙勉"就是"州于"的缓读音,急读即"州于"。"州于"也就是吴王僚。《左传·昭公二十年》:"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杜注:"州于,吴子僚。"

11:18参欢东一展区《太湖与无锡》,共5个主题:一、水的存在。二、太湖与生命。三、太湖与文明。四、太湖的功能与价值。五、太湖指可持续发展。水为呵护地球一切生灵之母,滋养万物鲜活灵动与蓬勃生机之本。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液态,固态,气态是水存在的三种状态,液态时委婉柔媚,固态时晶莹剔透,气态时飘渺神秘,无论何种状态的水都是大自然赐予地球生灵最纯洁、最神圣的礼物。《太湖与无锡》共5个主题。无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11:45参观《情系无锡•太湖印记》。 11:51参观《一城风情,百代故事•云薖园、无锡博物馆旧藏老照片展》。12:01参观东二展区《科技与生活》共分为健康生活、数字生活、绿色生活三部分。人体最大肌肉为四头肌,重约2千克。

12:12参观东三展厅《科技与探索》。分为科技与社会剧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航天技术5大类。

12:44参观中二北展区《中原与江南青铜时代考古文物系列展》。大中华文明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演变的复杂历程,其兼容并蓄的文化个性铸就了东方文明的坚韧和延绵不断的顽强生命。夏、商、周三代属于中国考古学上继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后的"青铜时代",历史学家把周代又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考古学者用富有灵气的手铲拨开泥土中的层层迷雾阐释长江黄河文明的起源,用夏、商、周三代文物梳理出定鼎中原的历史脉络。

"江"借指江淮,主要指吴越楚地区;"河"借指黄河,主要指中原。本次展览云集了110件(套)北方中原地区和南方江淮流域出土的重要文物(其中江淮流域出土的文物34件套,中原地区出土的文物76件套),目的就是把长江和黄河文明之水融合凝练,辉映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的壮丽画卷。

《西周兽面雷纹簋 》河南博物馆藏。雷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即以连续的方折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案,如雷电之形的花纹。宋代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卷五中描述:"辩古器则有所谓款识其製作则有云纹、雷纹、山纹、轻重雷纹、垂花雷纹。"

13:15参观第二单元:战车上的和平。 13:19参观玉饰、陶饮。 13:26中五楼观看《荣智安绘画作品展》。13:42参观惠山庙会泥人造型。

13:49参观西一展厅《吴风锡韵•无锡城市的故事》。 13:56看"泰伯奔吴"之说。"泰伯奔吴"据《史记·吴泰伯世家》记载,商代末期,周族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及其弟仲雍为了让位给弟季历及其子昌(周文王),从陕西越千里逃避到荆蛮所在地,遵循当地风习,得到了土著的拥护。泰伯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带到南方,率领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吴文化。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句吴国。在诸樊迁都苏州之前,梅里一直是句吴国的都城。

14:27参观西二展厅《吴越王后裔田裕的故事》。 14:41参观《朔地恋歌•宁夏岩画特展》 15点参观《泥塑雅韵•惠山泥人艺术展》

15:19参观《紫玉金沙•紫砂艺术展》。15:53参观《肩负民族复兴希望的无锡人》《血与火的城市记忆—无锡革命史》。

16:16参观结束。 16:29顺道在清扬公园小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无锡   吴王   博物馆   太湖   无锡市   中原   吴国   博物院   文物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