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三百年竹隐梁公祠的“新生”

红墙青瓦,流檐翘角,古朴隽新。亭台楼阁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线条流畅。门庭前悬挂着“竹隐梁公祠”的牌匾,从门口到内庭,祠堂呈中轴对称、纵深布局,共有前、中、后三进院落。设仪门,正中为供居民祭拜的香台,彩画、雕刻点缀其间,一派庄严典雅。

这座坐落在滨海湾新区沙角半岛宴岗社区内的竹隐梁公祠,占地面积为500平方米,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为纪念宴岗梁氏先祖所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或啖茶闲坐,或翻阅书籍,宴岗人守护的这座宗祠,俨然已演变成与居民们共生的生活空间。

守护一方历史文脉

褪漆的红墙记载着竹隐梁公祠的光辉岁月,百年前,宴岗村民以捕鱼为生,常在竹隐梁公祠举行祭祀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而对从小在宴岗长大的梁志超而言,竹隐梁公祠又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印记。“这里是我的小学,以前在这座祠堂里上课读书,这个受教育的机会对那个年代的我们来说很难得。”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竹隐梁公祠被改造为基宁乡完全小学,成为宴岗社区最早的一所小学,超叔这代人的文化启蒙也从这里开始。

然而从孩提到退休,超叔和竹隐梁公祠堂的故事远不止于此。2007年,作为宴岗社区居委会的退休干部和居民代表,超叔被推举为祠堂修缮的负责人。统筹修缮工作的担子落在当时的刚退休的超叔身上,是信任,也是使命。

通过修葺重现祠堂当日辉煌,这份“新工作”并不轻松,一是资金,二是怎么修怎么维护。对于宴岗社区梁氏宗亲而言,竹隐梁公祠不仅是宗祠,更是代表着一份浓烈的归属感。海内外梁氏宗亲、华侨人士以及社区居民主动群策群力,共同募集了80万元重修款,解决了古祠的修葺之急。“作为梁氏子孙后代,重修祠堂在所不辞。”超叔如是说。

而为了不破坏宗祠原有结构和原貌,超叔和居民们对祠堂修葺的每一处细节都十分讲究,修缮的材料、工序都需由负责人亲自把关,每一工期结束,宴岗社区书记和超叔都会进行一次质量验收,确保祠堂各项修缮工作顺利进行。

变身为公共服务空间

整修完成后,竹隐梁公祠以新颜照旧人,逐渐恢复当初一派门庭若市的景象。祠堂新设立的“藏书馆”更是受到附近居民的喜爱,名家作品、经典书籍广而多,大量藏书可供居民进修学识。

这座三百多岁的古祠被打造成“社区客厅”,演变成为宴岗新的公共服务空间,同时兼具了文化板块服务功能,居民可以在这里看书、下棋、聊家常,孩子们也可以尽情在宽敞的厅堂内玩耍,满足村民们日常休闲需求。

“过春节的时候,居委会组织的文体活动都会在祠堂前的球场空地举行,像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等,场面特别热闹。”超叔表示,尽管这些文体活动近两年减少了,但作为宴岗社区的地标建筑,居民活动均以祠堂为中心,向外辐射一定活动范围。周边不少宴岗居民都表示,平时仍喜欢在祠堂附近活动,或者自发到祠堂里进行祭拜,和祠堂的联系依旧紧密。

沙角半岛位于滨海湾城市中轴线“北站”及“中城”片区,涵盖滨海湾站TOD、双枢双轴,未来将成为现代服务业创新集聚区。

“我们尊重、保护历史,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和谐共生。”滨海湾站北项目华润置地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沙角半岛未来发展能给祠堂带来更多新气象。

【撰文】刘婉馨 郭文君

【作者】 刘婉馨;郭文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青瓦   宁乡   滨海   宗祠   宗亲   文体活动   祠堂   特稿   半岛   新生   负责人   居民   代表   文化   历史   工作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