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将,武则天掌权废帝的“从龙功臣”,为何最后被满门抄斩?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俗语道尽了许多“从龙功臣”的无奈。而在武则天时期就有过这么一位从龙功臣,他出身将门世家,自己也战功赫赫,并且在武则天掌权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在武则天掌权后不久就被处死,并且株连全族。

这位大将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经历呢?又为何会被处死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唐名将程务挺的故事。

程务挺出身将门世家,是名将程名振的儿子。程名振战功赫赫,曾多次受到李世民的称赞。而程务挺也从小就有他父亲的风范,以果敢有力闻名,跟随程名振南征北战,学到了不少军略。

程务挺独立领兵作战之后,主要的敌人是突厥人。当时唐朝虽然在漠北设置了单于都护府,但突厥人常常叛乱。

程务挺就多次与这些突厥叛军交战,屡战屡胜,拥有了丰富的对突厥作战经验。而在此期间,中书令裴炎长期与程务挺合作,算是程务挺的老上级。

当时突厥的阿史那伏念自立为可汗,程务挺带兵讨伐,他突然绕到敌军侧后,袭击了突厥牙帐,获得了突厥军的大批辎重,就连阿史那伏念的家小都被程务挺抓了。阿史那伏念无奈,在唐军追过来后也投降了。

唐军大将裴行俭已经保证了不杀阿史那伏念,但是裴炎嫉妒裴行俭的功劳,便对唐高宗李治说:“阿史那伏念是在被我们追上后才投降的,不是主动投降,陛下您应该把他杀了以威慑突厥。”唐高宗听信了,便处死了阿史那伏念。

裴行俭听说后感叹说:“连投降的人也杀,那之后恐怕不会有人再投降我们了。”

后来果然如裴行俭所料,突厥诸部听说可汗投降了反而被杀,纷纷奋起抵抗。突厥诸部再次爆发了大规模叛乱,程务挺多次击败叛军,但突厥诸部还是复国了,史称后突厥。

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去世。他虽然名气没有唐太宗和唐玄宗那么大,但也开疆拓土,文治武功出色,称得上一代明君了。但他一生中也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一个是忽视了对太子李显的培养,没有为李显培植一支可靠的势力。一个是屠戮后突厥的投降者,结果造成后突厥叛乱,北方局势不稳,这两个巨大的失误可以说给之后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祸根。

而与此同时,唐高宗试图遏制武则天势力的行为也没能成功。以唐高宗的政治智慧,应该是早早就察觉到武则天的野心了。之所以没能将其压下去,后人有两个推测。

一个是唐高宗因为在感情上背叛了武则天,对武则天心中有愧,因此对其后期的行为持放任态度。另一个是唐高宗有心无力,在晚年长期被头风所困扰,痛苦不堪,很难独自处理政事。

但他既不愿将权力下放给大臣,也不敢放手让太子李显代理——因为当年他爹唐太宗的太子就曾谋反过,便只能托付给武则天,这就导致武则天权力膨胀。

不管是哪种原因,武则天的权力确实在高宗一朝就得到了很大发展,朝中依附于她的势力越来越多,奠定了她之后掌控朝政的基础。

而唐高宗的遗诏更是为武则天专权提供了依据:遗诏规定太子李显继承皇位,但军国大事如果有不能裁决的,就要交给天后,也就是武则天决定。

但究竟哪些军国大事是“不能裁决”的呢?这一点由谁说了算呢?围绕这一点,李显和武则天之间很快展开了政治斗争,而程务挺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唐高宗去世前,还曾委托裴炎辅佐太子李显,但裴炎却因为担忧李显会削弱世家的权力,而站在了武则天一边,这里也可以看出武则天对世家的拉拢也是非常成功的。于是武则天和裴炎联合起来对付李显,并得到了军队的支持。

毕竟裴炎是个文官,没有直接领兵,而实际统兵的就是他手下的程务挺。从程务挺之前的表现看,看不出他有什么明显的政治立场,大概裴炎是他的老上级,又有指挥他的权力,就跟着裴炎行事了,就此卷入了朝堂冲突之中。而武则天得到了程务挺这个大将的支持,腰杆子也硬了不少。

于是李显与武则天之间的政治斗争愈发激烈,李显几乎所有的决定都会被武则天驳回,让他根本无法进行任何行动。李显无奈,试图通过任命自己的嫡系来改变这一局面。

他准备封他的岳父,也就是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又准备任命他乳母的儿子为五品官。但丞相裴炎又出来激烈反对,说的还是那套道理,无非是皇帝应该大公无私,不要宠信自己的亲党之类。

但其实看了前面的背景我们就能明白,裴炎阻止皇帝任命自己的亲信,但其实他自己也在任用亲信,这本质上就是李显一派与武则天、裴炎一派对权力的争夺。

而李显的根基显然不如武则天、裴炎,最终他还是没能成功下达任命。

李显很生气,就对左右抱怨说“我是天子,就算把天下都让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以,何况一个侍中?”

结果李显左右的人中就有裴炎的眼线,于是裴炎就知道了。他十分恐惧,知道李显要是掌握实权了他肯定没好下场,便赶紧和武则天合谋,要废掉李显。

到了二月,武则天召集百官,让大家讨论是否应该废立皇帝。但其实这只是走个流程,真正决定事情走向的是程务挺带进宫中的精锐士兵,他们“请求”李显退位。面对明晃晃的刀刃,李显也只得屈服。

这里也可以看出李显这个皇帝的基础实在薄弱,手中竟然连一支可以拦阻程务挺的军队都没有。

于是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帝,这就是唐睿宗,但实权都在武则天手中。而程务挺也因为在这次废立中立有大功,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

武则天多次嘉奖他,并给他重赏,程务挺的儿子、弟弟也都得到重用。

而程务挺虽然参与了废立之事,但武功并没有落下,不久后后突厥南下进犯,威逼朔州。

程务挺重返前线,与后突厥军队交战,将其打得一败涂地。于是武则天任命他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专门对付后突厥。

程务挺战功赫赫,在军中的威望也很高,总能激励将士不顾生死向敌人发起冲锋。

后突厥多次进犯,都被程务挺击败,于是突厥人不再敢跟程务挺交锋了,一听到程务挺的名字就争相逃走。程务挺每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能安定下来。

但是就在程务挺征战边疆的时候,后方却出事了。武则天废掉李显后开始大肆排除异己,朝堂震动。

她在短短一年内就对朝政进行了剧烈变革,做了五件大事:软禁皇帝李旦,逼杀废太子李贤,大肆提拔武氏子弟,全面改用名号和清洗世家大族,改朝换代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而裴炎等人本来和武则天联合是为了加强自身权势,避免李显这个皇帝的干涉的。结果他却发现武则天这个掌权者的控制欲更强,反而削弱了他们的权势。

于是裴炎这个武则天原本的盟友逐渐站在了武则天的对立面上,开始与武则天争权,程务挺这个裴炎的老下属也莫名其妙地被牵连了进去。

当时武则天想诛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人,削弱宗室的力量,但裴炎坚决反对,武则天极为不满,于是裴炎和武则天的矛盾公开化了。

裴炎也曾试图先下手为强,在武则天出游龙门的时候劫持她,迫使她还政于李旦。然而因为连日大雨,武则天取消了出游计划,裴炎的这场政变还没来得及发动就失败了。

但在外地,一批效忠李唐皇室的大臣已经忍不住了,以徐敬业为首的一批大臣决心在扬州起兵,并暗中联络裴炎作为内应。

裴炎究竟有没有答应并做对应的准备,至今仍有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武则天此时已经盯上了他,裴炎就这么被拉下了水。

684年九月,扬州叛乱开始。武则天问裴炎该怎么平乱,裴炎却说:

“现在的天子李旦明明已经是成人了,却还没有亲政,所以才让这些人有起兵的借口。您应该把朝政还给天子,这样不用讨伐,叛军自然就解散了。”

武则天大怒,御史崔詧趁机弹劾裴炎说:

“现在叛贼已经起兵,你作为国家大臣,不想着怎么平叛,反而让太后还政,肯定是和叛贼勾结在一起的!”

武则天趁机把裴炎关进了监狱,命人严刑拷问。

而在这个时候,程务挺做了他人生中最错误的一件事。他在听到裴炎被捕的消息后,居然上书为裴炎求情,这一下就犯了三个严重的错误。

第一是他作为边疆大将却干涉朝堂局势,这毫无疑问是大忌。

第二则是武则天和裴炎此时已经站在了对立面上,裴炎究竟具体有哪些“罪行”已经不重要了,武则天毫无疑问都是要彻底把他打垮的,程务挺再怎么为他辩护也毫无意义。

第三则是程务挺和裴炎之间有着老下级和老上司的关系,本就很容易被人怀疑是同党。程务挺不忙着和裴炎撇清关系,反而还为他辩护,这更让武则天确信了他就是和裴炎一伙的。

当然,这里也可以看出裴炎确实重情重义,看到老上司有难就想着拉一把。但毫无疑问他在政治上实在是极为幼稚的,而他的这封上疏不但没能起到任何辩护的作用,反而把自己拉下了水。

武则天收到上疏后十分愤怒,尽管此时扬州叛乱已经被平定了,但对“叛党”的清算还没有结束。有人便趁机检举揭发,说程务挺和唐之奇、杜求仁的关系很好,而这两人都是徐敬业手下的人,也参与了叛乱,因此程务挺很可能也跟叛乱有关系。

武则天究竟有没有相信这个说法不得而知,但她确实已经把程务挺视为了自己的敌人,想趁机排除异己。

于是十二月二十六日,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在军营中处死了程务挺,还株连全家。程务挺是忠诚的,尽管手握重兵,但他到临死前也没有举兵反抗,默默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程务挺这位传奇名将,突厥人的克星就这么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大概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死在战场上,反而卷入了内斗,在同室操戈中莫名其妙地失去了性命吧。

如前所说,程务挺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着实缺乏政治头脑,多次参与他本不该参与的事情。

他这种参与过政变的大将本就容易被忌惮,应当明哲保身、不问政事才是最安全的,但他却出于情义为老上司说情,再次卷入其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武则天已经用不上了他了,又感受到了他巨大的威胁,自然也就要处死他了。

但是,处死程务挺对唐朝而言,毫无疑问也是个巨大的损失。程务挺的死讯传到各个突厥部落,突厥人纷纷置酒高歌,宴饮欢庆,庆祝突厥少了一个极其危险的敌人。

此后突厥多次南下入侵,并征服了大片周边部落,对唐朝的边疆构成了严重威胁。但突厥人却对程务挺极为尊敬,还给他建立了祠堂,经常祈祷祭拜。程务挺全力保卫的唐朝将他视为叛臣,横加屠戮,而他的敌人突厥人反而将他当做英雄来崇拜,不得不说着实是一种讽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大唐   满门   扬州   突厥   叛乱   功臣   名将   大将   大臣   唐朝   太子   世家   皇帝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