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昌公主医案:一桩远超医案的宫廷案件,皇帝下诏诛毙300余人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咸通十一年八月,同昌公主不治身亡,唐懿宗与郭淑妃悲痛万分。

朝廷文武百官已经猜到,这次没把公主医活的医官恐怕是性命难保了。这种事情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然而,唐懿宗在悲痛、追念女儿之余,做出了一个令大家意想不到的动作。

他先是处死了负责医治公主的20多名医官,没过几天,这些医官的亲族被抓进了监狱,要么死、要么被流放贬谪。

后来宰相、京兆上书劝谏,唐懿宗勃然大怒,一纸诏令将两人流放。

不仅如此,站在宰相这边的官员也受到牵连。

一时之间,朝野议论纷纷,大家都无法理解皇帝为何搞这么的大的动作。

实际上,众人不知道的是,最初骇人听闻的处置医官事件,早已变成了朝廷党同伐异的一步棋。

掌上明珠

唐懿宗下令处死20多名医官这件事,在古代封建王朝上并不少见。

但300多号被牵连的医官亲族无辜入狱,被折磨致死,这在封建王朝历史上是鲜少存在的。

就连后来的宋宪宗暴毙,被视作谋逆之案上也不过处死了医官和此案谋杀的主犯而已。

一个公主的去世,为何会引起如此的轩然大波?

表层原因来讲,这和唐懿宗十分宠爱同昌公主有关系。

同昌公主是唐懿宗与郭淑妃生下的孩子,那时唐懿宗还生活在潜邸之中,名叫李漼,是一名生活比较悠闲的皇子。

《旧唐书》中曾记,他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身体不好,常常生病,而郭淑妃也还只是个美人。

她每天都尽心竭力地照顾唐懿宗,不离不弃,两人感情很不错。

有一天早上,唐懿宗从床上醒来,郭美人见他起床了,便悄悄给了见了件奇事——刚刚她起床打扫屋子的时候,突然看见有一条黄龙飞到了卧室里。

李漼一听身上的病马上就好了,并且还给郭美人说:“这件事只有你我知道,以后不能告诉给其他人。”

黄色是皇帝专用的颜色,就算是皇帝的亲兄弟也不可以随意使用。而黄龙是皇帝的象征,这在皇帝的皇袍上常用的图案。

那个时候,李漼还只是一介小小皇子,郭美人这话一出,就是在说他能当皇帝,他自然是高兴的。

但这要是传出去了,那就是有谋逆之心,搞不好他们一家人都得完蛋。

为了能在宫中安稳生存下去,李漼选择了低调行事。后来,李漼父亲驾崩,群臣没有拥立李漼的哥哥为皇帝,而是选择了他。

在军队的支持下,李漼顺利登上皇位,继位后他便将一直陪伴在左右的郭美人升为淑妃。

所谓爱屋及乌,同昌公主出生在潜邸中,曾经历了九死一生。

《北梦琐言》中记载,同样也是说道唐懿宗的身体不好,但是在潜邸的时候,郭美人给他生了一个女儿。

结果这个孩子身体太虚弱了,还没满一个月就夭折了,唐懿宗十分的伤心。

但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郭美人又告诉他这个孩子活下来了。

“死而复生”一事实在太过离奇,或许这个孩子确实命悬一线,但还不至于死掉,也有可能是郭美人抱养的孩子。至于事实是如何,现在也难以考证了。

爱女失而复得,唐懿宗十分高兴,从此以后都小心呵护着这个孩子,给予她莫多的关爱。

等到李漼即位成唐懿宗后,这个小女儿也被封为同昌公主。

唐懿宗对同昌公主溺爱到什么程度呢?

同昌公主到达适婚年龄时,咸通十年,唐懿宗将她嫁给了自己身边最为青睐的韦保衡。

而公主的嫁妆更是奢华无度,与同一朝代其他公主相比较可以说是非常厚重了。

唐懿宗将宫中的奇珍异宝都送给了女儿,这些珍宝都放在了广化里的府邸上。

并且,这个府邸内的窗户装饰满了各色奇异的宝石,不仅如此,井栏等院子里的设施都以金银镶嵌。

就连本来应该用竹子编织的箕筐,也是用金缕线编制而成的。最后皇帝还赐给公主5亿铜钱,其他货币也是一样的。

唐懿宗对于同昌公主的宠爱,朝廷中人尽皆知。但好景不长,同昌公主才出嫁一年,便一病不起。

关心则乱,唐懿宗听闻女儿的了重病,立派了20多个医官前往公主府上问诊。

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医官们拼尽全力,也未能将同昌公主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自己的女儿正是青春年华好时候,还没体验够这人间的美好便悄然离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唐懿宗的悲痛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医官回天乏术,但也不至于要杀头,乃至牵连亲族。

朝廷官员也不太认可皇上这样暴君的做法,但公主才离世没多久,上书劝谏恐惹祸上身,所以大多数官员都选择沉默不语。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人站了出来。

上书说理

唐懿宗下诏、处死医官速度之快,时任宰相的刘瞻分身乏术,等他反应过来时,圣上的雷霆之怒已经让朝野上下震惊不已了。

他去找御史台的官员,他们本应负责向皇帝谏言,结果现在都告诉他,自己不敢说话。

刘瞻见此情形直摇头无奈,于是,他决定自己上书劝谏皇帝不要再滥杀无辜了,这样下去恐怕会进一步影响皇帝在朝野中的形象。

《旧唐书》中详细记载了刘瞻的疏文,其言辞恳切委婉,充满了这位宰相的思虑。

他在文中写到,同昌公主的病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早已重病缠身。

况且,公主的病一直未能有所好转,说明这个病本就是疑难杂症,并不是医官们故意蒙骗皇上或办事不利。

或许就像前文所说的那样,这个孩子从娘胎里的身子就比较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积病过多,迟早有一天会爆发的。

刘瞻不可能说谎,这群医官当时接到皇帝诏令时,都是害怕得发抖。因为他们都知道,医好了,加官进爵;医不好,最低也是贬谪和流放。

为了活命,这群人肯定会拼尽全力抢救公主的,而公主的病以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解决。

但唐懿宗根本就听不进去,这位皇帝的性格相当极端,而且他表达爱憎的方式也十分任性和明显。

朝廷之上,他最为信赖的不是这些御史台官员,也不是宰相刘瞻,而是韦保衡和路岩这样无才之辈。

有人曾评价唐懿宗,他本身是个资质中庸的人,他的习性更接近于市井小人。他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而且只相信自己相信的,还会护短。

在《资治通鉴》中曾记录了一件小事,咸通十年,唐懿宗不理政事,成天流连各种宴席,一切大小事务都交给路岩代办。

而路岩这个人奢侈无度,常以权谋私,还依靠贿赂笼络官员。

有一名叫陈潘叟的官员看不下去了,上书劝谏,恳请皇上惩治路岩,他所贪污的钱财都可以养军队2年了。

唐懿宗不但没有惩罚路岩,反而还将陈潘叟流放到边缘地区,这就是为什么御史台等一众官员不敢说话的原因。

另一个方面,唐懿宗有理由不相信这些医官,这些人本身的身份全是仰仗统治者宠信

医治同昌公主的医官在唐朝被称为太医或翰林医官,而翰林医官属于待诏官的一种。

唐朝自建国初期就建立了待诏制度,即有一技之长者,奉皇帝的命令进宫,等到需要待诏官出来的时候,这些人就要出来为皇上办事。

看得出来他们的地位并不高,随着时代发展,医者这一技术类的待诏官被单独拎出来,朝廷专门为招医术高超的医者,设立了相对比较完整的选拔制度。

但仍有很多人是依靠民间奇人怪谈奉命入廷办事,说白了,这些医官当中,有不少人的医术是半调子。

所以,唐懿宗要惩罚这些医官的思维基本上就是因为你吃皇家的饭,你就应该为皇家把事情办好。

而且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女儿会这么早离开,不拿这些医官撒气,难解他心头之郁闷。

来到刘瞻这边,唐懿宗阅疏后心情不悦,冷淡处之,但他还没有放弃,后来又与京兆尹温璋联合上书劝谏皇上。

而温璋找到刘瞻的原因很简单,在皇上问斩医官之前,他曾去了公主驸马府上一趟,这一去便引出皇上大动干戈的缘由出来。

构陷异党

前文说到唐懿宗这个人比较偏听偏信,尤为宠信韦保衡和路岩,这个驸马韦保衡又是此案持续发酵的关键人物。

在处置医官以前,皇上疑心是有人谋害公主。据公主身边的侍女所说,公主在生前身体虽算不上多好,但基本上不影响生活。

同昌公主出嫁前3个月还赶工绣了床三千鸳鸯锦被,在那样巨大的工作量之下都没有生病,更何况现在。

于是,皇帝下诏,让善判疑案的京兆尹温璋调查。刚进府上,温璋就向韦保衡挑明了自己前来调查的目的。

韦保衡对温璋的脸色不大好,说是那些太医乱用药,把公主给毒死了。

温璋了解了公主的基本情况后,便转头提审太医。

那些太医见了温璋大喊冤枉,称他们并没有毒杀公主,他们的方子没错,而是这个药有问题。

为首的韩太医讲出了实情,当时他们接到命令前来问诊后,他就立即观察了公主的症状。

那时,他看见公主面色发青、嘴唇乌紫,牙龈边缘又有蓝黑色,神情呆若木鸡。

韩太医当时就知道公主恐怕是水银中毒,以公主的个性,是不可能自己吃了水银的。

他不敢把真实的病情给报出来,因为只要说出来必定会引起一场腥风血雨。

温璋顺着这条线索往下查,还恳请皇上推迟下葬时间,以便查明真相。很快他就查到了公主头上的钗子。

公主头上所戴正是前段时间唐懿宗赠送的奇珍异宝之一——龙凤钗,金钗上九条流苏上都坠有一粒金珠,由象牙针堵住小孔。

只要把象牙针拔掉,香气就会从簪中飘出。公主十分喜爱这支钗子,时常把玩佩戴,于是便有了“香女”之称。

而这个钗子中除了有香料,还有剧毒的水银!

原来,这个钗子是南齐妃子为了争宠使用的利器,再加上太医们胆小怕事,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才导致了同昌公主去世。

以上的调查过程,温璋都如实禀报给了皇上,按理讲,到这里疑案真相大白,皇上也该网开一面,放过无关人员。

之前处死医官就算了,唐懿宗为何还要其牵连亲族?

其实,在同昌公主去世当天,韦保衡就曾和唐懿宗告状,谎称说太医们用了毒药,这才害死了公主。

那唐懿宗一听肯定恨不得将这一干人杀之而后快,根本顾不上去辨别真伪,并且,公主在府上,不在皇帝身边。

唐懿宗不可能了解到公主患病、卧床再到无药可医的全过程,只有驸马和太医清楚。

韦保衡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敢在皇上面前添油加醋,他本来只是想构陷这些太医,从而以悲惨经历进一步笼络一部分官员。

但他没想到这个时候刘瞻和温璋跳了出来,而韦保衡素来在朝廷上跟这两人不对付,他也有意在朝廷上扩大自己的势力,善于党同伐异。

借这个机会铲除掉这两个硬钉子,何乐而不为?

于是在刘瞻第一次上书时,他就找到同样厌恶刘瞻的路岩,一起在皇帝耳旁吹风,使唐懿宗不相信刘瞻所说的话。

所以刘温二人一起第二次上书时,彻底惹怒了皇上,一气之下,他下令将两人贬谪。

温璋遭到贬谪后感怀自己生不逢时,悲伤之下,他服药自尽。而刘瞻则是一贬再贬,最后去了距离长安一万里外的州县当司户。

除了他们两人被贬,还有平时与刘温二人素来亲善的官员也受到了影响。到这里,这件事才真正画上了句号。

咸通十二年正月,同昌公主正式下葬,唐懿宗和郭淑妃扶柩哭送至延兴门,作《叹百年曲》。

经此一案,韦保衡韦氏一家势力大增,后来他又将路岩赶下来台,耀武扬威十几年,等到唐僖宗时才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只可怜卿卿性命,生前身后被这样利用,唐懿宗和郭淑妃虽奢靡,但相当珍爱自己的孩子,而这一切不过是历史中的一抔黄沙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京兆   皇帝   劝谏   公主   亲族   太医   朝廷   皇上   宫廷   案件   官员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