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三纲五常的儒学是不是君王的骗局,汉朝的独尊儒术是如何做到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自古有之,纵观中外历史进程,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个大一统王朝出现,只是相比于的欧洲历史,华夏大地上的大一统王朝存在时间,会显得更多一些。

而除过先秦时期,真正统一中华大地的便是始皇帝嬴政,秦朝奋六世之余烈,从被称为虎狼之国的边陲小国。

经过六代秦王励精图治,不断增加秦朝国力,最终由始皇帝清扫六合,终结了战国乱世,自此书同文车同轨,这才将整个中华大地融为一体。

可惜始皇帝突然崩殂,秦二世胡亥又是个昏庸君主,因此秦二世而亡,但中华大地统一的局面并未被打破多久。

不久之后汉高祖刘邦起事,最终将原本支离破碎的国家,再度整合起来,汉朝作为秦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国家,屹立于华夏大地之上。

一、被统一的文化

在秦灭六国之前的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最为璀璨的篇章,百家争鸣时期,正是后世中华文化的起源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兵家、农家等等。

文化璀璨自然是好事,不同的哲学理论相互碰撞之下,才能奠定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

但也是因为百家争鸣,加上诸侯割据,战国时期文化固然璀璨,但杂乱不堪,国与国之间的文字甚至都有差异,且不同之处也并非单单文字不同,地区与地区之间语言,货币,度量衡这些日常生活所用,都不一样。

这也使得当时的中华大地之上,并非一个整体,百姓也分秦人、齐人、楚人、燕人等等。这样的称呼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分裂的基础。

试想倘若无人能统一六国,我们或许会变得像欧洲国家一样,分出各式各样,各种民族,从一个长期保持大一统的帝国,变为数个乃至十数个小王国。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才着手打破了曾经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但秦始皇毕竟统一后不到十余年就驾崩了。

他的许多宏图伟业还未曾实现,值得庆幸的是在始皇帝驾崩后,还有汉朝将他原有的想法,变为现实。

在汉朝建立后,原本和秦国有过深仇大恨的其余六国人民,渐渐地接受了这个推翻秦朝暴政的参与者汉王刘邦建立起的国家,并且开始自称自己为汉人。

有了大家都是汉人的基础,接下来便是对于文化的统合。

虽然经历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但战国时期璀璨的文化瑰宝依旧还有所留存,为了更好地巩固政权的稳定,汉武帝刘彻选择了,最为稳妥,最能教化万民的学说。那就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儒学。

当然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只是被作为了,攀登仕途的主要学科,其他的学说也不是不可以学,只是在汉武帝的规划下。

其他的学科学了基本也算白学,在朝廷选拔人才之时,所考量的还是儒学水平。

也是因为如此,门阀大族们开始将儒学定义为子弟的必修课,然而儒学对于汉朝乃至后世王朝的主要贡献,还是要归功于,有它建立的儒学思想。

这是由上而下所有汉朝人乃至后世王朝所有百姓都认可和接纳的,也是中华文化的思想本源之一。

二、被统一的思想

有许多学者提到过,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传承悠久的文明,其中神学的影子在,整本中华史册中比比皆是,可为什么中国人却基本没有什么神学信仰。

实际上五帝时期,神权与君权基本是对等的,而到了商周时期,神权就隐隐地高于君权,但不管神权是否高于君权,在中华大地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君权。

而在汉朝,为了更加稳固君权,也为了更好更安定地延续国家,儒学的存在几乎顶替了神权的作用,在汉之后的朝代,也都沿用了这一点。

儒学在春秋之前,与春秋之后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我们熟悉的杨朱理学便是在宋朝才被提出来。

而被帝王所宣扬的儒学,其中对于三纲五常和孝道的渲染尤为突出,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里将父子关系与人民和君王的关系划上了同等地位。

也就是将君主刻画成了,人民的大家长,是要孝顺的存在,与此同时的孝道推行也完善了这一点,这样使得人民对于君王,更多的是敬畏之情,久而久之这样的思想深刻在每一个汉人的脑海中。

并且再将儒学变相的渲染成圣人之言,也就是真理,久而久之君权的神圣性,和绝对的权威,就成了所有民众的共识,皇帝的地位也在简单的君权神授之上,添加了圣人和真理的光环。

自此比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类的意识便出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这样的思想渐渐形成了,中华文明独有的价值观,顺势也构成了人们对于大一统王朝出现的渴望,与对于君权的绝对忠诚。

三、汉朝如何统一人们的思想

古代并没有什么极为高效的传播手段,那么儒学是如何被每家每户认同,从而每个人都开始对此信服的呢。

其实古代的皇帝们,从未想要将儒学推行至每家每户,要知道即便是在汉朝,即便是有利于君王统治的儒学,却依旧是知识,是构筑人们思想启蒙的砖石,是有可能培养出新思想的温床。

这样的东西,对于当权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被牢牢把握在上层阶级手中,成为“士”这个阶级专享的精神追求。

至于民众,在统一过文字的汉朝,布告,壁书等宣传手段,已经足够将上层统治者们所想要表达的东西,告诉民众们了。

且这种宣传的手段,在每一份布告被下发时,一定会是经过了层层把关。

由官员一遍遍审核后,确认是否符合当权者的政治意图,有了这样的不断审核后,才会向民众发布,除此之外,官府的宣传手段还有一些更为简单粗暴的。

就比如派遣官员,将诏令,法条等需要大多数民众知道的事情,用口述的方式宣读出来。

而下达这些命令的,很多时候则是由汉朝极为发达的驿站系统来完成,原本的驿站系统更多的是负责关于军情传送的工作。

但在更多时候,驿站系统负责的则是将中央皇权的诏令,或者檄文,派发到全国各地。

就比如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中,为了对抗黄巾军,朝廷发文募集勇士壮汉参军,或者是后来为了剿灭黄巾军,汉献帝给出导致诸侯并起剿匪政策,都是通过驿站来完成传送的。

此外汉朝的中央朝廷,还会派遣刺史,督邮分派到全国各地进行巡检,还有一些衙门中会设有巡吏一职,与以上两种官衔相似。

他们的主要作用,除了管理地方外,主要还有传播掌权者思想,安抚教化民众,传播礼仪这些公用。

除此之外,汉朝对于不利于王朝稳固的一些所谓歪理邪说,就比如巫蛊之术,假借鬼神之名招摇撞骗之类,统统被汉朝列入了法典之内,凡是传播这些的人,统统会被官府惩罚。

后世的历史证明,汉朝的这一条法度并未被完美的实施,东汉之所以会亡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黄巾军从创立,到足够强大,这期间没有任何人,去管过散播歪理邪说的张角。

就是因为汉朝可以做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和控制,才会使得,汉朝自上而下,所有人的价值观都变得统一,思想也朝着儒学的方向靠拢。

结语

古代的交通和宣传手段,即便是有着驿站系统这样高效可靠的快速传信能力,汉朝的宣传范围依旧很难进行扩大,封建时期历朝历代,消息和思想的传递,永远是纵向优于横向。

也就是由上而下的传播速度,永远比在民众中普及要来得快上许多,也会有效许多。

哪怕是有了活字印刷,有了更为廉价的纸张可以大批量造书,这样的情况也依旧没有好转,即便是到了文化最为鼎盛的宋朝,知识和文化依旧是属于文人阶级的专属物。

倒不是普通人接触不到,而是即便接触到了也没有什么用处。

但是虽然知识和书本被普及的情况并不好,但在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掌权者的不断宣传下,儒学中的三纲五常,确实很好地深入了每个人的心中。

这也是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们,想要看到的,而拥有着儒学价值观的百姓们,也乐得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这样的价值观,并且会在适当的时候,抛头颅洒热血。

这倒不是说君王可恶,玩弄民心,也不是说古代文人可恶,霸占了知识这一资源不愿意分享,要知道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些真情实感的豪言壮语,也是那些处在封建王朝的文人叙说的。


参考文献:

《封建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以汉朝为例》

《史记》

《资治通鉴》

《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儒学   汉朝   君权   儒术   王朝   神权   秦朝   君王   中华   骗局   民众   时期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