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领教过燧发枪威力的清军为何直到鸦片战争仍没装备燧发枪

火药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曾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中国发明的火药武器传入欧洲轰开了骑士阶级盘踞的封建城堡从而结束了中世纪。可到了近代发明火药的中国却被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轰开了国门。1840年的鸦片战争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然西方的火器技术其实在1840年以前就已超越中国,只不过中国在1840年被人打败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1840年以前中国事实上就已接触过更为先进的西方火器。从1762年到1769年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与缅甸爆发过长达七年的边境战争。当时缅甸西面的印度已大体被英国控制,因此缅甸通过印度与英国人以及其他欧洲人有较多接触。缅甸曾从英、法东印度公司以及其他洋人的手中购买了一些燧发枪。缅军在与清军的战争中使用的燧发枪给了清军迎头痛击。燧发枪相比清军使用的火绳枪领先了整整一代!

燧发枪无论射速、射程还是威力相对于火绳枪都是降维打击。清军火枪兵无论是单兵作战还是排成线列对射都不是装备了燧发枪的缅军对手。燧发枪的高射速对清军骑兵冲锋造成了极大威胁。按说清缅战争的教训应当会促使清王朝大力发展火器技术吧?可直到7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时清军使用的仍是清一色老式火绳枪。其实清军接触到西方火器还并非始于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因为早在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之战中清军就吃过燧发枪的亏。

可无论雅克萨战役还是清缅战争在当时的满清政府看来都是获胜了。雅克萨之战中清军虽说领教了俄军燧发枪的威力,但远离自己后方补给线的俄军病死、饿死的非战斗减员很多,所以这场战争是以俄军撤退告终的。虽说在后来的尼布楚谈判中清政府又对沙俄政府有所让步,但至少面子上看起来这场仗好像还是打赢了。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从军事上看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但打赢了的缅甸也很清楚自己无力征服庞大的清王朝。

因此缅甸在战场上取胜后反而在外交上主动向清朝称臣纳贡。虚荣心得到满足的乾隆甚至把平缅甸作为自己的十全武功之一。由此可见无论雅克萨之战还是清缅战争在清政府眼中都是当胜仗看的。皇帝只要能保住自己天朝上国的威严就够了,至于战场上多死了几个人吃了点亏什么的根本不在意好吧。我们现在是作为过来人觉得清王朝应当从与缅甸的战争中吸取教训,可当年乾隆皇帝和满朝文武对这场战争其实压根就不觉得有什么教训好总结的。

乾隆虽不认为自己输掉了清缅战争,但对清军在具体战争过程吃的那些亏多少是知道的。乾隆认为清军在缅甸战场遭遇的困难并非因为火器不如人。清军在缅甸战场的被动其实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除了火器方面的差距之外缅军利用本土作战优势坚壁清野导致清军粮草不济、清军官兵对缅甸的气候环境水土不服也都是重要原因。大臣们向乾隆汇报缅甸战局时都把坚壁清野、水土不服作为清缅战争未能全胜的主因。

话说早在蒙古西征时期就把中国人发明的火器传入了中东、欧洲等地。早期的火绳相比弓箭在射速上其实并没什么优势:一个弓箭手可以在一分钟内进行六次瞄准射击,而一个火枪手在两三分钟内只能发射一次。不过火枪对使用者的身体素质依赖程度却没弓箭那么大。如果要让弓箭达到比较远的射程就要用很大的力气拉开弓弦。古代欧洲只有单体弓,而没有复合弓。为了达到较远的射程只能把弓做很长。

著名的英格兰长弓一般都有1.5米,而最长的竟达到了1.8米。因此古代欧洲对于弓箭手的身高、臂力有严格的要求。在古代人们普遍营养不良的条件下选拔合格的弓箭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弓箭手入伍后还要专门针对他们进行臂力的训练。这一切都使培养弓箭手的成本大大增加。火绳枪的射程和发射频率虽然都不及弓箭,但培养火绳枪手的成本却大大低于弓箭手。随便一个智力正常的农民经过一天的培训就能上阵杀敌了。

当时的欧洲和中国处于完全不同的状态: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帝国,而欧洲却长期处于封建采邑制度之下。培养一名神箭手对封地资源有限的欧洲封建贵族来说需要付出相对巨大的成本。虽说火枪手的战斗力有限,但成本的相对低廉使其完全可以通过人海战术实现质量不够数量凑。反正在当时的贵族阶级眼中农民的生命不过是低值易耗品。因此火枪兵在欧洲逐渐淘汰了弓箭手、打穿了骑士的铠甲……

这一时期的欧洲始终在战斗:欧洲各国之间在作战、各国国内的贵族领主在作战、欧洲国家同殖民地人民在作战……欧洲在数百年战争中磨砺出了一套步兵战术:从西班牙方阵到莫里茨亲王改革,从古斯塔夫国王的崛起到腓特烈大帝的巅峰。位于地球另一边的东亚地区从1592年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爆发到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这近百年的时间里同样也一直在进行着军备竞赛。

先是朝鲜战场上明朝、朝鲜、日本三国的各种新式火器纷纷登场亮相;继而后金八旗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接着荷兰人入侵澎湖、台湾;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平定明郑政权;1685年到1688年清军对占领雅克萨等地的俄军发起自卫反击;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在这百年的战火历练中各种新式武器在东亚地区轮番上阵。1690年后清王朝已平定三藩、台湾,沙俄和准噶尔的威胁也被削弱。

如果说在1690年以前近百年战争中明军、清军的火器发展是在一次次实战中历练出来的,那么在1690年之后近百年时间里中国进入了一段相对安宁平静的岁月。统治者开始满足于这种天下承平的盛世景象,同时又不失时机推出了闭关锁国之策。当然你要说清朝完全不知道火枪的厉害也不对。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已开始大量使用火绳枪。鸦片战争中清军和英军一样都是用热兵器武装的军队,但清军的枪械还没像英军那样前进到燧发枪阶段。

清朝选拔文官是用科举八股取士,选拨武将是考核弓马骑射功夫。想入朝当官要么走科举的路、要么就学习骑马射箭的本领。科举主要考的是八股文章。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火器技术在清朝并非科举入仕需要掌握知识。文官用不着火枪,武将也用不着火枪。清朝以骑射立国,而火枪属于不入流的东西。因此在清朝凡是想走仕途的人都不会有研究火枪火炮的兴趣。如果说想走仕途的精英人物对火枪缺乏兴趣,那么民间百姓对这玩意就更没兴趣。

时至今日欧美国家仍允许私人持枪。这是因为历史上这些国家就有死人持枪的传统。欧洲人在开发美洲殖民地的过程中枪几乎成了与敌人乃至野兽搏斗的必备工具。在《基督山伯爵》、《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用枪决斗的故事情节。由此可见当时的欧洲、美国私人持枪已很普遍。枪在欧美的发展不光是政府军队在推动,而且民间商品市场的需求也在推动。

火枪成为一种商品意味着某个工匠能发明更先进的火枪就可以赚大钱。这当然会激发一部分人为了挣钱去研究枪械。问题是枪在中国并不是一种可以自由交换贸易的商品。站在清政府的立场上设想一下自己统治下的国家如果人手一支枪会是什么情况?清朝以武力入住中原本就对中原汉人有极强的戒备心理。倘若民间真是人手一支枪也许要不了几年就会把清朝统治者赶回大兴安岭老家和狗熊为伍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鸦片战争   火绳   缅甸   乾隆   火枪   火器   弓箭手   欧洲   威力   清朝   中国   战争   装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