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加强对新疆统治?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头条创作挑战赛#清朝立国初期,崛起的蒙古准噶尔部攻灭了叶尔羌汗国,建立准噶尔汗国。准噶尔大汗噶尔丹野心勃勃,企图重建游牧帝国。1687年,准噶尔大军向喀尔喀蒙古诸部发起进攻,掀开了准噶尔汗国与清王朝长达70多年的争霸战争的序幕。

最终准噶尔人战败,部众或被屠杀,或被同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准噶尔人的失败也是游牧民族的最后一曲挽歌。至此,游牧民族再也无法威胁中原地区。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

清军收复西域后,原先被准噶尔人扣为人质的回部宗教首领大和卓波罗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重获自由,并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在南疆的统治地位,但双方很快决裂。

清王朝认为,自己作为中原正朔,对西域统治的合法性可追溯到汉唐,西域乃是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以大小和卓为首的回部封建主则以麦加为精神家园,认为自己属于伊斯兰世界,因此视清王朝为异教国家,不愿受其统治,企图重建属于和卓家族的神权统治。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小和卓趁天山北路因准噶尔阿睦尔撒纳之乱再次烽烟四起之际,发动叛乱。史称“大小和卓之乱”。

次年二月,清政府先后以雅尔哈善、兆惠为将,率大军进入西域。清军初期虽受挫于“黑水之围”,但最后还是取得了平叛战争的胜利。

霍集斯郡王

1759年初,兵败后的大小和卓带着妻孥逃往巴达克山。清军在招降了游牧于帕米尔地区的布鲁特(清时对柯尔克孜族的称呼)部落后,以他们为向导一路穷追。

一番追击之下,大小和卓二人仅以身免,逃到了巴达克山。不久后,巴达克山统治者素勒坦沙迫于清政府压力,执杀大小和卓,将其尸首送交清朝。这场声势浩大的动乱历时两年才最终被清朝平定下去。

随着清军平定天山南北路,中原王朝在暌违近10个世纪后,再次重返帕米尔山下。广阔浩瀚的西域地区成了“新附旧疆”,简称“新疆”。

乾隆帝夸耀道:“岂汉唐宋明诸代,疲中国之财力,而不能得地尺寸者可比!”

对于清王朝来说,新疆地区“东捍长城,北蔽蒙古,南连卫藏,西倚葱岭,居神州大陆之脊,势若高屋之建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因此,清廷最初的设想是:在新疆地区实行内地的郡县制,将该地区纳入甘肃行省管理,设立甘肃总督兼管巡抚事,以陕甘总督杨应琚为首任甘肃总督。

清朝疆域

1759年11月,杨应琚受命入新疆考察,筹备改行郡县事宜。在其提交的郡县制草案中,军事方面,设乌鲁木齐提督,节制伊犁、阿克苏、叶尔羌三总兵,并在各城分设副将、都司、守备等职;行政上,则实行军政合一体制,设立阿克苏、叶尔羌、哈密三兵备道,除叶尔羌道下属的喀什噶尔一府外,其余地区均设厅管理,由通判、同知等官员处理事务。

但该方案被乾隆皇帝否决,他认为“伊犁及回部,非巴里坤、哈密、内地可比,即须驻兵屯田,仍当以满洲将军大员驻守,非镇道绿营所能弹压”。

1762年,清政府为有效统治东到哈密、巴里坤,西到葱岭、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北到巴尔喀什湖、额尔齐斯河中上游,南到昆仑山的广大地区,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

伊犁将军,驻节惠远城,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分驻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等处,管理本地军政事务。并派驻重兵以巩固边防,实行军政合一的管理机制。

伊犁将军驻地

全疆被分为伊犁、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四大政区。在行政上,新疆属于甘肃省,但实际上由伊犁将军统揽全局。先后参加过平定准部和回部战事的正白旗汉军都统明瑞被任命为第一任伊犁将军。

清政府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其中乌鲁木齐、昌吉等地实行郡县制;哈密、吐鲁番等最先归附清政府的地区,及游牧于新疆的厄鲁特、土尔扈特蒙古实行扎萨克制度(即盟旗制度);而天山以南,包括伊犁在内的广大地区,则“因俗而制”,实行伯克制。

清政府在各城镇设阿奇木伯克一员,下设伊沙噶伯克一员作为副手,并置伯克多名分掌钱粮、商贾、诉讼、水利等事项。伯克们分别拥有三品至七品不等的品级,并可以按照各自品级占有2—80户“燕齐”农奴及10—150巴特满”的养廉田。

不过,清政府废除了伯克的世袭制,而是改为流官,由清政府任免、升调,并规定不得在本籍任职,以避免形成地方势力。同时,为了加强对伯克的控制,清政府还规定五品以上的伯克要定期到中央朝觐。

对于当地维吾尔族信仰的伊斯兰教,清政府则有意识地削除其影响力,厉行政教分离原则。

乾隆及其后的历任清朝皇帝均严令禁止阿訇干预政事,明令不得在阿訇中挑选伯克。阿訇的子孙中也只允许一二人可以子承父业,其余需自谋生计。

对新疆地区原先实行的伊斯兰教法,清政府则采取逐渐禁止的政策。同治元年(1862年)4月,清政府明令今后在新疆依照大清律判案,永远禁止“查经拟罪”。

清与各族关系

同时,清政府还废除了天课制度,将伊斯兰寺院土地上的“燕齐”农奴编入民籍,使之成为向清政府直接纳贡的臣民,大大削减了伊斯兰宗教的经济来源。

由于准噶尔战争的影响,新疆北部地区人口锐减,出现了千里空虚的情况。为此,清政府在北疆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行动,除部分携眷前往的驻防绿营实行军屯外,政府还组织甘肃等地贫民移民实边。

对于这些移民,政府不仅资助路费,提供饭费、车费、御寒衣物等,还派地方官员带队护送,沿途照料。到达新疆后,移民还可以分到住房及每户20亩的土地。

受此优惠政策吸引,许多内地居民纷纷移民新疆,很快就形成了一个个聚居区。如乌鲁木齐到巴里坤一带,不久便有1万多户定居于此,加上驻防的八旗、绿营及其家属,各地前来做生意的商贩,该地逐渐成为边疆繁盛之地,出现了“兵戈销尽为农器,布谷催耕叫塞云”的景象。

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乾嘉时期,新疆每年产粮量接近200万石,粮价之低为全国少有,有“谁知十斛新收麦,才换青蚨两贯余”之说。由于连年丰收,新疆各地仓库均囤积了大量的粮食,有些仓库的粮食甚至存储了十余年之久。

清政府在新疆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这种休养生息政策得到了新疆各族群众的支持,道光帝亦曾不无自得地说道:“我朝平定回疆以来,各部回众,咸求版图,纳赋交粮……回子安居乐业者,垂六十余年。”

加强新疆统治

但另一方面,清政府又以防止滋生事端为由,实行民族隔绝政策,下令禁止官兵、汉人与维吾尔族人杂居一处。其中南疆严禁汉人移住,并在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库车、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等地兴建“汉城”,供官兵与汉族民众居住。

维吾尔族则居住在老城,即“回城”中。官兵和汉族百姓不许随意进入回城和回庄,维吾尔族妇女则禁止私入汉城。清政府还下令严禁当地驻军擅娶维吾尔族妇女,违者将被治罪。

对于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维吾尔族之间的交往,清政府严加限制,不仅严禁内地回族出关充当阿訇,私习经卷,还严禁回、维之间相互通婚。

此外,清政府还限制内地商人进入新疆,凡进入新疆的商人需领取印票。为控制人员进出,清政府在肃州、托克逊等地设立关卡检查。

商人们即使领到印票进入新疆以后,也只能在汉城、回城交界处的“买卖街”才能进行交易。不过,即使有种种限制,各地商业贸易仍取得了极大发展。

山、陕、江、浙等地的商人不辞险远前往新疆,到哈密地区进行贸易的民众“肩摩雨汗,货如云雾”,乌鲁木齐的各种商铺达到了500余家,而叶尔羌的商业街则长达10里。其贸易之繁荣,可见一斑。

加强新疆统治

清政府借助灭亡准噶尔之余威,在中亚地区建立起了宗藩体系,浩罕、巴达克山、博罗尔等国先后遣使入朝称臣纳贡。

此时的清王朝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未能预料到危机即将来临。在清军收复新疆的同时,原先河中地区的霸主布哈拉汗国正陷入长期战乱之中,各地封建主纷纷割据自立,其中最为强大的当属立国于费尔干纳谷地的浩罕汗国。

在准噶尔部灭亡后,浩罕汗国趁机填补其留下的势力真空,日益强大,并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间不断侵扰着清王朝的西北边疆。

费尔干纳谷地位于天山西部,锡尔河上游。其周围崇山峻岭,唯有西面有一缺口,是为“霍占特大门”,锡尔河从此地流出,进入草原。

此地物产丰富,早在唐代,路过的玄奘法师便这样描写该地:“土地膏腴,稼穑滋盛。多花果,宜羊马。”同时,费尔干纳谷地位于游牧社会与农耕社会的十字路口,是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商业枢纽。

无数商人以此为转运基地,贩卖各种奇珍异宝及土特产品。因其地位重要,中亚地区先后崛起的各个王国,均将其作为必争之地。

浩罕汗国是由乌兹别克人建立的。当年帖木儿帝国灭亡后,乌兹别克人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布哈拉汗国。17 世纪末,布哈拉汗国解体,分裂为若干个小国。

其中,乌兹别克人的一支——明格部在费尔干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由于其定都浩罕城,这一政权被称作“浩罕汗国”。

建立宗蕃关系

明格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蒙古西征时代。13 世纪上半叶,他们曾随拔都汗远征,来到里海一带。16世纪后,他们开始迁入河中地区,并在此繁衍生息。直到18世纪初,明格部首领沙鲁赫才趁布哈拉汗国衰落之际自立为王,裂土称雄。

初期的浩罕算不上强大,其统治者仅拥有“伯克”的称号,不但依附于布哈拉汗国,还长期处于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之下。

1740年,布哈拉汗国第二王朝被波斯人所灭,之后建立的第三王朝实力弱小,统治者甚至自降身份为埃米尔。浩罕统治者额尔德尼趁机摆脱了依附者的身份,实现了完全独立。

在随后的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役中,浩罕与清政府取得了联系。当时,清政府担心大小和卓投奔一向与其交好的额尔德尼,便派遣使者来到浩罕,警告其不得接纳大小和卓。

使团一行来到浩罕后,额尔德尼慑于清军兵威,奉表请求内附,并于1759年底派出了第一支使团来到北京朝觐,受到了乾隆帝的隆重招待。随后,乾隆帝又派遣人马护送浩罕使团回国,正式确立了双方之间的宗藩关系。

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浩罕使者先后9次进京朝觐。浩罕的及时称藩好处多多,不但得到了清政府的关税优惠,其商人及商栈也遍布新疆各地,获取了大量的利益。清政府则满足于浩罕的“恭顺”。

额尔德尼表面恭顺,实则野心勃勃。他企图以称藩为代价,换取清政府的支持,进而统治布鲁特诸部。布鲁特诸部对清政府来说,乃是西域的重要屏藩,其首领都接受了清政府的顶戴。

因此,乾隆帝一口回绝了额尔德尼的要求。但额尔德尼还是难以遏制扩张野心,他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发兵侵占了布鲁特部控制的鄂什地区。

征战图

清政府敕谕其归还该地,否则将发兵问罪,但事实上,清政府的重心仍在于维持新疆地区的稳定,并无大动干戈发兵迫使额尔德尼就范的想法。

额尔德尼一度因清王朝可能的征伐而惴惴不安,但最后还是窥破了清政府的底线。他在表现出恭敬服软的同时,却将迎送清政府使节的地点改在了鄂什。清政府并未提出异议,等于默认了这一既成事实。

随后,浩罕不断向东扩展,一方面逼迫不服从它的布鲁特部落向清王朝统治区域迁徙,另一方面则不断招徕原清政府管辖的布鲁特部落前往费尔干纳。

清政府虽然清楚情况,但除了虚声恫吓外,别无其他反制措施。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浩罕进攻同样是清政府藩属的哈萨克中玉兹,掠去哈萨克中玉兹汗阿布贵之妻,杀阿布费之弟及其四子。

乾隆及官员

阿布费哀求清政府派遣大军及大炮前来支援,但乾隆帝不愿卷入中亚冲突,只是下谕命双方和好。

在清政府的不干涉政策下,浩罕汗国不断扩张,嘉庆年间又攻占了霍占特、塔什干等地。于是,其疆土与伊犁、喀什噶尔地区接壤,新疆形势也随之趋于紧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伊犁   准噶尔   新疆   费尔   噶尔   维吾尔族   哈密   西域   清朝   清政府   将军   总统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