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外戚干政宦官掌权,其实源自刘秀失败的权力设计

西汉末年,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原来的所谓三公,改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由于外戚专权,总是占据权势最大的大司马大将军之位,大司徒形同虚设,权力无法相互制衡,故王莽轻松篡位。

刘秀建立东汉以后,鉴于西汉亡于外戚篡权,遂将大司马大将军分开,恢复了大司马的原来名称——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

刘秀的本意是削弱三公的权力,然而在事实上这种做法造成了许多弊端,其一太尉和大将军同掌兵权,权力出现了重叠,而太尉又往往地位低于大将军,导致大将军的实际权势并未缩小多少。

其二过度削弱三公的权力,将实权操纵于尚书台之手,造成俸禄一万石的三公有名无权,一千石的尚书令有权无名。皇帝壮年有作为还好,可通过尚书台制约群臣;若皇帝年弱,尚书台制约不了三公更无法制约大将军。所以东汉的权力又落入外戚担任的大将军之手。

其三,刘秀扩大了刺史的权力,虽然刺史同中枢许多官员都是两千石,能上能下,但随着皇权的旁落,刺史的权力日益扩大,最终造成地方割据的祸患,局势一发而不可收拾。

虽说世上并无完美制度,但出现这么多问题,大约也不是刘秀的初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外戚   东汉   司徒   权力   太尉   宦官   刺史   西汉   大将军   尚书   大司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