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授: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和埃及都还在,为何只承认中国?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它们分别是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的中华文明。

但是在四大古老文明当中,只有中国今天依旧被称作文明古国。不仅如此,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国家和地区都在接受中国文化,其中就包括印度,埃及和巴基斯坦等。

然而,如今印度和埃及和中国一样依然存在,为什么这两个国家被踢出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范畴呢?

他们明明都有着古老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存留至今的古代遗迹,他们为什么不算文明古国?

别急,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从头捋一捋。

四大文明古国的界定

都说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那么为什么这四个国家会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

其实“四大文明古国”这种说法只是比较顺口,他们所指的并不是现在依然存在着的国家,而是一个地区,或者说是一个文明的发源地。

如果把它们换个说法,叫做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恐怕会更加贴切些。

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不是其他国家,而是因为它的界定标准非常苛刻。

按照英国学者格林丹·尼尔《最初的文明》一出来说,古代文明必须要有可以居住5000人以上的城市;必须要自发演变出文字;必须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而且这三个条件必须都是自发产生的,不能借鉴和吸收其他文明的文化。

这些条件看似简单,实属不易。

就拿爱琴海文明,也就是古希腊文明来说,它虽然产生得不算晚,而且曾经创造出辉煌而独具特色的古代文化,但是它的文明大量借鉴了两河流域流以及印度河流域传播过去的文化,而且经历了各种民族融合,导致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它产生的文化自然不是自发的、原生的。

就像是日本,他们多次派遣使者来到中华大地,学习各种天文历法、数学地理、文学哲学、建筑服饰,甚至是文字等等知识。

它们从先进的文明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而补充自己的内蕴,这样依靠其他文明发展起来的文明叫做附属文明。

我们回头再看看那些自发产生的四大古代文明,它们无不是像一个发光发热的巨大球体,以自身的热度和亮度向周围辐射,周围的衍生文明都如同小草一般,从火球中汲取能量,结合自身特点,慢慢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文明。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所有其他文明和地区,都是接受四大古代原生文明影响所产生的。甚至说,四大古代原生文明托起了如今的地球。

印度和埃及为什么不再是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只剩下一个,也就是中国。其他三个国家已经不再是文明古国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文明中断了。

文明中断了,自然算不得一个文明古国。他们的文化被改造,历史被遗忘,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知所踪。

他们的种族或许还是原来的种族,生活的土地也是原来的土地,但是他们的根没了,忘记了他们最遥远的祖先在他们如今站立的地方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各种各样的东西。

如今,他们只能看见一些不知所以然的遗迹,还有一些模糊了字迹或是即便不模糊自己也难以认清的古代文字。

说实话,我觉得我们有时候真要好好感谢一下秦始皇。他书同文,车同轨,把春秋战国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字强行统一过来,一律使用篆书。

即使我们这个国家即使再分裂,再被其他民族入侵,我们依然拥有统一且可靠的文字记录这一切,而这些历史在经过后人的整理后,我们可以坦然地在千年后与千年前的人物对话。

秦始皇做的这些,对文明的存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接着看古印度文明是如何中断的。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当时的印度人,也就是达罗毗荼人进入文明时代。那个时候的印度都是些城邦,和爱琴海文明的城邦有些类似,始终没有统一,也没有形成一个强而有力的国家,但那个时候他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文化。

公元前1800年左右,由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印度河文明遭到毁灭。

约在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由北方像印度西北部迁徙而来,白色皮肤的雅利安人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城邦。在随后的时间中,曾经发展出璀璨文明的印度大陆逐渐出现了许多国家,这些国家有大有小,常年征战,互相兼并,我们把印度的这段时间称之为“列国时代”。

公元前324年,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民反抗统治他们的马其顿王国,最终取得胜利,他们又灭亡了解陀王朝之后,首次在印度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也就是孔雀王朝。

但是在后来,古印度文明中断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大一统的帝国,孔雀王朝的覆灭。

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灭亡,整个印度又进入分裂状态,各个地区常年互相攻伐。

于是,各个种族纷纷入侵印度,都想在印度捞点好处,例如安息人,贵霜人,希腊人,塞种人等等。

这种分裂状态持续很久,直到1526年,成吉思汗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起莫卧儿帝国。

所以说,古印度文明中断的主要原因是,强大的孔雀王朝灭亡,导致其他民族入侵印度,冲垮了印度长久以来建立的文明体系。

至于古埃及文明,情况也差不多。

古埃及文明在新王国时期达到鼎盛,也就是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

新王国结束之后,亚述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努比亚人,利比亚人先后入侵和统治埃及,古埃及文明就此衰落,然后悄悄消亡。

甚至在公元1000多年里,人们很难知道印度有这样一个文明存在,古埃及文明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直到后来的19世纪初才被人们发现了解。

古埃及文明又被称作“失落的文明”。

所以说,印度和埃及这两个国家虽然依旧存在,但是现在的他们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们了。

比如埃及,埃及人不会认得他们的祖先,也就是古埃及人所发明创造的象形文字,这样的一个国家能够称之为文明古国吗?显然是不能的。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依旧挺立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依然存在,显然不是偶然,这是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首先,中华文明,也就是黄河流域所在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因为卓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导致黄河流域文明很不容易被毁灭。

黄河流域的东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在当时生产力很低下的古代社会很少,几乎没有哪个民族能穿越大海进攻其他国家。

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平原,那里气候条件寒冷,很少有人类居住,算得上是人迹罕至,自然不会有哪个民族突然在西伯利亚平原崛起。

西面是沙漠地带和喜马拉雅山脉,古代人很少能够翻越这样的天堑,更何况是大规模的军队行进,所以它们同样隔绝了中东地区以及印度和流域文明的进攻。

南面是三条大江,地形同样复杂多变,三条大江把山脉切割成深深的沟壑,丛林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危险,所以外左也很少能够从南面入侵中国。

在这样天然形成的保护圈里,黄河流域文明能够得以安全地发展,直到后来创造出璀璨而又伟大的文化。

其次,中华大地是一片富饶的土地。

我们所在的地方实在是太优越了,中华大地没有处在火山带上,不会有随时爆发火山的危险,也不用担心频繁的地震袭击。

中华大地气候条件优越,几乎包含了大多数气候条件,适应多种农作物成长。

看看那些外国朋友吧,他们为什么有大片大片的草坪?并不是这样有多美,而是他们有些地方多山石,土壤只有薄薄的一层,不容易种植多种农作物。

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我们非常幸福?

然后,我们的文明拥有特别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并不是一帆风顺,它在很多时候都面临了灭顶之灾,但每一次又都转危为安,甚至是化敌为友,把入侵者变成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比如,北魏拓跋氏汉化。他们认为中华文明更加优秀和先进,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变成华夏人,甚至为此杀死他们自己的太子。

又比如元朝,成吉思汗宰割天下,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个大陆的强大帝国,但他们在统治中国时却要求官员说汉话、学汉语,依旧使用中华文化。

这样的事情不是偶然,满族入关也是如此。

我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太强了,几乎每一个到达中华大地上的民族都为我们所创造的文化惊叹,然后心甘情愿地选择我们的文化,在这样规律的文明面前折服在他们看来是件好事。

最后,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我们的文明传承性太好了。

在中华大地上曾经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朝代,而几乎每一个朝代都非常重视一个官职,那就是史官。

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几乎成了史官的典范。记录正确的历史,保存正确的历史,传承正确的历史,史官毕生达到的目标和责任。

文人墨客无不追求学问。他们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书,把前人的智慧总结起来,然后消化下去,天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创造出自己思索到的更先进的东西,又把它整理出来,继续传承给后人。

还有一大批志向远大、爱国守节的中国文人。他们的气魄和脊梁变成了中华大地上那巍峨雄壮的长城,也塑造了我们的爱国魂。

文天祥的《正气歌》写得很好,真的。

中华文明会依旧存在

到了新中国,我们还是如此。我们温良恭俭让,我们欢迎其他民族了解我们的文化,也喜欢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我们喜欢和平,喜欢一切美好的,优秀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喜欢把自己的智慧和成果完整保存,然后传承给下一代。

我们弘扬自己的文化,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孔子学院。我们去了解,去发现,去传播,去融合,去接受,去改变,去把美好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我们热爱我们的文化,就像儿子爱着母亲。我们人人都有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我们也把这份责任完成到底了。

三岁小孩就在学着背诵古诗,就比如我幼儿园的侄女。

是吧,每个人都在传承,每个人都在发扬。

能刷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应该也是喜爱中华文化吧,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探讨,留下你的足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埃及   印度   黄河流域   中国   文明古国   王朝   英国   公元前   中华   教授   国家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