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叔慎之死,南陈最后的绝响与挽歌

说起南北朝时期的南陈,人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那位亡囯之君陈叔宝,并将南陈的灭亡归咎于他的贪图享乐、昏庸无能。

其实,在南陈的皇室之中,并不缺乏有血性之人,比如年轻的洛阳王陈叔慎。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奋勇抗敌,希望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只可惜壮志未酬、回天无力,最终在国力强盛的隋军重兵碾压之下兵败被杀,成为南陈灭亡前最后的一抹亮色与绝响。

陈叔慎,字子敬,南陈宣帝陈顼的第十六个儿子,后主陈叔宝之弟。

陈叔慎天资聪颖(史书记载为“少聪敏”),加之自小就接受皇室精良的文化教育与艺术熏陶,因而在同龄人中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凡,如同神童一般的存在。类似的情景倒是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天聪少年,亦即曹操最倾心疼爱的小儿子曹冲。他们都是不世出的天才少年。

出生于帝王之家,也就意味着生与俱来就要享受比普通人更多更好的各类优质资源,比如生活条件、受教育程度,金钱、美女、地位、权力等。陈叔慎就是处于这种“食物链”顶层的幸运儿之一。

公元582年,陈宣帝驾崩病亡,太子陈叔宝正式继位皇帝。“转正”之后,陈叔宝“皇恩浩荡”,将他的众多兄弟都封为王爷,而十一岁的“文艺少年”陈叔慎得到了“岳阳王”的封号。四年之后(586年),十五岁的陈叔慎被拜为侍中、智武将军、丹阳尹。次年,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湘、衡、桂、武四洲诸军事,智武将军、湘州刺史。

看到没有?小小年纪的陈叔慎,已经揽获了各种名目繁多的头衔。

朝鲜将军

如果将他的每个职位都换成相应的勋章挂在胸前,估计会是常人“难以承受之重”,一定会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跟镜头里经常看到的出现在朝鲜重大节日观礼台上的那些“劳苦功高”“功勋卓越”的老将军们有得一比。

在歌舞升平的日子里,陈叔慎的官当得顺风顺水,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会会友,喝喝酒;畅谈天下大事,纵论古今英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春风得意马蹄疾,不信人间有别离。

然而就在陈叔慎十八岁那年,南陈的好日子过到尽头了。

此时南北朝的北方,隋文帝杨坚代周之后,励精图治、秣马厉兵,早在七八年前就已将整个北方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出兵灭陈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公元589年,隋军挥精锐之师南下,一举渡过长江,攻下南陈首都建康(南京),将匿藏于枯井之中的后主陈叔宝擒获。南陈文武百官群龙无首、斗志全消,或作鸟兽散,或向隋军投降。

与此同时,隋军另一路主帅杨素率水军从四川沿长江顺流东下,迫使陈朝荆州(湖北江陵)剌史陈纪、巴州(湖南岳阳)刺史毕宝不战而降。

拿下荆、巴两州之后,杨素着令别将庞晖乘胜追击、向南进发,一直打到湘州(湖南长沙)。

前文已经交代过,湘州刺史就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陈叔慎。

此时的陈叔慎虽然只有十八岁,其资历与胸怀、视野却远非寻常懵懂的青少年可比,除了满腔热血之外,还极具家国情怀与主见。

现在南陈国土已大半沦陷,连当家的带头大哥也成了阶下之囚,那些位高权重的哥哥们权衡利弊之后也纷纷放弃了抵抗,比如“识时务”的十二哥陈叔文,就主动率领巴州刺史请降,很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十二哥陈叔文是陈叔慎的前任,虽也说得上风流俊逸、颇具文采,却缺少做人的骨气。他原本是要回朝担任侍中(晋以后相当于宰相)之职的,就在履新途中,隋军已经打过了长江,他见大势已去,便劝说巴州刺史等一起率众向隋军请降。众人见王爷愿出这种不光彩的头,能活命且不说,还不用自己背责,说不定还能在新朝继续任职做官,哪有不赞成之理?

国家危亡时刻,出现这种急着向敌人纳“投名状”的大家贼,南陈不灭才怪!

陈叔慎气得咬牙切齿,暗暗下定决心:无论隋军多么强大,也无论哥哥们怎么选择,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一定要拼尽全力与隋军血战到底!

陈叔慎虽然刚勇,却也并非鲁莽之夫,在悲观失败、国破家亡的战争阴云笼罩下,他得先摸摸手下人的底,看看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自己去拼命,又当如何迎战势头正盛的隋军?

有道是:军不愤不战。“愤”能激发人们超常的勇气,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的行为动力。而懂得此理的将帅,利用“哀兵”心理而放手一搏,往往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陈叔慎特意置办了一桌酒席,招待他身边最重要的几位文武属官。席间,陈叔慎潸然泪下,无限感伤地对众人说:也许过不了几天,我们也要跟着投降了。到时候只要城门一开,此城便将易主而归属他人,我们的关系与情分也就从此断绝了。

见陈叔慎如此说,众人都很伤感,有人甚至失声痛哭。难道过去的美好时光真的就一去不复返了吗?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可恶的隋军入侵所致。

此时,湘州助防遂兴侯陈正理站起来大声说:诸位难道不是陈朝的臣子吗?岂不闻主辱而臣死的道理?如今正是国家存亡之秋,我们为什么不能为国尽忠而作最后一搏?哪怕是不成功,起码也能够显示出我们的气节来,大家应当机立断,不要再犹豫了,有反对者斩!

陈正理义正言辞的一番话,激发了众人的斗志,纷纷表示要与隋军决战到底。陈叔慎见状转悲为喜,当即趁热打铁,命人杀猪宰羊,与众人设坛盟誓,决定全力抵抗隋军。

陈叔慎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纳众人的意见,制定了一个假投降的诱敌之策。他派人给隋将庞晖送信,约定好日期献城投降。庞晖并不生疑,觉得南陈连皇帝都被俘投降了,余者已没有反抗的必要。

到了约定的日期,庞晖果然大大咧咧地领军前来采撷不战而获的“胜利果实”。他让随行的几百名军卒屯于城门之外,自己只带着几十个亲兵护卫入城受降。待到进入州府大厅之后,数百名伏兵突然杀出,将庞晖等人悉数斩杀殆尽。

小试牛刀、初战告捷之后,陈叔慎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几天时间就新招募了五千士卒,准备跟隋兵打大仗死磕到底。他的举动也得到了衡阳太守及武州刺史的支持与响应,决定共襄大计,共同抗敌。

此时,隋朝派遣的新的湘州刺史薛胄率兵赶到,得知庞晖孤军犯险、已轻敌身亡后,请求增派兵力,并与行军总管刘仁恩一起进攻湘州。经过两天的殊死血战,仓促成军的湘州兵大败,陈叔慎及手下陈正理、邬居业等被俘。他们被押往秦王杨俊处,在汉口一同被杀。

陈叔慎满腔热血、一心报国,岂料到头来会败得这么惨,因而他至死都不甘心。

其实,一开始他是可以选择继续活下去的,就像他的十二哥陈叔文那样活着。

陈叔文主动投降后,秦王杨俊很是看重这位王爷的份量与影响力,希望以他为榜样来招降更多的人。而陈叔文更是深知这一点,因而才在背叛国家的道路上一骑绝尘而去。

到达隋都大兴(唐朝才改为长安)后,陈叔文跟随难兄难弟陈叔宝一同进见隋文帝。杨坚拉下脸,老实不客气地数落了一顿这对丧家犬般的兄弟俩,责备他们君臣不能相弼,以至丧亡。陈叔宝好歹还有些廉耻之心,趴在地上不敢抬头。而陈叔文则显得心安理得,满不在乎,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

更有甚者,陈叔文后来上表,要求到巴州去。理由竟然是:他属于阵前起义,理应享受比俘虏更好的待遇。隋文帝杨坚虽然打心底看不上这种人,可为了安抚刚归顺的江南百姓,最后作了妥协,宣厚脸皮的陈叔文同学为宜州刺史。

陈叔慎被杀时只有十八岁,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漆黑的夜晚,将历史的天空短暂地照亮。

在他之后,南陈几乎不再有像样的抵抗。谁都知道,鸡蛋碰不过石头,何必要做无谓的牺牲?再者来说,朝廷不就是皇帝自家的吗?连他们自己都不把国家当回事了,别人又何必自作多情?如今已是树倒猢狲散,还忠什么君?爱哪个国?

仅从这点上看,陈叔慎拼死抵抗、以身殉国就显得尤为可贵。在站着死和跪着生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这种精神与气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永远的脊梁!

由陈叔慎的不服就干、生死看淡,让我想到了另一位极具血性与骨气的年轻人。他就是三国后期蜀主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

蜀国连年征战,国家实力早已被掏空,刘禅深感力不从心,再也硬挺不下去了,准备向魏将邓艾献玉玺投降。刘谌闻讯后极力劝阻,要求与魏军决一死战。但他的一番慷慨陈词,除了招至乃父的无情喝斥外,并没能让刘禅改变主意:后主不纳,遂送玺绶。

就在刘禅率太子、诸王及众臣出降时,深感回天无力的刘谌跑到昭烈庙中痛哭拜祭了刘备一番,随后将自己的妻儿老小杀死,自己也自杀身亡。

刘谌自杀殉国后,蜀中百姓钦佩他誓死不降的气节,便将其雕像也放入昭烈庙中,与刘备、诸葛亮一起受人祭祀,成了人们心目中永远的英雄。


不知何故,我一直对有些亡国之君痛恨不起来,甚至还会掬一把同情之泪。比如刘禅,比如陈叔宝,比如李煜,比如朱由检……他们真的昏庸无能吗?试问:哪个君王不恋色?又有几个皇帝不贪图享乐?是人都会有私欲,更何况皇帝乎?

我的观点是:有些皇帝的确是把国家给搞乱了,遭了报应也是活该。但有的皇帝只是生逢末世,时运不济而已。或许他们多多少少都有自身的缺点与毛病,但成了亡国之君却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表现有多差,而只是他们的敌手太强大!

就拿现代来说,萨达姆,卡扎菲强不强?他们可都是著名的铁腕人物。偏偏他们遇上了一超独霸的江湖大流氓美国,结果怎么样?

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自身不够强大,在超强的外敌面前,即使偶尔出现陈叔慎、刘谌这样的义勇之士,结果又能好得了多少?

尽管如此,那些英雄的名字仍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秦王   回天无力   正理   朝鲜   绝响   后主   刺史   挽歌   长江   王爷   皇帝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