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为何不会说满语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回到北京后他的工作安排就成了一个问题。当时郭沫若曾问过溥仪愿不愿意给自己当助手研究清朝历史。清朝的历史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满文记载的,所以清史研究的一大难题就是缺乏懂满语满文的人。郭沫若以为溥仪肯定懂满文啊,可溥仪却回答说:“我不懂满文”。溥仪是否真如他自己所说那样不懂满文呢?在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曾对此有叙述。

据溥仪自己声称:“我的学业成绩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许多年只学了一个词。每当满族大臣跪在地上用满语向我请安时我必须回答‘伊立’”。这个满语词汇据溥仪说就是平身起来的意思。溥仪是不是真只会这一句满语呢?也许他自己在叙述时可能会有夸张的成分,但可以肯定溥仪至少是不精通满语满文的。事实上除了溥仪这位末代皇帝之外其他满人后来也大多不会说满语、写满文。

如今满语、满文更多是在民族文化等研究领域被使用,而在满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已使用得越来越少。众所周知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中国历史上凡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都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本民族与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之间的关系?鲜卑人建立的北魏通过主动的汉化改革融入到汉民族群体之中;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实行对汉人和契丹人分别管理的南北面官制度......

满人入主中原后同样面临如何处理与汉人的关系这一现实问题。清朝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方法就是尽可能缩小满汉之间的差异性。要缩小满汉之间的差异性有两种模式:一是满人像当年的鲜卑人一样主动汉化;二是用满洲文化去同化汉人。清政府的本意其实是更倾向于后者的,所以清军入关后就强制中原汉人剃发易服。可满人在用发型、服饰文化同化汉人的同时却在语言文字上受到中原汉人越来越大的影响。

清朝入关之初明确规定政府公文必须用满文书写,后来又改为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同时书写。清军入关前就曾用满文翻译过《三国演义》、《水浒传》、《孙子兵法》等汉文书籍,入关后《西游记》、《封神榜》等汉文书籍也被翻译为满文。清朝皇室还为所有八旗子弟以身作则用满文写春联。清政府尤其重视对八旗子弟的满语教育:皇族子弟同时学习满、汉、蒙等民族的语言文字成为定制,还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立教导八旗子弟的满语学校。

清政府为了进一步巩固满语的地位还把满族文字作为科举科目之一。满语水平的高低成为了官员升迁或降职的一项评判标准。雍正、乾隆两代皇帝均曾下达谕旨强调“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从雍正七年(1729年)起清政府就明确规定:“如不能以清语奏对履历者凡遇升转俱扣名不用”。这样就以法令形式明确规定满语是为官必须具备的技能。由此可见清政府为推广满语可谓不遗余力。

可这也从侧面间接反映出满语正日渐式微的客观事实,所以朝廷才不得不通过国家行为来加以引导干预。满族是以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部族融合海西女真以及部分蒙古人、朝鲜人、辽东土生汉人形成的。在清代早期满洲人内部存在着佛满洲和伊彻满洲的划分:所谓佛满洲就是指作为努尔哈赤嫡系的建州女真后裔,而伊彻满洲则是指后期融入满洲人群体的海西女真、东海女真、蒙古、朝鲜、汉人等族裔。

由此可见满族实际上是一个多族源的民族。融入满洲的蒙古、朝鲜、辽东土生汉人本来都有各自的母语。清朝入关前就曾强行要求被征服的辽东关外土生土长的汉人剃发易服、学习满语。问题在于从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不过短短28年时间。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作为努尔哈赤嫡系的建州女真后裔对其他部族的语言、风俗其实只实现了一种初步大略的同化。

清朝入关之初真正说满语的主要还是作为努尔哈赤嫡系的建州女真后裔,而后期融入满洲人群体的蒙古、朝鲜、汉人等族裔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说满语。既然连这些人都没养成说满语的习惯,那么要同化数量更为庞大的中原汉人群体就更难了。消除这种差异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统一的文字作为语言的载体。当年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使得各地差异较大的汉语方言能以同一种书面文字载体呈现出来。

公元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了满文。从此满洲各部族才开始拥有了统一的书面文字,可到清军入关时这种文字不过才被发明创造出来45年而已。这种刚诞生不久的文字即使在满人内部都没能真正完全普及开。反观汉人形成相对较为成熟的语言文字已有数千年历史。在人口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汉人在经济文化上也明显领先于刚由原始渔猎部族过渡来的满人。

满人入关后不可避免要与人口规模庞大、经济文化先进的汉人接触交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一接触到更为成熟完善的汉语汉字很快就将其作为日常交流的第一语言。入关后满人长期与汉人杂居生活的状态使他们具备了学习汉语的良好语言环境。这时很多满人一生中最先接触到的第一语言就是汉语。到了康熙末年北京城的八旗子弟基本上都能够说汉语。汉语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已逐渐开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康熙十年前后原本在入关之初很吃香的满汉语翻译人员已从政府各部门中被全部裁撤,因为这时满族官员已全都能说汉语了。与汉语的日渐普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满语逐渐被边缘化。满人在入关前是生活在一种满语环境中,可入关后他们是与数量相当于自己数十上百倍的汉人杂居。入关后的满洲八旗子弟其实是生活在一种汉语环境中。这就像一个生活在外国环境中的华裔后代因为长期生活在非汉语环境中自然会出现汉语水平下降的情况。

满语的退化甚至并非仅停留在关内,就连居住在关外“龙兴之地”的满人亦是如此。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二年与十七年两次出关祭奠先祖。他在与当地满人交流之时惊讶地发现:这些身居关外柳条边里的满人的满语水平竟已退化到了“无法奏对”的程度。到了鸦片战争前夕关内的满人基本上全部放弃了满语。虽说这时大部分满人都已不会满语满文,但满族大臣在写奏折时碍于祖制还是会附带一份满文版本。

这时满语满文已完全失去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而仅仅是靠国家强力、祖宗制度在维持。等到清朝灭亡后这样的国家强力也不复存在了。溥仪退位后一度仍留在紫禁城享受优待。当时遗老遗少们给溥仪请来了陆润庠、徐坊、陈宝琛、朱益藩、梁鼎芬等人教授汉文,同时聘请伊克坦负责教授溥仪满文。溥仪跟随伊克坦学习满语长达9年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毕竟满语对退位后的溥仪而言已是没什么实际功用的鸡肋。

溥仪自称只学会了“平身”、“起驾回宫”这类的日常满语。等到伊克坦去世后溥仪就再没用过满语。溥仪的满语基础本来就不好,加之几十年不用自然就荒废了。另外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可能还有意夸大了自己对满语的生疏程度。溥仪作为战犯被改造后一直想撇清以往的历史问题。溥仪说自己不会满语一是因为自己的满语功底的确很糟糕,二来可能也是为了避免别人再把他和那个已灭亡的王朝联系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努尔哈赤   女真   满洲   满族   满文   王朝   汉语   中原   满人   末代   汉人   满清   清朝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