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子顺治,为什么恨透了对自己视若己出的叔叔多尔衮?

1650年,多尔衮在围猎时不慎摔落马下,很快不治,死时年仅38岁。消息传回北京,12岁的顺治帝悲痛欲绝,马上下诏追封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清成宗,葬礼按照皇帝的规格来办。

但是仅仅一个月后,顺治就宣布了多尔衮的14条罪状,下令剥夺多尔衮的一切封号,还毁墓鞭尸,丝毫不念及多尔衮昔日的功劳。

论翻脸不认人程度哪家强,还得是爱新觉罗小福临。

那么问题来了,对清朝居功至伟的多尔衮为什么让顺治恨得如此咬牙切齿呢?

1.帮自己称帝的叔叔却是人生最大的阴影

顺治原名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1643年皇太极驾崩时,顺治年仅6岁,还是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

清朝和明朝在继承人方面的规矩不同,他们不重视立嫡立长,只看谁的拳头最硬,实力最强。6岁的小娃娃想当皇帝,门儿都没有。

但是顺治幸运就幸运在,他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那个“黄雀”。

当时,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一是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二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豪格有正黄、正蓝和镶黄旗的支持,多尔衮有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支持,两人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多尔衮知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他和豪格,无论谁当皇帝,另一方必将搅个天翻地覆。

为了不闹出大的乱子,让大清江山伤筋动骨,多尔衮主动提出:可以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由自己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这样一来,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就主动站在了多尔衮一边,支持豪格的正黄旗、镶蓝旗也表示可以接受这个安排,因为他们的诉求,只是让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具体选哪个儿子,并没有明确要求。

多尔衮这一招“以退为进”确实走得高明,他不仅排挤掉了豪格,自己也成功上位,成为清朝的实际掌舵人。同时,他还是顺治的大恩人,因为没有他,就没有顺治啊。

但是,多尔衮实在太狂了。为了巩固势力,他先是取消了军政大事由八旗贝勒共同商议的制度,改由摄政王独断。

接着,他又捏造罪名剥夺了济尔哈朗的摄政大权,最后多尔衮将豪格定罪下狱,并很快处死。

多尔衮的一通操作让顺治敢怒不敢言,埋下了恐惧的种子。

当然对于多尔衮而言,他只是在正常的清除异己,碍不着顺治什么事儿,顺治由此对多尔衮产生不满,多尔衮其实是有点儿冤的。

2.想把顺治“养废”。

顺治恨多尔衮的第二大原因是,他认为多尔衮想把自己“养废”。

随着顺治的一天天长大,读书上学成为硬性任务。作为满族人,顺治当然少不了要学满语,而作为中原皇帝,掌握汉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该怎么安排课程呢?是先学满语,还是先学汉语?还是两个语言并重?多尔衮对此采取的方案是:尊重顺治的喜好,顺其自然。

通俗点儿说,就是顺治想学什么,那就学什么。你想学骑马,射箭,没问题啊,咱们满人马上得天下,你想学啥,都紧着你的需求安排。

这一点呢,多尔衮其实也是吸取大明首辅张居正的教训,想当年,张居正对万历小皇帝,那叫一个严格教育、系统教育。结果,万历该学的倒是都学了,但对张居正的恨也是恨到骨子里的。

十年后,张居正一死,万历就立刻对张居正扒坟掘墓,将张居正一家人活活饿死,穷尽报复之能事。

多尔衮觉得,我尊重你的喜好,不逼迫你,不惹怒你,你总不至于恨我吧?

没想到的是,顺治13岁亲政后,面对群臣的上奏,常常听得一头雾水,茫然不解。

这也让他对多尔衮的怨恨之情直线上升:“不好好教育我,天天让我玩儿,绝对是打准了主意想把我养废!”

3、太把自己当长辈。

多尔衮是顺治皇帝亲叔叔,他自己也没儿子,对顺治那是视若己出,挖空心思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帝国统治者。

这就像我们普通家庭的父母亲,望子成龙的时候会干什么?

严要求勤管教呗。多尔衮对顺治,用的也是这一套,该训斥训斥,该批评批评。

如果是普通家庭的叔侄,这种做法倒也没问题。可问题是,顺治毕竟是清朝的皇帝啊。

多尔衮再厉害,和顺治也是君臣有别,如果太把自己的叔叔身份当回事,能不让顺治产生不满情绪吗?

与此同时,多尔衮经常自由出入皇宫,和孝庄太后绯闻满天飞,对宫中的所有物件和财帛,也是想拿就拿,想动就动。

遇到庆贺大礼时,多尔衮更是毫不客气地和顺治坐在一起,接受百官的跪拜。外国使臣前来朝拜,也需要准备两份礼物,一份送给顺治,一份送给多尔衮。

多尔衮还改称“皇父摄政王”,逼着顺治给自己当儿子。

桩桩件件,经年累月,顺治对多尔衮的恨越积越深。

写在最后

1650年,多尔衮在围猎时不慎摔落马下,很快不治,死时年仅38岁。顺治长年积攒的这口恶气终于找到了出口。

亲政之后,顺治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宣布了多尔衮的14条罪状,下令剥夺多尔衮的一切封号,还毁墓鞭尸,丝毫不念及多尔衮昔日的功劳。

顺治的行为,连他的曾孙乾隆都看不过去,登基后特地为多尔衮平反,说清朝能够一统天下,多尔衮的功劳最大。

乾隆能明白的道理,作为最直接受益人的顺治却不懂。或者说,他不是不懂,只是内心太恨,太恨了。

顺治亲政后,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他鼓励垦荒,免除各地的贡礼,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还惩治了不少贪官污吏。

顺治也非常刻苦,在亲政后的九年多的时间里,日日读书、学习,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均有涉猎,还读了明朝以来的200多篇会试卷子,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可是顺治的内心,似乎从来没有从阴影中走出来。

他坚持要废掉皇后,因为他认为皇后是多尔衮为他指定的妻子。

他和母亲孝庄太后的关系非常不好,因为他认为是母亲纵容了多尔衮的跋扈行为,和多尔衮还有着“不清不白”的关系。

他经常罔顾群臣意见,独断专行,做出了很多的错误的决策,后来又后悔不已。

他常年处于压抑状态,极大地损伤了自己的健康,最终带着遗憾英年早逝。

顺治的人生经历正应了那句话: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会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剥夺孩子安全感、幸福感、被支持的力量和被需要的感觉。

他们会尽最大努力,让孩子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与美好。这是一个人拥有积极、健康又自信的心理的根基。

作为成年人,我们也要努力走出童年的不快,放弃偏激的想法,提升自身的格局和视野,这是真正为自己负责的行为。

无论怎样的绝境,熬过去,就一定会春暖花开。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顺治   乾隆   明朝   太极   万历   天子   清朝   功劳   叔叔   皇帝   儿子   努力   少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