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小吏如何逆袭成千古一相 机关算尽却惨遭腰斩灭族

人在官场往往利令智昏,虽明白及时抽身的道理,确实身不由己,不愿意抛弃荣华富贵,最后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或许这就是人性使然吧。

李斯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人,少年时家境不太富裕,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官。在李斯当小官时,曾到厕所里方便,看到老鼠偷粪便吃,人和狗一来,老鼠就慌忙逃走了。过了不久,他在国家的粮仓里又看到了老鼠,这些老鼠整日大摇大摆的吃粮草,长得肥肥胖胖,而且安安稳稳,不用担惊受怕,他两相比较十分感慨地说:人有能和无能,就好像老鼠一样,全靠自己想办法,有能耐就官仓里的老鼠,无能的就只能当厕所里的老鼠。

为了能做官仓里的老鼠,求得荣华富贵,他辞去了小吏职务,前往齐国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荀子虽是继承了孔子的儒家,也打着儒家的旗号讲学,但他对儒家进行了较大的改造,较少传统儒家的仁政主张,多了些法治的思想,这很合理李斯的胃口。李斯十分勤奋,同荀子一同研究帝王之术,怎么治理国家,怎么当官儿。学成之后他便辞别荀子要到秦国去,荀子问他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人生在世,贫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最大的悲哀,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干出一番事业来,齐王萎靡不振,楚国也无所作为,只有秦王正雄心勃勃,准备一统天下。因此那里是成就事业的最好地方。

李斯来到秦国,投到极受太后倚重的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很快就以自己的才干得到了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小官。官虽不大,处在李斯的位置,既不能以军功而显,亦不能以理政见长,他深深地知道要想崭露头角,引起秦王的注意,唯一的方式就是上疏。他在揣摩了秦王心理,分析当时时事后,毅然上疏说:凡是能干成事业的人,全是能够把握机遇的人。过去秦穆公时代国势很盛,但是无法统一中国,其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周天子势力还强,威望还在,不易推翻;二是当时诸侯国力量还较强大,与秦国相比,差距尚未拉开。不过如今,周天子势力衰落,各诸侯国战争不断,秦国已经趁机强大起来了。现在国势强盛,大王贤德,扫平六国真是如掸灰尘,正是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绝佳时机。

这些话既符合秦国及各诸侯国的实际情况,又迎合了秦王的心理,秦王大喜,李斯被提拔为长史。接着李斯不仅在大政方针上为秦王出谋划策,还在具体方案上提出意见,他劝秦王拿出财物,重贿六国君臣,使他们离心离德,不能合力抗秦,以便秦国各个击破,这一策略卓有成效,李斯因此被秦王重用,在秦国开始崛起了。


可就在这时,秦国掀起了一场反对外国人的运动,是韩国派间谍帮秦国修渠引起的。韩国是秦国的近邻,秦国若想统一六国,韩国首当其冲,因此韩国感到既着急又害怕,但无其他办法可想,于是他们就派一个水利专家来到秦国,对秦王陈述在修渠的必要。征得了秦王的同意,开始修渠不久,目的便暴露了,原来这个人是韩国的间谍,修渠并非为了兴修水利,而是为了消耗秦国的人力和财力,以免秦国国力强盛,集中兵力东进。这时东方各诸侯国也纷纷安排间谍在秦国活动,尤其做宾客的为主,有些间谍也被揭露出来,这样出身秦国的群臣,一方面为秦国考虑,同时为自己以消除官场竞争对手考虑,都坚持主张去除外国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怀着失望而又悲伤的心情离开秦国,在临近边境的时候,他觉得应该最后试一试,否则一旦出了秦国,就再无返回之日,一生的功名利禄也就付诸东流了。于是他抱着试探的态度给秦王上了一道奏章,这就是著名《谏逐客书》。

李斯论述了秦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历代明主重用他国人才的结果。秦国可以用异国出产的珍珠、宝马、美女,为什么物产能用,人才就不能用了?如果秦国不用他国人才,那就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鸟,只能使人才归于各国,加强各国的力量,对秦国的统一大业是很不利的。

《谏逐客书》可谓证据确凿,论理也符合秦国当时的实际需要,又兼言辞恳切,情谊真诚,使秦王读后大受感动,撤销了逐客令,派人追回李斯,并封他为廷尉。


李斯在秦国总算站稳了脚跟,经过一番接触,秦王也就更加信任李斯,李斯步步高升,前途不可限量。正在这时李斯的同学韩非也来到了秦国,这对李斯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韩非是韩国人韩王的同族,他学识渊博,思维敏捷,是战国末期一位大思想家。

李斯明白无论是学术能力还是政治外交能力,自己都远不如韩非,现在秦王把他留下,是否重用还未决定,不过一旦重用,自己就永世不得出头。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他首先必须除掉韩非。他对秦王说,韩非是韩王的亲族,大王现在攻打韩国,韩非自然不会同意。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秦王说既然不能用,那就放走吧。李斯的目的是要赶尽杀绝,他对秦王说,如果放他回韩国,他一定会为韩出谋划策,对秦国十分不利,不如趁他羽翼未成之时将他杀掉。秦王听信了李斯的话,李斯就送韩非毒药,韩非深知李斯的为人,就饮毒自杀了。


李斯又向秦王献言,凡秦记以外的史书,凡是博士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都要统统烧掉。如果有人敢谈论,就在闹市区处死,并暴尸街头;有敢议古论今的人,全族处死;官吏知道而不检举者,与之同罪;下令三十日仍不烧书者,面上刺字并征发修筑长城。

毫无疑问,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摧残。在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对书生进行了一次更大的迫害,他下令将咸阳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活埋,即为坑儒事件。“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给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极大的侮辱,是对人的尊严的残酷迫害。这个事件固然与秦始皇的暴政主张分不开,但李斯的借题发挥乃至无中生有,也确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李斯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迎合秦始皇的心理,把秦始皇所要做的事情推向极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从精神到物质上,彻底消灭自己的竞争对手,令天下有才之人忘秦却步,李斯也就可以独行秦廷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游中得了重病,病危时让赵高写信,让大儿子扶苏前来咸阳办理丧事。信还未发出,秦始皇就去世了,当时随行的有李斯,胡亥,赵高。秦始皇临死之时曾有书信诏扶苏送葬,按当时的习惯,长子承位是天经地义。况且扶苏刚毅勇敢,深得人心。但赵高为了掌控大权,极力想把胡亥推向皇位,就让胡亥扣留了秦始皇给扶苏的书信。秦始皇猝死,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就令人在秦始皇的车内伪装成秦始皇,让人照常送水送饭。另外让一个太监坐在车中,照常批阅文件,李斯和赵高也照常前去请示。当时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腐烂,发出了恶臭,为了不让随行士兵闻到尸体臭气,就假传秦始皇的旨意,买了一车鲍鱼拉在车后面。因鲍鱼可发出奇臭,就将秦始皇的尸臭掩盖过去,就这样到了咸阳。

其实当时赵高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多少实权,要想实施计划就必须取得李斯的同意。于是赵高找到李斯,秘密地对他说,现在皇帝死了,印玺都在胡亥那里,始皇帝写给扶苏的信也在我手里,还没有发出去,你看谁继位更好一些呢?李斯勃然变色道:这难道是你说的话吗?谁做皇帝始皇帝早有安排,你这样不守人臣之力,岂不是要亡国吗?赵高知道李斯是个不惜一切代价来换官位的人,把官位看的比生命更重要,要想说服他只有从官位入手。于是赵高趁此机会拉拢李斯,采取攻心战术。

赵高说,按照始皇帝的意思去办也未尝不可,对我毫无损害,我只想问您,您和蒙恬相比谁更有才能呢?李思说我不如蒙恬。赵高说,扶苏刚毅勇武,又曾坚决反对您和始皇帝焚书坑儒,他继位之后必定是用他最为亲近的蒙恬,那时你可怎么办?李斯本来还有正直善良之心,但人在官场久了,其官格也就压倒了读书人的品格,对切身利益的考虑,压倒了对正义的坚持,李斯考虑到自己的官位及身家性命,只好服从了赵高的建议。流着泪对赵高说,我生于乱世,既不能以死谢世,我的命运又能交给谁呢?

赵高就这样紧紧抓住李斯贪恋权位富贵的心理,争取了李斯,于是两人合谋伪造秦始皇的书信。指斥扶苏不孝,蒙恬不忠,令其自杀,就这样一场阴谋就策划完毕并付诸实施。赵高伪造诏书,派使者送往扶苏所在的边防驻地,责备扶苏不孝,并赐他宝剑令其自杀。扶苏接到诏书后,未加反抗就自杀了。大将蒙恬却不愿自杀,后被捕入狱,死于狱中。胡亥顺利当上皇帝,是为秦二世。


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铲除异己分子,换掉了朝中的大多数大臣,并分别将其处死。蒙恬的弟弟蒙毅当然首当其冲,对于胡亥的兄弟姐妹也绝不留情,一次杀掉胡亥的十二个哥哥,关押致死三个哥哥,车裂了十个姐妹,其家属受株连而死的人不计其数。朝中大权差不多掌握在了赵高一人之手,只有丞相李斯因拥立有功才未被废。

在经历了大屠杀之后,赵高得意地对胡亥说,现在事情办的差不多了,朝野上下人人自危,自我保全尚且不及,哪有心思去搞别的呢,陛下,您可以尽情享乐了,一些琐碎的小事交给我来处理就行了。就这样,胡亥完全落入了赵高的掌控之中。

赵高和李斯本是互相利用的关系,日后的勾心斗角,排除异己也就势在必行。胡亥整日在宫中淫乐,根本就不理朝政,所有大小事务全部委托赵高办理。李斯此时所想的,还是如何治理好国家,这是知识分子无法改掉的“劣根性”,而此时赵高想的是如何铲掉李斯,铲除掉这唯一的权利障碍。对于李斯,赵高设计了一整套完备的阴谋计划,让李斯一步步陷入死地。

一天赵高拜访李斯,装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说胡亥只知享乐,只知修建宫殿,消耗国力,自己人微言轻,应当由丞相出面劝谏。李斯一听竟很感激,觉得赵高还很为国家着想,就很高兴地答应了。过了几天,正当胡亥玩得高兴的时候,赵高却派一宦官传李斯入殿。李斯穿好朝服,疾趋入宫,没想到正碰在胡亥的兴头上,迎头遭了一顿怒斥,只好回去。这样往返三次,胡亥就十分气恼,怪李斯败坏了他的游乐之心。赵高趁机谗毁李斯说,假造诏书让您当皇帝的事儿,李斯参加了,他本以为功劳很大,皇上会赏封他的,现在未能如愿,心怀不满,现在接连求见,恐怕不怀好意,要多加提防。再说外面疯传他与长子李由合谋反叛,虽未有确实,但关东盗贼猖獗,李由并不奋力扑击,就是绝好的证据,请陛下下令拘捕,不要犹豫了。

胡亥听了,也未敢全信,就派人去调查李由谋反的案子。李斯听说有人在调查自己和儿子李由,才知道中了赵高的奸计。他立刻上书,历数赵高的罪状,试图挽回败局。但胡亥看了奏折之后十分气愤,说赵高为人清廉,下知人情,上适朕意,朕不认赵君,将任何人?李斯见胡亥听不进去,竟去联络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联名上书。胡亥这才真正动怒,再加上赵高在一旁怂恿,胡亥当即下令逮捕了三人,一并罢官,下狱论罪。

冯去疾、冯劫不肯受辱而自杀,李斯却贪恋富贵,不肯就死,被赵高打了一千多杖,昏死过去。李斯曾将上书伸冤,但被赵高截留。李斯受不了严刑拷打,只好招供,长子李由又已战死,正好死无对证。于是赵高就轻而易举地罗织了一件谋反大狱。

胡亥令李斯受五刑,诛三族,李族的子弟族党一并逮至市曹。李斯哭着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犬,出上蔡东门,赶捕狡兔,已不可能了!李斯先被在面上刺字,再割去鼻子,再截取左右趾,然后杀头,最后从腰中斩断,砍为肉泥。其余族党一并处斩。


这就是中国第一位政治家,权谋家,学者的最后下场。更值得叹息的,在于为什么当学者的忧国忧民,一旦做了官,就变成忧家忧身了呢?更何况到处都是李斯这样的不惜任何代价换取功名利禄的人!但是说句公道话,李斯毕竟是读书人出身,还残留着一丝正直和诚实,否则就不会中赵高之计,前去规谏胡亥了。与赵高相比,既可以看出读书人的本色,又使人看到,真正的读书人,永远成不了彻底的权谋家。

纵观李斯的一生,他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出谋划策,其功劳却有不可埋没之处,但其动机却并非为了国家百姓,而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名利。他的一生也劣迹斑斑,害死韩非,阿谀奉承,促成焚书坑儒。李斯谋取名利,富贵却有其数,只是抽身不及,弄得个全族覆灭,不免令人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荀子   秦国   秦王   儒家   富贵   小吏   机关算尽   官位   丞相   韩国   读书人   底层   老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