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泉港,邂逅峰尾

山海泉港,邂逅峰尾

来过峰尾古城,那也已经是年前的事了,不曾想过此次又能以‬另一种方式去认识他,此次受泉港网信办邀请峰尾采风活动,才能更近一步了解泉港,了解峰尾。

古城、古港、福船、福地,这里就是峰尾,峰尾历史上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于一体的重要港口和天然避风港,是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曾被誉为“小上海”。

峰尾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教兴盛,人才荟萃,渔业和海上贸易发达。新石器时代划归“七闽地”,春秋战国归属“古闽越地”,古称“烽火岛”因为有一处“蜂穴”,“蜂”跟“峰”是谐音,半岛又处在泉港海岸线东边最尾端,故称“峰尾”。

诚峰国家一级渔港坐落于峰尾镇诚峰村,项目总投入约1个多亿元,渔港岸线长达3000多米,停泊渔船增至680艘以上,综合抗风等级达到11级。


义烈庙,庙内供奉着是刘益娘(生于明弘治十二年即1499年,逝于明正德十三年即1518年),当地民众誉为“海上第二女神”。

峰尾镇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古城文化、福船文化、北管文化、姑妈文化、渔航文化、圭峰文化等多张名片。


近年来,峰尾镇开发利用塔、庙、宫、观、祠堂、书馆、“圭峰十二景”等有形文化遗产,注重加强对“福船”制造技艺和北管音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断积淀和创新独特民俗风情,并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底蕴和地域烙印,源远流长。



古城始建至今有600多年,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自古是名埠良港、渔商重镇,海上贸易发达,故有“小上海”之誉。


时过境迁,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烟云,今日的古城也展现出峰尾人向海而生、爱拼敢赢的精神内核和共性特质。



福船制造技艺传入峰尾镇并世代相传,峰尾的福船造船技艺



听风,看海,逛古城,在那古港与古城间,有多少繁华影像重现,是在那斑驳的古巷里,或是在那传承过多少代人的匠人手中,在听一曲北管这便已令我沉醉在古城里。


东岳庙,也是充满着古朴、流畅的民族民间艺术色彩和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研究古建筑艺术、传统戏剧及人文科学等非常难得的实物史迹。


福船作为我国古代四大船型之一,以“黑舶五青案”为主要船型。



峰尾黄氏造船,源远流长。福船制造技艺传入峰尾镇并世代相传,峰尾的福船造船技艺,以其“水密隔舱”先进技术(就是船舱中以隔舱板分隔的彼此独立且互不透水的一个个舱区),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探访郭惠春雕刻、民间大师古件制作,郭惠春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高级技师,全国青年优秀工艺美术家,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市第四高层次人才,泉州“好师傅”,省、市级职称、荣誉的专家评委。



拥有当地技工30余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高级技师10余人(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名人5人)


穿越而至,是海中摇晃的船只,随着此伏彼起的波涛,深深感受到当地海上田园的壮观、及海上渔民的不易。


峰尾镇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开展渔业产业园“百亿增长”计划,规划整合港后区等地块265亩拓宽渔港经济区范围,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


着力发展渔业生产“万亩蓝色”产业,在全力推进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万亩“海上田园”计划,完成海带种植3000亩,紫菜种植3000亩,牡蛎养殖5000亩,花蛤苗培育1000亩。

夜幕降临前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圭峰塔。

圭峰塔是圭峰文化的象征,亦是峰尾海航文化的具体象征。古塔始建于弘治元年,崇祯年间倒塌,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 重建,历经战乱及文革的破坏塔身伤痕累累。1998年5月重新修葺,保留旧貌雄姿,居高临下,是观海景、听潮声、看日出的好去处。塔之门边镌一对联,写“作东南巨镇,起海国文明”,“海国文明”由此而传颂于泉南各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隔舱   船型   世代相传   渔港   技艺   渔业   古城   海上   文化底蕴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