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只有无盐氏敢放贷给汉景帝,历史上发国难财下场如何?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前154年,西汉景帝年间,“七国之乱”爆发,因不满汉景帝的“削藩”政策,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纠集五十万大军。

犯上作乱,叛军来势汹汹,战火一直烧到了睢阳前线。

图|西汉中央政府与诸国统治范围图——地图参考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然而此时长安粮草不足,为了应对这场战争,迫于无奈,朝廷向长安的高利贷商人们开口借钱借粮,并答应,一旦战争结束,会按十倍的利润还给他们。

可是,这些利欲熏心的商贾们,此时却统一口径,一律只回答两个字:不借!

商人们不借的原因很简单,汉王朝岌岌可危,就连当时汉景帝自己都没有把握,这场仗一定可以打赢,更何况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们。

他们一看“七国之乱”来势汹汹,就各自捂紧了钱袋子,不等到战局战况分明,是绝不肯出一分钱的。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人毅然站了出来,他就是商人无盐氏。

无盐氏告诉汉王朝,这钱,他借!

作为一名商人,无盐氏愿意借出这笔钱,并不是因为他的家国情怀,而是因为他敏锐地预测到了,这场战争,叛军只是声势大雨点小,最后的获胜者,一定会是汉王朝。

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会,那么对于汉王朝,他无盐氏堪称再造之功,成为关中首富,指日可待!

果不其然,几个月后,汉景帝座下大将周亚夫率领汉军势如破竹,大获全胜,一举荡平叛乱诸侯。

汉景帝也没有忘记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无盐氏,爽快买单,大手一挥,无盐氏回收十倍厚利,一跃成为关中首富。

这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有名的“发国难财”还能得到好结果的罕见例子。

图|汉景帝刘启—画像参考

之所以说无盐氏的例子有名,是因为他不仅发了国难财,还能全身而退。毕竟,在中国古代,发国难财通常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没有根基的,会被直接处死;有根基的,会被薅完羊毛之后灭族。

所以,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很难发国难财?在信息闭塞的古代,怎么才能“一夜暴富”?

一、发国难财,小心遗臭万年

“文臣人人可杀!”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慌了手脚,连忙命令军队护驾。可是,此时的大明王朝经过连年征战和灾荒,国库早就见了底,崇祯皇帝连士兵的军饷都发不出来。

图|崇祯皇帝—画像参考

没有军饷,士兵们自然不愿意替他卖命,根本没有战斗的积极性,就等着李自成打上门来,开门“迎闯王,不纳粮”

万不得已,崇祯皇帝只好厚着脸皮,向朝中的大臣借,他心里很清楚,国家不是没钱,而是国家的那些钱,都被这些人给私吞了。

现在闯王李自成就要打进北京城,大明江山朝不保夕,官员们头顶的乌纱帽也要没了,这些文武百官,这个时候总该慷慨解囊,为国家出一份力。

图|闯王李自成—画像参考

没想到,崇祯皇帝一纸圣旨发下去,大臣们却个个哭穷,说自己没钱。崇祯皇帝气得火冒三丈,却又无可奈何,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自成进了北京城,自己也在景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结束他痛苦沉重的一生。

临死前,崇祯皇帝发出了一声愤慨——“文臣人人可杀!”

崇祯皇帝的这声愤慨,事后来看,并非空穴来风。朝中大臣大多来自江南,是为江南士族,江南自古富庶,封建时代,太平盛世之时,江南就是朝廷的钱袋子;灾荒战乱之时,江南便是吸血的毒瘤,会加快国家的灭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郑和下西洋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为国家挣取海量外汇。巨额财富支持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修明长城,通大运河,迁都北京,国家财政蒸蒸日上。

明朝中后期,为了抵御倭寇,朝廷实行海禁,江南士族双手赞成。可这群人面上支持,私下走私,赚得盆满钵盈。

国家越衰败,他们越富庶。崇祯已经穷得要靠典买宫中器物维持宫内日常开销,可这群士族,依旧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趴在国家身上大发国难财。

图|郑和下西洋—地图参考

只是,这些江南士族们,面对清军的滚滚铁骑,尽管个个卑躬屈膝,企图留得一线生机,但清军可不惯着这些蛀虫,直接抬手一扬,统统送这群人去见了阎王。

一场屠戮下来,江南士族损失惨重。因为他们不顾国家利益只顾自己享乐,迄今为止,他们留下来的名声,依旧不怎么好听,可谓是“遗臭万年”。

二、不是不想发,环境不允许

其实,想要挣钱这种事,古今中外,人们的心态都是一样的,谁不想穿金戴银,吃香喝辣?可能不能挣到钱,除了与个人的能力挂钩之外,和时代背景也有很大关系。

可是,古代的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适合发展商业的环境。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传统的四种职业——“士农工商”,其中,读书人被看作是最上等的,因为可以参加科举,鱼跃龙门,飞黄腾达。

与之相比,商人就是最下等的职业,白居易的《琵琶行》曾写道:“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离别”。由此可见,商人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处处被鄙夷轻视的职业。

图|琵琶行——画面参考

不仅是老百姓,国家对于商业的发展,也向来不重视。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变法,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对待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重租税”。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于广陵设置盐官,征收盐税,实行盐铁官营,大力打击商贾。

到了唐朝时期,虽然商业已经有所发展,朝廷却实行坊市制度,严格限制商业时间和范围

图|唐朝长安城坊示意图——地图参考

宋朝是商业发展的一个高峰,出现了夜市和草市。然而,到了明清时期,为了巩固封建皇权,朝廷闭关锁国,依旧抑制商业发展。

这就导致了我国古代,商业法一直都不成熟。我国现行的商业制度和商业观,甚至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通过法律移植,从西方学习借鉴过来的

在我国封建制度持续的两千多年中,统治者对于商业发展,始终是打压模式,采取抑商政策。

图|第一次鸦片战争——画面参考

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人们连保全自身都困难,就更别提在国家遭逢危难之际,壮着胆子去发国难财了。这财,只怕他们有运气发,没命花

三、利用信息闭塞,实现一夜暴富

“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两岁者,故入海者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

公元97年,东汉使节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率团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据史料记载,甘英率领使团从西域龟兹出发,途经安息诸国,至西海(一说地中海,一说波斯湾)沿岸,因路途遥远而返。

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图——地图参考

甘英之所以选择放弃这次出使任务,就是因为安息国的向导告诉他:这片海域极大,若是遇上顺风,三个月便可度过。若是遇到逆风,就需要两年。

海里还有魅惑人心的女妖,听到她们的歌声,水手们就会被迷惑,停舟不前,直至死亡。

出使大秦困难重重,甘英被吓坏了,最终选择了返程。于是,汉朝与罗马,唯一一次有可能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就这么白白失去了。

后来的史料证明,甘英没能去成大秦,是有安息人从中作梗。至于安息人中间使坏的原因,说来竟是有些可笑——因为如果汉朝和罗马直接交流,达成贸易往来,自己这个丝绸之路中间商,就赚不了差价!

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张骞前后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从此之后,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就沿着这条漫长的丝路,穿过浩瀚的戈壁滩,荒凉的大沙漠,来到罗马人的手中。

罗马人从未见过丝绸这种轻柔飘逸的布料,因为在那个时候,他们穿的还是兽皮、亚麻布。罗马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把丝绸奉为珍宝,并将汉朝叫做“塞里斯”,意思就是丝国。

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地图参考

据说,在罗马,丝绸与黄金等价。

当然,作为中国人,我们很清楚,汉朝时期的丝绸,虽然是上层贵族才可享用的珍品,却也不至于如此昂贵。

丝绸在罗马被炒出这样的天价,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两个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

图|罗马贵族穿戴丝绸图——画面参考

汉朝与罗马陆地距离相距5000公里,路途极其遥远。汉朝的丝绸能从汉朝运至罗马,全靠这两个帝国的商人运输转卖。

因为相隔太远,古代交通信息也不发达,罗马无从得知丝绸在汉朝的实际价格,加上安息帝国和贵霜帝国在中间一通忽悠,便真的以为,此物与黄金等价。

在当时,罗马每年要最少要花费42.5金磅购买丝绸,为了购买丝绸,罗马甚至一度爆发了财政危机。

图|罗马帝国时代的欧亚大陆——地图参考

为了保证自己的丝绸垄断地位不被打破,安息帝国和贵霜帝国,对于两个国家的使者,都采取了信息保密对策。

根据历史记载,罗马曾有好几次想和汉朝直接取得联系,却被安息从中作梗,最终不了了之。

就这样,靠着信息闭塞,以及各种横向操作,安息帝国在倒卖丝绸一事之上,赚得盆满钵溢。

实际上,这种利用信息差赚钱的法子,在以前被叫做“倒爷”,也就是根据地理位置调动产品赚差价,因为存在地理差距,也就产生了利润。

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乃至于明朝后期江南士族走私贩卖,都是利用信息差挣取巨额利润,只是由于利润过于庞大,因此被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不足为外人道也。

所以说,不是没有挣钱的法子,只是我们被自身所处的狭窄空间限制了眼界,只要留心,财富之路近在眼前。

结语

到了现在,这种利用信息查挣钱的法子,有了一个新的名称,“投机倒把”“空手套白狼”。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对投机倒把的行为实行严厉打击,但时至今日,国家对于商业发展的管控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个人挣钱,全凭自己实力。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看似信息大爆炸,实际上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差,一夜暴富的机会,是越来越小了。

实则不然,大家不妨仔细想想,为什么有的人,就能在平台上薅羊毛,甚至还能小赚一笔,不正是运用了信息差?

重农抑商的政策早已成为过去,国家对于商业发展不再打压,而是积极维护推动。如今世界格局急剧变化,中国入局已成必然之势。

如何在这风起云涌的格局剧变中,成为新时代的“无盐氏”,就要看诸位的嗅觉,是否灵敏。

参考文献

1.《史记·景帝纪第五》

2.《明史·本纪·卷二十三》

3.《明史·郑和传》

4.《后汉书·西域传·安息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国难   闯王   崇祯   士族   罗马   帝国   江南   汉朝   丝绸   有无   下场   商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