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晚年肖似毛主席,买车时刁钻提问为难老板,事后才知其中深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21世纪初的某天,一家北京的三轮汽车厂迎来一对买三轮车的老夫妻。

当时,车厂老板笑呵呵陪二位看车,一边介绍,一边却不住地打量。

因为,他总觉得老太太有些眼熟。

突然,老板神色激动起来,认出来人:

“您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嘛?看上哪辆车直接开走就是,我怎么能收您钱呢!”

老板一片好心,又热情洋溢。

李讷一时十分为难。

那么,她会怎么做?

严父形象,终身受益

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然而,这句话,到了毛主席这里就一无可取了。

众所周知,主席最厌恶的就是搞特权这一套。

不管是自己还是亲属、工作人员,他都严格要求,绝不以公谋私。

毛主席曾对秘书说:“如果共产党像蒋介石一样搞裙带关系,就会脱离群众,早垮台了。”

也正因此,建国后,各路亲朋故旧请他安排工作,主席都一一严肃拒绝。

这之中,不免有发妻弟弟、表兄或姑母子女等较为亲密的亲属。

不仅如此,对自己的子女,他也一视同仁,毫不溺爱。

甚至还会制造艰苦条件,磨炼其心智。

李讷是毛主席47岁得来的女儿。

按如今的话来说,这也算得上老来得子。

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一般这种情况下出生的孩子,都会得到父母的溺爱。

然而,李讷和毛主席却不是这样的。

诚然,刚出生不久,李讷那可爱无邪的眼神即刻融化了老父亲的心。

作为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无疑是幸运的。

她是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孩子。

但与之相应的,李讷受到的教诲也最多。

从小她就被要求过普通人的生活,还要接受各种艰苦锻炼。

毛主席和李讷

在解放前,小李讷就跟父亲一起风餐露宿,行军打仗。

小小年纪的她就已经历了飞机轰炸的生死考验。

1947年冬天,主席带着7岁的小女儿转战陕北,来到杨家沟。

当时缺粮少食,大家只有吃老根据地支援来的黑豆。

尽管它吃多了,会使人胀肚,甚至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

但这已经是那个时候最好的条件了。

当时,小李讷见大家吃了黑豆的牙齿一抹黑,笑个不停。

见状,毛主席便严肃地对她说:“你不要笑,解放军叔叔就是靠吃黑豆打胜仗呀。吃了黑豆也能长胖长高。听爸爸的话,你将来一定是个好孩子。”

听了这话,李讷乖乖地吃起黑豆饭。

哪怕肚子不舒服也一声不吭。

等到新中国成立后,她虽不用再为吃的发愁。

但李讷也没能享受到主席的“小灶”,依然是吃着大食堂。

甚至别说“小灶”,她的父亲根本就不会让她暴露自己的身份,来获得特殊待遇。

50年代,工作人员带李讷、李敏两姐妹去中学报名。

当时,其特意请示过毛主席,家长姓名那一栏怎么填。

听闻此话,主席看都没看,就说:“你带去,就填你的名字嘛。”

还有一次,李讷要办住院手续。

毛主席知道此事后,不许李讷用真名。

让她和普通人一样,按照程序,住普通病房,接受治疗。

1959年,李讷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

彼时,警卫担心学校离家远,女生独自走夜路不安全,便偷偷派车去接人。

谁料,没过多久,毛主席就知晓了此事。

他当即狠批了警卫一顿,并表示:“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不过,尽管毛主席三令五申,但警卫们总忍不住给予李讷照顾。

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上下都很缺粮。

自然,学校吃食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段时间,李讷每天饿肚子,脸色像病了似的。

李银桥

卫士长李银桥知道了,心中很难过,便送她一包饼干。

收到饼干后,李讷又高兴,又怕人看见。

她忍不住匆匆塞了两块在嘴巴里,然后就将饼干藏进衣服口袋,躲起来吃。

不料,这件事还是被她父亲发现了。

当时,毛主席就质问李银桥,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

“别的家长也给孩子送东西……”

主席听了这回答,更是气涌如山。

最后,他一句话压下所有辩解:

“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

但其实,饼干事件后,主席曾对李银桥坦言,自己心里也不好受。

但现在国家形势严峻,定要恪守本分,以人民为首要。

不得不说,主席在不搞特殊化上,的确是不讲人情的。

但他并非没有人情。

他的人情都是涌动在心底深处,被一把看不见的尺子框定在某个度。

1972年,李讷因为生活拮据,不得不向父亲伸出求助之手。

但出于种种原因,她最后是让警卫张耀祠帮忙转达的。

当时,毛主席听张耀祠开口就是8000元,很是意外。

“给那么多呀?我的钱是工人,农民给的呀!”

要知道,主席的工资才四五百元,平时都不够生活家用和日常支出。

几乎每个月都得“拉饥荒”。

8000元对他而言显然是一笔巨款。

思来想去,张耀祠便向毛主席提议,从稿费中资助李讷一点儿钱。

事实上,关于主席的稿费,很多人都知道有百万之多。

不过这笔款项,主席是交给中央特别会计室管理。

就算他本人要用,也得经过批准才行。

而他自己,一件睡衣穿二十年,顿顿粗茶淡饭,几乎很少动用这笔稿费。

因为,毛主席曾说过:“我的东西,包括这个稿费都是从老百姓那里来的。总有一天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所以这回,女儿李讷的确是给他出了一道难题。

当时,主席好一会儿没说话,点了根烟,陷入了沉思。

等他再开口时,只见其眼眶已罕见地染上湿意,缓缓开口道:“好吧,给她八千元。”

对主席而言,这确实不是个容易的决定。

但想到女儿正身处窘境,连孩子都难以养活,作为父亲,心里十分发酸。

或许看到这里,有人不禁就要疑惑,即便抛开主席后人的身份。

作为一个北大毕业的高材生,李讷怎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呢?

而这就得从李讷不幸的婚姻说起......

失败婚姻,无奈求助

李讷一生有过两段婚姻。

第一段感情充满年轻人的炽烈与感动。

只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这段感情的破裂,一度成为李讷人生中的大坎儿。

李讷与前夫是在“五·七”干校时,走到一起的。

那会儿,大概是70年代初。

毛主席为了锻炼小女儿,便把人派去井冈山下的干校。

彼时,李讷揣着激动的心情奔赴人生的新战场。

可到了那里后,因为其特殊身份,没人敢和她交往,甚至交谈。

她成为了人人敬而远之的“公主”。

那段时间,李讷内心充斥着寂寞,每日郁郁寡欢。

这时候,一个朝气蓬勃的徐姓青年为她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来自东北的小徐似乎天然带着一股热情的氛围。

哪里有他,哪里就有欢声笑语。

那个时候,是他先主动邀请李讷打球,找话题聊天。

渐渐熟悉之后,二人更是出双入对,显而易见的关系亲密。

等到周遭的人发现他们的异常时,两人早已坠入爱河,难以自拔。

得知此事后,干校领导立刻就把情况上报给了毛主席,还把小徐“看护”起来。

因为在大家看来,这个小伙出身贫寒,文化水平不高,就是一个普通服务员。

这样的人怎么能当上主席的女婿呢?

所以大家才千方百计阻拦。

而另一边,得知这件事后的毛主席,也不同意李讷和小徐在一起。

当然,不是主席看不起穷人。

要知道,他曾经说过,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找高干子弟处对象。

哪怕是工人农民,只要二人处得来就好。

主席真正不看好的,是李讷与小徐之间精神文化上的差异。

一时的心动或许只需要一双多情的眼眸。

但长久的相伴必定离不开心灵的契合。

然而,热恋中的年轻人往往有个通病。

那就是,越是遭遇反对,越要死守一起的逆反心理。

李讷直接一纸上书向父亲宣告:她要与小徐结婚。

看到女儿的“决心”后,主席也只好顺从。

或许正好应验了那句实践出真知。

主席明白,女儿的人生还得由她自己去摸索、闯荡。

得到父亲批示后,李讷迫不及待就跟心上人成了婚。

尽管婚礼办得十分朴素,但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对眷侣仅仅度过了几个月的新婚生活就选择分居了。

而且,这时候李讷已经怀有身孕。

那么,到底是什么过不去的坎让她走到这一步?

显然,两人的婚后生活,应了主席作为父亲的顾虑。

夫妻二人的思想志趣差太多了。

当新鲜感过去,剩下的便是一地鸡毛。

两人离婚后,小徐回了东北,李讷诞下儿子效芝。

令其欣慰的是,孩子的到来给苦闷中的李讷带来了欢乐。

但同时,也增添了一些生活上的负担。

事实上,毛家有个规矩。

只要参加工作能挣钱了,就不能再伸手拿家里的补贴了。

毛主席给出的理由是:“人民给了你待遇,你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

可在那个时候,仅凭李讷几十块的工资是很难养活孩子的。

柴米油盐、奶粉保姆、教育生活都是笔不小的开销。

再加上,前夫回到老家后就再婚成家,只来看过孩子一回。

并且也没能在经济上提供什么帮助。

时间一长,李讷把生活过成了一团乱麻。

再加上她的身体本就不好,又得操持这个家,因此愈发孱弱。

可她每天还得强打精神,蹬着三轮去拉菜买米,用冷水洗衣搓被,接送孩子……

不过短短两年时间,李讷仿佛沧桑了十岁,再不是出京时那个踌躇满志、神采飞扬的姑娘了。

迫于无奈,最终她只能带着儿子回到北京,求助家人。

而父亲资助的那8000元真是解了李讷的燃眉之急,帮她渡过了人生中最失意的阶段。

但随着四年后父亲的去世、母亲的入狱,李讷永远地失去了她的坚实后盾。

李讷和王景清

那一刻,她必须得一个人独自面对人世的狂风骤雨......

晚年生活,平淡幸福

遭遇人生的变故与打击后,李讷活得更加低调。

她和儿子搬到北京太仆寺街相依为命。

那段时间,李讷一个人带孩子过得很艰难。

家不像家,有时买了粮食拿不动,就得母子俩一起抬粮上楼。

谁料,这一幕正好被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与他夫人见到。

他们是看着李讷长大的,心里自然很不是滋味。

因此,夫妻俩便有了帮助李讷建起新家庭的想法。

只不过,刚开始谈到介绍对象的事,李讷还有些自卑,总是摇头。

直到时间一天天过去,李讷才慢慢看开,不那么反对。

就这样,李银桥夫妻开始暗暗物色起对象。

李银桥夫妇

正好1984年的时候,李银桥的战友王景清来看望他。

夫妻二人便开始为王景清与李讷牵线搭桥。

巧合的是,王景清从前当刘少奇的随身警卫时,就见过李讷。

他对人家姑娘印象很好。

于是,李银桥便领着王景清去看望李讷。

看着李讷除了琐碎家务外,还要承担重活,王景清马上揽过来,帮她修修补补。

两人一来二去,不断加深着了解,最后渐渐就走到了一起。

第二年冬天,他们就结婚了。

婚礼很简单,只在家里摆一桌酒饭,请几位亲友,延续着毛主席一贯的朴素作风。

好在李讷的婚后生活是踏实幸福的。

夫妻俩都能写能画,兴趣相投,常常一起切磋书法,一起携手出门散步,谈天说地。

王景清知道李讷身体弱,便处处照顾着李讷。

家务都由他承担,做饭买菜、拉煤拉粮......

彼时,商店里卖肉的师傅都说:“王景清来了,李讷的日子过得也好多了。”

每次李讷去看病,他一早就去排队挂号。

步入晚年后,李讷病情加重,王景清总是搀扶老伴四处就医。

李讷与王景清

时间久了,他发现坐公交车还是不方便,便和李讷商量买一辆三轮车,以后他载着她走,除了看病还能到处去看看。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在车厂的那一幕。

老板认出李讷后十分激动。

他没想到,能亲眼见到毛主席的后人,直呼要送二老一辆电动三轮车。

李讷当然是不肯收的。

但老板太过热情,又是一片好意。

于是,她便想了个借口:“你们这里只有这些款式了吗?没有新款?”

显然,李讷为了不直接拒绝老板好意,故意提问“刁难”。

老板一时被问住。

李讷见状,便笑着说:“那我下次再来看看吧。”

然后,她拉着王景清出了车厂,在老板的注目下离开了。

结语

毛主席虽然没给李讷留下房产、财产,但其实早就将最宝贵的财富交到子女手上。

当年李讷第一次结婚的时候,身为父亲的他特地派人送去了满满一大箱子的贺礼。

大家纷纷猜测里面装有什么金银珠宝、珍稀物什。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竟然是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这份特殊的礼物跟随了李讷一生。

没有什么祝愿会比自立自强更能体现父母对儿女的深爱了。

毛泽东的崇高品德不仅造福后人,同样也是留给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

参考资料

杜颖 ,金昌波. 风雨携手朴素人生[N]. 海南日报,2013-05-27(B05).

顾育豹.不要靠父母要完全靠自己[J].新湘评论,2015(22):50-51.

程默编写. 中外名人婚恋大观[M]. 199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老板   干校   刁钻   稿费   深意   警卫   晚年   北京   饼干   朴素   后人   事后   子女   父亲   主席   女儿   孩子   时间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