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了!原来石家庄还有这些历史悠久的古塔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奋进新时代 美丽石家庄#

你知道吗?石家庄不仅是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也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城市。保存完好的古塔竟然这么多。但是你知道这么多的塔是怎么建的呢?为什么古时候人们那么喜欢建塔呢?你知道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浮屠就是塔的意思吗?这就来给你科普。


古塔

正定开元寺须弥塔

正定开元寺位于正定历史文化街区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公元540年(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91年(隋开皇十年)改名解慧寺。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奉诏改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须弥塔可能始建于公元636年(唐贞观十年),公元898年(唐乾宁五年)重建。

须弥塔为砖砌方形故俗称砖塔或方塔,高16丈(约53米),分九级,下面为石砌方座,底层四角有 八尊石雕力士像。正面有一拱门,塔内为中空筒状上下敞通,无台阶登攀。各层正面有方门,四角悬挂风铎,顶部有葫芦形的塔刹。砖塔造型古朴、端庄,呈现出比较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是中国建筑宝库的珍贵遗产,即表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精巧的设计和技能,也是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成就的例证。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成就的例证。1956年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历史文化街区西侧


正定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旧制称定县华塔。坐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内生民街路东高阜之上原来的广惠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据文献记载,塔始建于唐(一说塔的建造要晚至金代,过去学者多认为这种结构的塔在唐塔中未见,应为金代重修寺庙时所建),宋太平兴国年间、金大定年间及明清两朝多次重修。1999年大修时发现“宋太平兴国四年”题记,故现存华塔年代不晚于宋。这是中国砖塔中造型最为特异,装饰最为富丽的塔。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内生民街路


临济寺澄灵塔

临济寺澄灵塔,俗称青塔、衣钵塔,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年),是为收藏临济宗开创人义玄禅师的衣钵而修建的,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著名僧人义玄,受法于洪州黄蘖山希运,后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来到临济院作住持,并在此创建了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义玄禅师圆寂后,其弟子为义玄建衣钵塔于正定城内,并取“灵魂清静”之意,命名澄灵塔。该塔建在一个方形砖砌台基上,塔体平面呈八角形,完全用青砖砌筑,高九级,约33米,远远望去形貌青幽,俗称为“青塔”。塔的底层较高,上部用砖雕砌有斜格假门窗和圆柱,第二层以上各层都以砖雕斗拱承托出檐,塔为实心不能攀登,现存澄灵塔为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大修之后的型制。后几经修葺,但仍不失金代建筑风格。

南宋时期,日本留学僧荣西(公元1141~1215年),两度入宋参学,后将临济宗传入日本。临济宗在日本发展很快,至今僧众很多。自1956年以来,日本佛教临济黄蘖协会友好访华团,先后几次专程来中国,到正定临济寺澄灵塔前祭塔拜祖。

地址:石家庄正定县城内生民街东侧临济寺内


鹿泉龙泉寺墓塔群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韩庄境内龙泉寺东南沟谷台地上,遗留有金代墓、寿塔五座。形制为经幢式墓塔。有确切纪年的是“泰和元年”(1201)幢,有确切名称的为“进公寿塔之铭”幢。

五座石幢均为青石质,造型各异,设计奇巧,布局合理,雕刻精细,保存完好。石幢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下面基座由八角八面石雕仰莲座和鼓形石墩构成。幢身分八棱石柱,上刻幢文,有的还能辨认。幢顶有两层,下为八角棱体石盘,四周有浮雕垂幔、狮头、佛像、上置一圆形仰莲石。五座石幢造型各异,雕刻精细。

地址:鹿泉市上庄镇龙泉山


赵州陀罗尼经幢

陀罗尼经幢,俗称赵州石塔,位于石家庄市赵县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处,是唐代开元寺的旧址。经幢为开元寺的建筑物,后寺废而经幢仍存。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文,故称“陀罗尼经幢”。这座经幢全部用花岗岩石雕琢叠砌而成,外观造型酷似塔,所以当地俗称“石塔”。赵县古称赵州,其标准称谓应为“赵州陀罗尼经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经幢( chuáng):

幢,梵语叫“驮缚若”,意译为幢。幢的本意就是旌幡,原本是我国古代作仪仗用的以羽毛为饰的一种旗帜。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在长筒圆形绸伞上写经叫经幢,为了保持耐久,又将经刻于石柱上叫石幢,后来亦称为经幢。

地址:石家庄市赵县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


赞皇治平寺石塔

治平寺石塔,又名嘉应寺石塔,也称治平寺经幢,座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城东南5公里嘉应寺村北的治平寺遗址上,因创建于唐天宝年间,故称治平寺唐天宝石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治平寺始建于隋代,兴盛于唐宋。据《赞皇县志》载,在明成化年间,这座寺院尚”殿宇成群”,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华期间,毁于战火之中,现仅存石塔(经憧)和部分附属文物。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城东南5公里


平山万寿寺塔林

万寿寺塔林,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寺沟村东100米处,座落在东林山脚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林均系万寿禅寺高僧墓塔。因塔林中主塔为后唐太子塔,故又称唐太子墓塔群。塔群始建于后唐,后至宋明两面三刀朝,原有砖石塔二十六座(一说数十座),现存十三座(有塔友实地考察只见十二座塔,其中有一地宫上无塔)。其中,有后唐塔一座(本卷另文介绍),相传是唐天寿太子墓塔,为三彩斗塔,其他属元、明建筑。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


井陉兴隆寺千佛塔

兴隆寺千佛塔,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吴家窑乡彪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隆寺又名鸿门寺(上图千佛塔旁的小屋就是残存的寺宇)。塔身二层设有一圈平座。据考证,原塔为七层砖仿木楼阁式古塔,始建于宋代(一说金代),从形制结构看,该塔为宋金时代建筑,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井陉县现存最完好的砖仿木结构建筑。

地址:石家庄市井陉县吴家窑乡


灵寿县幽居寺塔

幽居寺,位于灵寿县西北沙子洞村,该寺建于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座北面南,处于群山环抱之中,环境清幽,故名幽居寺。幽居寺塔为青砖结构,现存为唐代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高约15米:共七级,二级以上逐层缩小,叠涩出檐,塔顶以仰莲承托塔刹。塔南面有半圆形拱门,门框为一 块石料凿成。拱上有线刻人物、鸟兽。塔内第一层藏北齐赵郡王高叡修寺颂记碑l通,大石佛像2躯,以上各层共有小石佛象17躯。石佛像自砖塔底层而上,尺寸逐层缩小,均为汉白玉石料,不论大小都十分端庄丰润。从底层的刊记证明,这些石造像均为北齐时雕刻。

地址:石家庄市灵寿县西北沙子洞村


赵县柏林寺塔

柏林寺位于赵县城内石塔路东头路北。创建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唐代以前叫观音院,南宋时为永安院,金元时称柏林禅院,明代更名柏林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整个寺院碑碣林立,古柏参天,花茗芳香。据《赵州志》载, 在该殿墙壁上曾有唐代画家吴道子的“文武水”壁画。其水波涛汹涌,势如奔流,观者有淹没之感。故有“赵州水,曲阳鬼”之说,至今在民间普遍流传。

柏林寺是有名的佛教圣地,史称“古佛道场”,“畿内名刹”,兴盛于唐。唐代著名高僧从谂禅师曾在该寺住持40年。他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逝于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活了120 岁。他幼年出家,参南泉普愿为师,80岁时住持观音院,“化行燕赵,行业日隆。”对佛学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其“玄言布于天下,称赵州门风。”是中国佛教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从谂去世后,谥封他为“真际禅师”。柏林寺塔,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兴建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赵县   塔林   治平   正定   石家庄市   石塔   河北省   石家庄   城内   唐代   历史悠久   公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