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到唐末,浅谈太原王氏的兴衰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

这首耳熟能详的百家姓歌谣,记录了自古以来大部分人的姓氏。

在大家的交际圈中,总少不了几个李姓、王姓的朋友。

再说网络上风靡的“隔壁老王”一词,对于姓王的人来说,免不了会被朋友打趣一番。

当今姓王的名人不少,都在所属领域各有成就。

而在中古时期,王氏家族也曾有过兴盛的时候,尤其是贯穿了整个中古的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作为中古赫赫有名的士族,其演变过程和发展历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那么,当时的名门望族,是如何从兴盛到没落,变得鲜为人知呢?

一、太原王氏的兴起

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是分开的,同姓不一定同氏,同氏不一定同姓,正如姓王的不一定是一家人,且在当时姓用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

《元和姓纂》、《通志》等都清楚记载着王氏的出处、来源,不过说法各异。

但相同的是,多为士族传承,其族系庞大,根枝错节可见一斑。

在众多王氏家族中,出自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的太原王氏发展最为繁盛。

太原王氏的兴起还要从秦汉时期开始。

王霸是太原王氏郡望形成后的第一位祖先,当时的家族训诫颇有“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的意思。

隐而不仕,不慕名利,当时太原王氏在政治集团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直到汉末王柔、王泽两兄弟才初露锋芒。

《后汉书》记载两人各为一方大员,显露出太原王氏在政治层面兴起的初兆。

太原王氏暂时分为王柔和王泽两支,

王柔一支大多能言理,性子谨慎,仕途坦荡,辅佐政事;

王泽一支则偏武,多数男子均为赫赫有名的将军。

每当朝代更替时,地方士族的势力免不了出现强弱变化,而太原王氏正好抓住三国鼎立、地方割据的时机,更多王氏成员进入政坛,步入官方。

譬如被司马懿举荐的王泽之子王昶,有勇有谋,为曹魏所重用。

他不仅能够顺应战场局势布置军事战略,还能对民事及文化方面出谋划策。

更机敏的是他明晓局势发展,支持司马师集团,为太原王氏的兴起打下政治基础。

太原王氏在东晋时期达到了十分兴盛的场面。

不过盛极必衰,“主相之争”、“王氏家难”导致王氏后代的锐减,至此几乎族灭,只留一独子王慧龙

于是在北魏时期留有一线生机的太原王氏,通过与皇族拓跋氏,及崔、卢、李三大士族代代联姻的隐形支持逐渐复兴。

北魏时期是太原王氏重新发展的转折点。

二、太原王氏的发展

随着太原王氏的逐步复苏,到了唐朝时,太原王氏成为第五大氏族。

隋唐时期,政权中的仕宦情况,往往代表了一个士族的政治势力强弱。

“三代沉晦”的太原王氏,大房王氏两支在隋稳定发展,但到了唐初,两支情况发生扭转,王秉支对于王劭支来说发展较为兴盛。

那么这两支为何发展会出现不同呢?

王劭支重义立言立德,但官职不高且多为地方官员;王秉支重立功立业,加上王秉在前朝人脉广阔,官极高处,子孙庇得余荫,又唐皇室联姻。

王秉一支发展兴盛是必然的事情,王劭支则是官职不显。

但太原王氏总体仍是仕途低迷。

究其原因有四:

一、唐初对传统士族进行打压,降低士族所崇尚的门第等级,禁通婚等;

二、太原王氏并未主动与当时统治者合作,大多房支远离中心,“晋阳起兵”、“玄武门之变”都不曾参与;

三、太原王氏门第观念及清高作风影响;

四、时代背景的变迁。

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自古以来有分裂割据的情况,士族才会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绝不容许地方势力过于强大,各大士族在如此强压下,只能融入官僚体系发展。

虽然太原王氏整体仕宦不显,但仍有高才在如此低迷的局面中脱颖而出。

太宗贞观朝宰相王珪就是如此,其“嫉恶扬善,直言进谏”,成为与房、杜、魏等贤臣齐名的重臣,辅助贞观之治的开创,为唐朝做出巨大贡献。

进入高宗朝后,由于长孙无忌的失势,政治局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科举制得到广泛实施,太原王氏也乘此获得政治地位,逐渐进入政治中心。

太原王氏在这一时期得以恢复元气,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

为了发展家族门望,他们可谓是绞尽脑汁。

虽然有与名门望族的“禁婚令”,但当时太原王氏社会名望与势力影响,通婚风气抑而愈发风靡,达到天子所不能禁的状态。

在其墓志上也能知晓太原王氏“为宦迁居”对政治追求的疯狂。

在这个时期,太原王氏整体发展欣欣向上,逐渐达到鼎盛。

但唐朝末年,政治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太原王氏的发展由此被中断。

三、太原王氏的衰落

一切事物经历起起落落,才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太原王氏也是如此。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样也是太原王氏衰弱的开始。

唐政权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大不如前,出现了地方藩镇割据,国家处于混乱之中。

但是对于士族的发展来说,并无太大影响,科举制依旧稳定发展。

但乱后的唐朝政权极为不稳,宦官专政、专权,南衙北司之争,朋党之争,这导致唐朝内部政治集团的混乱,引发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也昭示着太原王氏衰落的必然。

当然太原王氏的衰落是由内而外的长期作用导致。

第一,是科举制的出现。

科举进士不以门第为条件,这对士族是致命的打击,原因有三。

其一,庶族可以通过考科举与士族平起平坐,“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极大地削弱了士族身份;

唐代科举制度使得士族入仕后,只能成为君权控制的傀儡,加深了对中央政权的依赖,这是其二;

科举制的广泛推行,使得士族的文化优势不再,而文化教育是阶层分级的重要标志,这是其三。

第二,唐代士族经济特权的丧失。

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士族追逐名利,加上土地买卖与兼并兴盛,士族难以拥有专属的土地和附属。

这导致士族没有经济保障,进而动摇经济地位,接着就会影响政治社会地位。

第三,更改郡望籍贯。

由于各种原因,太原王氏成员不再称“太原人”,真正的嫡氏越来越少,这是一种隐形缓慢的瓦解。

第四,便是王氏成员的陨落。

在唐朝末年的黑暗笼罩下,或是同流合污被杀害,或是被当作弃子丢弃,或是被无辜牵连,最后所剩成员如同海中零叶一般,无依无存。

太原王氏就此分崩离析。

太原王氏的衰落同时也是整个士族衰落的缩影,各大士族均在唐后相继崩解。

结语

太原王氏的兴衰起落令人唏嘘,但也由此感到启发。

早期的太原王氏始终依附于皇权,并非以一种独立的姿态立于当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依靠的覆灭,昭示着如同槲寄生一般终会走向灭亡。

而经过唐朝发展的太原王氏,再度兴盛。

历史总是相似的,唐末的太原王氏仍旧步上早期王氏的老路,逐渐走向灭亡。

历史总是盛极必衰,太原王氏在唐末的没落,也是贵族阶级走下坡路的真实映照。


引用文献:

《元和姓纂》

《后汉书》

《隋唐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太原   后汉书   士族   门第   中古   科举   魏晋   兴衰   兴盛   唐朝   时期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