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贯穿始终的财政危机

引言

明朝末年,战争频发,反王四起,民间四处可见因饥荒而漂泊的流民,国家到处都是叛军的身影。

这个原本强大的国家一步步走向了末路,后人在谈起明朝灭亡的时候时常将国家的灭亡归咎于战争归咎于军事的溃败。

但是细细追究,我们会发现,真正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并非是军事,而是经济。

明朝刚刚成立的时候,发展非常迅速,明朝经历了朱元璋、朱棣两位明君的治理,经历了仁宣之治的发展,一度成为了首屈一指的世界大国。

永乐年间还曾出现过万国来朝的盛景,其辉煌程度堪比汉唐,但是明朝中晚期之后,国家财政却出现了危机。

彼时,财政连年赤字,财政最困难的时候,皇帝连军中将士的军饷都发不起了。

那曾经辉煌无比的大明王朝为何会走到后来这一步?明朝财政危机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明朝皇帝面对这样的危机又做出过哪些拯救行为呢?

财政支出难以想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宗室世袭罔替的朝代,朝廷为养皇族,耗费了大量金钱。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真正以布衣出身的皇帝,他自乱世出生,童年生活过得尤为坎坷。

他历经风霜,曾做过乞丐,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皇帝,正是因为他的成长经历与其他帝王不同,所以他登基之后尤为注重亲缘关系。

朱元璋刚刚登基之时,朱家的子孙还不是很多,他为了保证自己的子孙不再受苦,亲自制定了《皇明祖训》,规定了后世子孙的待遇,

“亲王每年禄米5万石,郡王6000石,郡王子年15以上,每位拨田60顷。公主每位赐庄田一所,年禄米1500石,钞2000贯;亲王女每年1000石,钞1400贯;郡王女每年禄米500石,钞500贯”。


朱元璋为了防止后世子孙篡改自己定下的条令,还特意下达圣旨叮嘱世人,祖宗家法不可改,因此《皇明祖训》的律令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

朱元璋对子孙的优待可谓是前所未有的。

只要是老朱家的子孙,不管是直系亲属,还是远房亲属,都能够凭借自己的身份分一份俸禄,并能得到几块不错的田地,即便是郡主也能够拿到800石左右的禄米。

不仅是朱家的直系子孙能够凭借血统吃朝廷的俸禄,就连和朱家结为姻亲的王族官员都能够从中分一杯羹。

万历年间,大学士李廷机感叹说,

“(宗禄)滥乎仪宾,数半宗室,则其食禄也亦半之”。

司马光也曾经说过,

“自唐末以来,王公以下不负承袭”。

意思就是说自唐宋之后,宗室的爵位不再实施承袭制度,但是明朝却与唐宋不同,明朝对于皇子的照顾是平等的。

只要是明朝皇子,都享有平等的继承权和分封权,正因如此,才出现了晋藩庆成王有100子嗣,99个都被封为了镇国将军这样的离奇景象。

朱元璋在世之时制定的这一政策无疑给所有朱氏子孙送上了一个铁饭碗,只要是朱家人,即便是他们什么都不干,也能够白吃白拿。

虽然说皇帝想拿钱多照顾一下自家人没有什么错,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考虑过人口增长的问题。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家子孙只有百人左右,可是随着一代一代传下去,宗室中人就不止百余人了。

数万人日复一日的吃空饷会给朝政带来多大的压力,可想而知,真可谓是集天下之力养朱家子孙。

朱家子孙尾大不掉在明朝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但是即便如此,也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有毅力收回朱家人手中的铁饭碗,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朱元璋曾经立下了不可更改的铁律,后世子孙出于对祖先的尊敬,不敢随意调整律法。

二是因为皇亲国戚在朝中威望颇高。

他们的势力盘根错杂,皇帝很难与他们正面抗衡,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时候,曾经做出过削藩之事,结果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直逼南京城,抢夺皇帝之位,成为了天下的新主。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进行改革的时候,曾触碰过皇亲贵胄的蛋糕,也遭到了皇族的共同反抗。

民间税收不足,导致财政亏空

明朝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官营工商业和屯田收入。

税收作为财政的主要来源,关乎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按理来说,官员和富人应当是交税的主力军,可是朱元璋在世之时却定下了士人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的规矩,这也就意味着最有钱的官员和地主是不用多纳税的。

如果官员地主不纳税,那税赋就会落在下层百姓的身上,这就出现了有钱的人不交税,没钱的人多交税的局面。

朝中的官员和地方的乡绅为了少交钱,经常行土地兼并、偷税漏税之事,瞒报田地数量。

以上种种,都造成了民间有地百姓有钱,但国家收不上税的危险局面。

到了明朝中后期,财政危机日益严重,朝廷甚至连官员的奉禄都掏不出来了,无可奈何之下,朝廷采取了加大赋税的政策,巧立名目,从民间收了许多新税。

百姓手中本就无钱,即便是官员逼得再紧,他们也拿不出钱,因此明朝强行加大赋税额度的行为,不仅没有解决财政危机,反而还引起了百姓的高度不满,激起了百姓的反意。

畸形的税收制度解释了明朝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

明朝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国家并不是没有钱,而是大部分钱都落到了官员和皇室的手中,并没有落入百姓乃至国库之内,税收的异化也导致了明朝后期的没落

明朝自建国开始,便一直战争不断,北部地区有频频南下的俺答和瓦剌,南方又有凶神恶煞的窝寇,朝廷每年为了练兵,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

不论是嘉靖还是万历,对此事都尤为重视。

嘉靖年间,东南各省采取提编之法,募兵抗敌,耗费了大量金钱,到了明朝末年,各地反王四起,军政压力进一步加大,加剧了国库的空虚。

除此之外,皇室的开销也不在少数,明朝皇帝大多奢侈。

有喜爱游山玩水、饲养野兽的明武宗,有爱好炼丹的明世宗,还有极好面子的明神宗,每当皇室有大婚、祭祀之事的时候,礼部都要耗费大量金钱做准备,这些都加重了财政压力。

明朝万年,朝廷缓解财政压力的措施

万历年间,张居正实行财政改革,使得明朝的财政危机出现了缓解之势。

张居正是嘉靖年间的官员,他历经嘉靖和隆庆两朝,在万历年间成为了内阁首辅,他联合李太后和司礼监冯保,掌握了国家朝政大权。

他极力推行考成法、一条鞭法和土地清丈,缓解了明朝财政的压力,使得一路走向下坡的明朝财政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并出现了盈余之势。

所谓考乘法指的是官员考核法,考成法明确了官员的职责范围,并加大了考核力度,缓解了明朝官员尸位素餐、冗官冗费的问题,提升了官员的办事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收税难的难题。

其二是土地清丈,土地清账指的是将全国的土地重新丈量一遍,把地方地主所隐藏的土地给找出来,重新收税。

清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平均赋役,使得税收制度更加公平,虽说土地清丈遭到了朝中官员的大力反抗,但是在张居正的坚持下,这一政策还是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其三是一条鞭法。

《明史·食货志·赋役》上具体记载了一条鞭法的内容,

“一条鞭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一条鞭法较好的解决了收税困难的问题,简化了税收流程,有效的避免了官员从中抽成的恶行。

虽然说张居正所推行的这些改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朝中后期的财政困局。

但可惜的是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对他进行了清算,考成法、一条鞭法也因为执行力不足而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效用。

随着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军事压力过大,明朝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明朝的财政危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论是尾大不掉的宗室问题,还是畸形的税收制度问题,都给明王朝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后人唯有客观的正视财政问题,才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到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参考资料:

1.《明史·食货志·赋役》

2.《皇明祖训》

3.《明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财政危机   赋役   大明   明朝   王朝   宗室   朝廷   万历   子孙   官员   皇帝   财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