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王朝哪家“鹰犬”比较强?(上)

作为一个皇帝,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坐稳屁股下的皇位。所以皇帝希望,除了他以外,所有人都安安分分的在“体制下”干活,别闹什么幺蛾子。可是人都是有欲望的,都希望往上爬得更高。

每一个越接近皇帝宝座的人,危险就越大。为了能掐灭任何一个“危险分子”,除了稳定的体制外,还需要能够监察天下的“耳目鹰犬”,共同来清除任何一点的“王朝病毒”。

自从秦始皇帝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大一统王朝以来,要管理如此大疆域的帝国,就更需要加强力度。不过秦朝并没有如小说动漫里的“黑冰台”、“天网”之类的机构。本来秦法就严苛,如果有奸人,有犯法之事,邻里不告发,可是要“连坐”之罪的。秦朝军队有监军和护军,防止军队兵变;有军事情报的主管,有“求盗”一职,用来反间谍。

大一统后,更是派出众多耳目去监视六国旧贵族和大家族,防止他们谋反。这些都在不同机构部门下的一项职责,并未形成具有“机构”性质的专门组织。真正的特务机构的鼻祖,要算是汉朝汉武帝建立的“绣衣使者”。

汉朝——绣衣使者

绣衣使者,由汉武帝设置,属于御史那一挂。因其身穿绣衣(高档货丝绸衣服,御史的衣服),并且手持节杖(代表天子的信物)和虎符(估计能调动50人以下的武装力量),所以又叫"绣衣使者"、"绣衣持斧"等。

说白了,绣衣使者就是代表皇帝巡视督察,重点关照权贵官员,类似于现在督察组+纪委的监察职能;代表皇帝对不法行为进行处理,比如处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比如镇压农民起义等,类似于专案组+特警的职能。

所以集合多种职能于一体的绣衣使者,虽然官位不高,但权力不小,并且神出鬼没的,其影响力之大,“威振州郡”。朝中官员、权贵、地方豪强等对其无不“闻风丧胆”。绣衣使者的代表人物莫过于害死汉武帝太子的江充。

人一旦有了权力,又没有太多的制约和监管,就一定会飘。江充这人有野心,想往上爬,最好就是立下大功。所以他就瞄准那些权贵,皇亲国戚,整起人来就是快狠准,各种颠倒黑白,栽赃陷害,可谓是信手拈来。

他最著名的“战绩”,就是通过“巫蛊之祸”,深深抓住汉武帝的疑心病,栽赃陷害太子,太子为自保被迫起兵,兵败自杀。皇后卫子夫也因此自杀。汉武帝因此大肆滥杀,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数十万人死伤。但是这么“好用的”特务机构可不会因此而取消,继续得到后代皇帝重视,只是职能和称谓有所变化。

三国校事

东汉末年,汉献帝成了吉祥物。尤其是曹老板执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以来,那些还心向汉室的人对于曹老板来说,可是潜在的威胁,更不用说还要和其他诸侯进行争霸呢。所以曹老板为了更好地刺探军情,监视部队以及对朝中大臣的管控,特别设置了校事官。

校事官,别看官阶品级不高,但归曹老板直管,权力很大。校事这个机构“上察宗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适。”(《魏书 程昱传-附传》)。也就是说没有它不能查的。

《太平御览》卷二百四十一引《魏略》云:“始太祖欲广耳目,使卢洪、赵达二人主刺举,洪、达多所陷入,故于时军中为之语曰:“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这说的是,身为校事官的卢洪、赵达在军中的威慑力比曹老板还大。

在曹丕时期,有个叫刘慈的“校事”官为人行事格外凶残。在他就任期间他告发了两万多人,其中被其下狱者更是不计其数。在曹睿(曹操孙子)称帝时期,“宜阳典农刘龟窃于禁内射兔”校事侦知后,曹睿就让人把刘龟扔进了大狱。后到齐王曹芳时,校事更加无法无天,“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

除了曹魏外,东吴也是有样学样。孙权极为认同曹操的“御下之术,自古少有”,也设立校事机构,全称为“中书典校事郎”。孙权的家族不算东吴世家大族,也只是军队出身。而孙家掌控的东吴,则有不少士族大家,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则需要对群臣进行严格的监视。

当时东吴的校事头目,孙权的心腹吕壹“窃弄权柄,擅作威福”,即便是太常、大将军,还是丞相都被弹劾过。即便这么嚣张,东吴群臣只能敢怒不敢言。后来士族逐渐掌握大权,校事制度逐渐被废除。

南朝——典签

“典签”一官,始设于南朝刘宋,主要是中央朝廷派驻到各州刺史及诸王身边,一边辅助长官执政;一边监视各地方长官及地方世族的动向,防止地方做大,危险皇权。本来典签只是个处理文书的小吏,类似政府机关的办公室文员,权力不大。

不过刘宋中期,出任方镇的多为幼小的皇子,根本没有能力处理地方公事,只好由那些心腹寒人(门第低微,但也算是地主阶级出身)照顾年幼的诸王,代替诸王批阅公事。所以在南朝即便典签的官职不高,但是权力却实际增长了。

到了刘宋孝武帝时,江州刺史典签戴法兴被提拔为南台侍御史(相当于中央纪检委中层领导),同兼中书通事舍人(相当于现在中央级别的机要秘书),至此典签开始走向鼎盛。典签最牛逼的时候,按照南齐名将戴僧静的说法:““天生无罪,而一时被囚,取一挺藕,一杯浆,皆咨签帅;签帅不在,则竟日忍渴。诸州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何得不反!”(资治通鉴·齐纪五)。

意思是说,那些在地方上的诸王爷,连喝杯水都要问过典签。典签人不在,那王爷们就只好渴着了。可见典签的权力膨胀到了何种地步。北朝也将南朝的典签拿过去用了。

不过北朝的典签与南朝不一样的是:北朝的典签人选多为熟悉军政的高官将领,处理地方事务更加出色。各州典签签署的政令,有时可能需刺史签署,有时无需此程序,亦可生效。他们出身起点高,与皇帝的依附没南朝典签那么强,如果他们私欲膨胀,那么其与地方主政官员勾搭在一起的可能性不小。比如北齐高官祖珽与典签陆子先合谋贪粮等。

典签是皇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手段之一,但如果这种类似于特务监察的机构权力过于膨胀,将会影响王朝的根基,也容易成为统治者最好的“背锅侠”。

北朝——内外侯官

内外侯官,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设立,主要是用来监察和控制百官。最初这内外侯官设立的初衷,就是北魏的士民经常酒后斗殴,弄人致残,且经常酒后议论朝政。所以北魏朝廷就颁布禁酒令,酿酒的,卖酒的,喝酒的,一旦有人做了这三样,那就是直接死刑。

与此同时,当时官场上官吏是没有工资的,就按官员的品爵高低和功劳大小,来划分战利品。旱涝保收的工资福利待遇就没有的,所以贪污腐败那是相当“盛行”。后来北魏朝廷进行改革,以薪养廉。为了更好地执行禁酒令和打击贪腐,内外侯官应运而生。

侯官,分内外。内侯官,主要针对北魏京师;外侯官,主要负责地方州郡。《魏书·刑罚志》中载有:“文成帝增置内外候官,伺察诸曹外部州镇,至有微服杂乱于府志间,以求百官疵失。”就是你知道有这么个机构,但是却对他们的如何监察,探查官场和民间情报的手段却不清楚,给予官员以威慑。这个机构在被孝文帝裁撤时,已经发展至千余人。隋朝也用内外侯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东吴   鹰犬   绣衣   王朝   北朝   北魏   南朝   汉武帝   中国古代   使者   皇帝   机构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