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地名:集宁区的办事处、老街巷及马莲渠乡的村名来历

集宁的由来:集宁之名,最早始于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以春市场置集宁县。元初于县置集宁路,明洪武中废。清朝末年,形成聚落,有了几户人家,称为“老鸹嘴子”。1905年,修建京绥铁路(即如今的京包铁路),设立平地泉车站。原设计在市区南侧三十里的平地泉,但由于洋教士横加干涉,不得不绕过平地泉,北移至老鸹嘴子。从此,老鸹嘴子称为平地泉车站,原来的平地泉也就改称老平地泉了。约在1920年,丰镇县垦务局移至平地泉车站。1921年,改设平地泉设治局。当时热河省有个平泉县,这两个带有“平泉”字样的地方经常混淆,因此在开办设治局以后,这个地区的名字成了一个难题。就在此时,黄旗海北岸的巴彦塔拉土城子一带,出土了一颗元代铸造的有“集宁”字样的铜印。承办人员认为,“集宁”曾是元代的一个“路”,是元政府的直辖区,既有历史根据,而且又吉祥,就将平地泉设治局改为集宁设治局。1924年2月15日,由北洋军阀大总统批准,集宁设治局为二等县,即集宁县。


桥西街道办事处:机关驻新华街86号,位于集宁市政府西南。1930年,在市中心建有一座南北走向的桥——白洋桥,以该桥为界,将本市划分为桥东和桥西两个区片。1949年后拆除此桥,以铁路线为界,铁路线以西仍称桥西。1955年建立并命名为桥西街道办事处。1960年成立桥西人民公社。1981年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将其划分为两个街道办事处,新华街以北的区片划归桥西街道办事处管辖。面积2.01平方公里。辖北一路、胜利路、马桥街、西大院等九个居民委员会。辖区内有朝阳街、马桥街、胜利路等14条街巷。驻有乌盟木材公司、乌盟气象处、八大仓库、集宁百货批发站、桥西银行办事处、集宁铁路分局电务段等单位。街道企业有纸箱厂、造纸厂、印刷厂、装卸队等。还驻有内蒙古人民银行干部学校、铁二中、市三中、北财政街小学、马桥街小学、铁三小。


新华街街道办事处:机关驻新华街86号,位于市政府西南。1955年归桥西街道办事处。1960年归桥西人民公社。1981年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把新华街以南的区片划归新命名的新华街街道办事处。面积2.1平方公里。辖义和街、二道巷、南一路、铁君山等11个居民委员会。辖区内有新华街、二道巷、建国一路、顺城路等12条街巷。驻有乌盟党校、市第一医院、乌盟精神病院、乌盟电视台、乌盟广播电台等单位。街道企业有建筑队、电石厂、综合服务部、云母绝缘厂等。还驻有乌盟在职教员训练班、市一中、市七中、小学二所、影剧院与灯光球场各一个、卫生院一所。


新华街:街道。位于市政府西南。西起地质队家属院,东至朝阳街。1924年建路,因通向桥东一马路,故得名通顺街。1959年易名新华街。驻有乌盟气象处、乌盟精神病院、铁路职工学校、集宁一中、红旗影剧院、百货二门市部等单位。是本市较繁华的街道之一。


新体路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光明街7号,位于集宁市政府东南。以“白洋桥”(已拆除)为界划为桥东。1955年成立桥东办事处,1960年改为桥东人民公社。1981年将其划分为两个街道办事处,因辖区内有新体路,故命名为新体路街道办事处。面积1.74平方公里。辖六马路、市委大院、盟委大院等 14个居民委员会。辖区内有团结路、乌兰大街、新体路等11条主要街巷。驻有盟、市党政机关等129个单位。有商业、邮电、银行等服务网点15处。街道企业有综合厂、绣花厂、云母厂、废品收购站等。驻有市六中和铁三中,小学二所,影剧院四所,万人体育场一个,灯光场二所,饭店、招待所10处。集宁北站位于办事处辖区北部。


乌兰大街:街道。位于市中心,市政府西侧。北起团结路,南至一马路。1955年建成,当时名为“爱日睦达乐”大街,意为“友好”大街。1971年更名为反修路。1981年易名为乌兰大街。“乌兰”,系蒙古语,意为“红色”。驻有乌盟军分区、外贸处、电业处、市税务局、消防中队、工人文化宫、灯光球场及乌盟群众艺术馆等单位。是市内文化、商业较集中的街道。


桥东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光明街7号,位于集宁市政府东南。1930年,在市中心建有一座南北走向的桥——白洋桥。以该桥为界,划分为桥东和桥西两个区片。1949年后拆除此桥,以铁路为界,铁路线以东仍称桥东。1955年建立桥东街道办事处。1960年成立桥东人民公社。1981年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将其划分为桥东和新体路两个街道办事处。面积1.43平方公里。辖南站、光明街、解放路等15个居民委员会。辖区内有怀远路、解放路、一马路、太平巷等16条街巷。驻有乌盟中级人民法院、乌盟计委、乌盟医院、乌盟物资公司、乌盟商业处、乌盟邮电处、市商业局、市邮电局、集宁南站、乌盟图书馆、市百货大楼、市鞋厂等83个单位,办事处辖区是全市商业、贸易、饮食服务业及群众文化娱乐的中心。街道企业有日用化工厂、皮件加工厂等。还有市四中,小学三所。


一马路:街道。位于市政府南。西起怀远路,东至光明街。因本路系1920年所建的全市第一条马路,故取名为一马路。1956年后易名解放路,1981年将怀远路至光明街一段复名为一马路。驻有黄旗海饭店、商场、市百货大楼、食品门市部、蔬菜门市部等单位。是本市商业集中而且繁华的街道。


九龙街:街道。位于市政府南。西起怀远路,东至东沙河路。从前,本市是一片荒野,1919年京绥铁路修建于此并建立大站。1920年后,各方人士陆续来此开地营宅,设立商号,“故风声所播,有争先恐后之概。”(《集宁县志》)在老虎山脚下,形成短小街道,当时本地称老窝嘴,故得名老窝嘴街。其后随着居民的增多,逐渐形成弯弯曲曲的街道。因此街左依老虎山,右望卧龙山,实有虎踞龙盘之感,故取名九龙街。1971年易名为立新路。1981年复名九龙街。驻有市房产管理所等单位。两侧多为居民住宅。


解放路:街道。位于市政府东南。西起光明街,东至肉厂。1920年建路,取名为一马路。1956年本路延伸至肉厂,以解放桥取名解放路。驻有乌盟医院、水利处、邮电处、民族中学、民族师范学校、教育处、市商业局、肉类联合加工厂、电焊条厂等单位。是工业集中、道路宽阔的街道。


工业区街道办事处:机关驻民建路14号,位于集宁市政府东南。从前这里是一片荒野,1954年以来,随着工业和城市人口的发展,相继在此建起工厂和住宅,成为本市工业区。1960年,将原集宁市北站街道办事处改迁并成立工业区人民公社,1968年易名为工业区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撤销公社建制并划分为两个街道办事处,因办事处辖区为集宁市工业区,故名工业区街道办事处。面积3.75平方公里。辖建设街、虎山路、东恩和、幸福等12个居民委员会,辖区内有恩和路、公园路、建设街等12条主要街巷。驻有集宁拖拉机厂、轴承厂、云母厂、皮件厂、铝品厂等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81个。街道企业有纸盒厂、塑料厂、建筑队等。驻有大、中专学校12所,中学2所,小学6所,乌盟歌舞团、集宁市第二医院、人民公园也在其辖区内。


恩和路:街道。位于市政府南侧并向东延伸,西起乌兰大街,东至工农路。1953年建路并命名为恩和路。“恩和”系蒙古语,意为“和平安康”。1966年易名红卫路。1981年复名恩和路。驻有中共乌兰察布盟委员会、乌盟行政公署、盟政协和集宁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及其所属大部分部、委、处、局。还驻有乌盟图书馆、人民剧场、市邮电局、联营商店、盟宾馆、盟师范学校、乌兰察布日报社及盟中级人民法院、盟检察院、盟公安处、盟司法处等单位。


福利区街道办事处:机关驻民建路14号,位于集宁市政府东南。1954年以来,随着工业和城市人口的发展,相继在此建起工厂和住宅。1960年将原集宁市北站街道办事处改迁并成立工业区公社,1968年易名工业区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由工业区公社划分为两个街道办事处,因办事处辖区是福利区,故命名福利区街道办事处。面积3.17平方公里。辖综合、新福利区、工农路等11个居民委员会。辖区内有工农路、文化路等9条主要街道。驻有内蒙物资仓库、集宁肉类联合加工厂、绒毛厂、电焊条厂、酒厂、亚麻厂、水泥厂等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78个,是集宁市工业集中区。街道企业有汽车配件厂、玻璃仪器厂、综合厂等。驻有中等专业学校一所,市属中学二所,小学二所,电影院一处。


马莲渠乡:政府驻地南河渠(村)在市政府南1.5公里。1949年命名为南河渠行政村,1953年划乡并易名胜利。1956年将集宁县的纳尔森格勒乡和榆树湾乡的李长庆村等17个自然村划归集宁市管辖,与胜利乡合并为两个乡,名东郊和纳尔森格勒。“纳尔森格勒”系蒙古语,意为“有松树的河流”(指霸王河)。1958年又将市郊划分为两个人民公社,名老平地泉和希拉居力格。“希拉居力格”系蒙古语,意为“黄色的草坪”。1962年由老平地泉人民公社分出一个人民公社驻马莲渠村,公社遂以村名马莲渠命名。1967年公社驻地移至南河渠村并易名红卫。1981年复名马莲渠。1984年改为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28个自然村。


南河渠:1902年前后,有几户农民到此开荒种地,因处沙河南部,故名南河渠。系马莲渠乡政府及马莲渠村民委员会驻地。


翟家沟:1902年前后,农民翟佃喜来此开荒种地,因村前有沟,故名翟家沟。系翟家沟村民委员会驻地。


蒙古营子:元代蒙古版图上属游牧之地。清末系察哈尔正红旗五苏木辖区。以后渐渐盖起泥土小房,蒙古族人由游牧转为定居,民国初年形成村落,故附近村民称其为蒙古营子。系霸王河村民委员会驻地。


李长庆:1882年前后,农民李长庆由山西省来此开荒种地,故名。系李长庆村民委员会驻地。


贾家村:1902年前后,有一叫贾三的大财主从兴和县来此雇人种地,故以其姓取村名贾家村。系贾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


武家村:1923年前后,有一叫武世的大财主由银川来此雇人种地,故以其姓取村名武家村。


小贲红:“贲红”系蒙古语,指的是有名望的人死后用石块和土垒起的坟墓。1882年前后,蒙古族牧民放牧来此,见有坟墓;且又为区别同地名,故名小贲红。系小贲红村民委员会驻地。


榆树湾:早年农民张宝弟来此开荒种地,因土丘上有棵榆树,土丘下有一河湾,故取名榆树湾。系榆树湾村民委员会驻地。


三号地:1921年前后,此地归一商人所有。后他把地分为三块排号卖出,因本村一姓李的买下三号地块,故名三号地。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乌兰察布盟分册)》1988年10月。2003年12月,乌兰察布盟撤销,设立乌兰察布市。

资料整理:黄翔,网名“阴山小虫”,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九原博物馆 理事、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集宁   乌兰   蒙古语   乌兰察布   榆树   马莲   人民公社   街巷   驻地   辖区   地名   平地   来历   市政府   办事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