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海船在失事的时候,为什么宁愿等到船沉没,也不能跳海求生?

“别那样,不说再见,坚持下去,你明白吗?”这是经典爱情电影中《泰坦尼克号》里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这部著名的爱情电影想必大家都十分喜爱。这部电影也改编自1911年英国巨型邮轮沉没事件,在此次事件中共有1517名船员及乘客丧生,在悲惨的真实事件身后,我们发现,在这个典型的大型海船失事中,船上的乘客和船员竟宁愿等待巨轮沉没也不选择跳海求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贴合西方神话中受到了海妖的诱惑,迷失心智,放弃求生?

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

1912年4月10日,一艘豪华的巨型油轮现身到了南安普敦的码头,码头上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乘客们满怀欣喜地登上邮轮,送行的家属站在码头探头瞭望,行李搬运工和海关检查人员在人群中交叉穿行。但彼时的人们还未想到,这座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开始的将是它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游行。

仿佛从航行的那一刻起,泰坦尼克号就踏上了它自己的命运。1912年4月14日的夜晚,灾难来临。当时的泰坦尼克号正以22.3节(约4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急速行驶在漆黑无风的海面上,而之所以这么快速不仅是因为泰坦尼克号本身作为船只的性能强大,也是因为在一天之前船长刚刚下令加快速度。在十四号当天,天气很好,没有所谓的狂风巨浪,也没有预报的天气灾难,邮轮上的富人都在歌舞升平中安逸度日,就连三等舱的人也在安逸中沉沉地睡去。

当天晚上,船长史密斯的心情也十分好,这艘豪华的巨轮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设备,无论对于谁来说,驾驶着这么一艘邮轮就如平日里吃饭睡觉那般容易。但不久,史密斯船长就收到了附近多个船只发来的“冰情通报”,那年是暖冬,冰山会比往年漂得更难一点,但为了保险起见,史密斯船长就命令船上的瞭望员进行观察。

“报告船长,前方有两张桌子大小的黑影,以很快的速度变大!”瞭望员的一声警报使得史密斯下意识地以极快的速度敲响警钟,抓起电话向驾驶室成员喊道:“正前方有冰山!”接到命令的驾驶员也在极快地改变航向。但此时一切的挣扎都为时已晚,在瞭望员发现冰山的短短37秒以内,泰坦尼克号就向冰山的侧面狠狠地撞了上去。

在剧烈的撞击下,泰坦尼克号坚硬的船身开始出现裂缝。在当晚的十一点四十分,泰坦尼克号的船头底舱率先出现漏水的现象,在十分钟以后,船首的五间船舱已经被水湮灭。但一切仿佛还在可控范围内,防水闸门一个个关闭,史密斯船长随后命令船只停止,部分工程师开始对船只进行检修。

午夜十二点,距离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川已经过去了二十分钟,此时的船头已经涌进了七千多吨海水,感到回天无力的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痛苦地在船长室下令“船只没救了”,随后组织船员释放救生艇。冬日里的海平面,每一阵海风都刮得人刺痛无比,当船只正式即将沉没的消息传到船上乘客耳中时,船上的人们都陷入了无边的恐惧。当时的救生舱最大程度能够容纳1178人,但船只上共有2224人,巨大的差距使得船舱上的人们都陷入了绝望当中,但即使如此,即使最后船体发生严重倾斜,沉没的那一刻还是有许多人选择呆在船上而不是跳船逃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不跳海求生的真正原因

1.高空跳船不亚于自杀

为什么选择呆在船上而不跳海求生呢?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从巨轮上跳海不亚于选择高空跳楼自杀。要知道,能够称之为“大型邮轮”的船只都有着一定的高度,站在船上与海平面的距离可能就是几层楼房的距离,以泰坦尼克号为例,百年前的这艘大船就已经达到了31.69米高。从这样的高度上往下跳,就如从十层高楼往下跳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些人可能疑问了,跳海和跳楼可不一样,海水那么柔软,怎么可能致人于死地呢?如果是较低高度的话确实会有点区别,但如果是在高一点的位置,跳海就和跳楼无异。首先跳海者要面临的就是水面的张力,如果跳海者落入水中受力面积越大,则承受的伤害也就越多,以不同的姿势落水,受力区域完全不同,我们经常在电视上所看见的跳水运动员很多都是垂直入水的,并且尽管是专业运动员,他们往往也因为跳水的危险性而受到伤害。

首先便是内脏,如果跳水的姿势不正确,肚子腹部先碰到水面就很可能伤害到内脏,造成内脏损坏和出血,并且专业跳水运动员的颈椎损伤率也很高,许多跳水运动员都因为偶然事件造成颈椎损伤退出专业舞台。

2.船体死亡漩涡

如果你从高楼中跳下幸运地活了过来,那么你就需要面临下一个难题——死亡漩涡。什么是死亡漩涡呢?原来,在大型海船沉没时,船体的附近都会形成一个恐怖的低压力的漩涡,受大型海船自身体积质量的影响,附近那些质量较小较轻的物体都会随着水流被卷入漩涡当中,如果不小心被卷入了漩涡,即使是专业的划水运动员也不一定能从中逃生。

3.失温现象

如果你侥幸跳水逃生且避开“死亡漩涡”后,那你就需要面临下一个难题——“失温”。许多海难者在侥幸逃生下来后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普遍意义上的“失温”就是人在特殊环境下失去了自己体内的恒定温度。大家都知道,人类的普遍正常体温都在36到27摄氏度,我们日常生活中即使天气往往和温度不同,但人类也可以通过穿衣服、进空调房等各种方式维持自身温度的稳定。

但如果你掉入海水中后,你就会一直浸泡到海水中。海水的温度要比我们人体的温度低很多,海难的人们对此并没有什么解决的方法,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趴在浮木或者救生圈上等待救援。除此之外,海水的温度受水比热容的影响,昼夜温差很大,急剧的温差也会使得人无法保持正常的体温,最终因失温而丧失生命。

5.脱水风险

除了失温以外,海难受害者还可能面临脱水的风险。要知道,水对于人类来说十分重要,千百年来我们都将水视为“生命之源”。但有些人可能就说:“那落入海中身边都是水,为什么我们又会脱水呢?如果侥幸落入淡海,这话听起来大致没什么毛病,但放眼全球,淡水和淡海又有多少呢?我们普遍认为海水是咸的,里面也一直富含盐分。这也就导致了如果我们贸然摄入海水就会导致我们体内的水分加速流失,更加脱水,海难受灾者就会陷入“越渴越喝,越喝越渴”的死循环中去。

遇到海难的正确做法

不过幸运的是,想必读者都没有经历过海难,面临这种危机的情况,我们大多都生活在陆地,生活在舒适的地区。但出于危机意识,笔者还是想为诸位提供一些较为有用的求生技巧,普及生理物理知识的同时为诸位预防接下来有可能遇见的极端灾害。

当遇到海难的时候,作为普通人,我们第一时间就是要保持冷静,相信船上专业人员的指导,不要因为灾难来临让恐惧吞噬了自身,毫无理智地做一些事情,导致事情恶化,本文提到的跳海求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船只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显著地提高,船只上也都配备了专业的搜救艇和专业的搜救人员。因此面对海难,我们第一时间就要保持镇静,不要盲目求生。

在保持情绪冷静后我们需要进行专业正确地求生。当船上秩序混乱的时候一定要先佩戴好救生服,并且寻找开阔人少的地带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在落水之前检查身上能够发射求救信号的手机等智能设备,为他们做好防水措施。

如果一旦落入水中,我们应当放松身体,尽力将自己的身体浮上水面,避免溺水,同时寻找有浮力的物品,减少自身的体力消耗,在入水后尽量将自己的头部和颈部远离水面,减少身体与海水的接触面积,最大程度上避免失温情况的发生。

除此之外,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跳船,如果遇见了特殊情况一定要穿着鞋子跳下去,

穿着鞋子不仅能保护足部,也们能够缓解如水时候的压力。在跳船的时候一定要观察船下方的水面情况,避开人和其他问题。跳船的动作也很有考究,你需要一只手臂贴向腹部的同时抓住另外一支手臂的手肘。然后用一只手捏住鼻子,向远方跳去。在下落过程中交叉双腿,让脚先如水,减少水面对人体的冲击。

我们在第一时间落水后一定要本能地远离出事的船只,远离“死亡漩涡”的同时避免船只损坏后发生爆炸挤压坍塌等事故的波及。

落水后一定要保持镇静,用最为擅长的姿势游离船只,如果你不太擅长游泳,那就双腿不断地踩水产生浮力身体一点点挪动,远离船只。除此之外,在海面你也一定需要检查自身的身体安全情况,如果发现自己身上有流血的伤口一定要就地采用布料等用品将其包扎起来,留意自己的伤势,流血过多会使得你丧失体力,减少求生的机会。

小结

说到这里,许多人可能会说:“海难这么可怕,不上船不就行了吗?”大家大可不必太过焦虑和担心,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上运输的发达使得海难情况大大减少,海运的安全性甚至高于其他日常我们乘坐的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像泰坦尼克号之类的沉船事件在如今已经鲜少出现,我们还是可以大胆地去乘坐邮轮旅游出行。不过即使如此,这类安全知识我们还是需要了解,以备不时之需,但同时也希望大家都用不上这种知识。在文章的最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谈谈你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史密斯   海船   海难   邮轮   船只   船长   漩涡   船上   跳水   海水   水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