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宦官与皇权之间的关系,谁强谁弱?最重要的手段是什么?

皇权强化的重要手段是法制与官僚社会。北魏皇帝一方面通过推行法制来别尊卑、打击反抗势力,一方面通过构建官僚社会来对抗鲜汉大族之贵族社会诉求。官僚社会是支撑皇权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古时期的官僚贵族化和贵族官僚化,对魏晋时期皇权之强弱影响明显。官僚社会在秦汉时期初步形成,到魏晋时期因世家大族晒起而不断弱化,至东晋皇帝垂拱、口阀当权,皇权操控政权能力大减,隋唐时期,皇权逐步强化,通过多种努力将世家大族重新纳入官僚社会之中,不断推进世家大族、地方豪族的官僚化,使其成为皇权治下官僚体系中的一员。

宦官势力在北魏时期的兴衰起伏,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北魏皇权强化与官僚社会构建的历程。首先,北魏皇帝为对抗鲜汉大族的贵族社会诉求,安排亲信宦官担任内廷、中央、地方重要职务,这一举措对于排抑鲜汉大族作用明显;其次,宦官治民理政多有可称道之处,对维护皇帝权威、推动社会改革、加强地方管理之作用尤为明显;最后,作为北魏官僚一部分的宦官葬归京师,表明依附皇权的官僚群体正在形成。

北魏皇权重用宦官与排斥鲜汉大族

脱胎于部落军事领主权的北魏皇权,虽较东晋式微的皇权强大,但亦需排抑军功肋贵、打压文化贵族才能获得进一步强化。北魏前期军功肋贵柄权干政,皇权有时不得不屈从朝议。太武帝巧跋煮为适应统治需要,已开始起用宦官势力,但主要还是征用汉族士人到中央任职,冀图依凭汉族士人的支撑来伸张皇权,但终以失败收场。

文成帝初年对宗爱及其党羽的惩治并不是对整个阐官阶层的毁灭性打击,而仅仅局限于一定的范围,文成帝时期阐官阶层仍然得到重用,他们在社会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冯太后临朝时期,施行起用宦官、恩俸、外戚等势力来对抗依旧比较强大的鲜卑预贵势力之统治策略,为宗室诸王及狭族士人的登台以及北魏皇权社会的确立排除不少障碍,对于北魏皇权的转化、扩张之作用明显。

打击鲜巧大族与重用宦官势力

对天子而言,最希望出现的是官僚制度。天子统治万民,官僚则仅仅作为其手足运作,不主张自己所属阶级的特权,自然是得屯、应手。其次,对天子周围的北方民族权贵而言,希望实行的是封建制。在创建北魏王朝中,他们付出了最多的牺牲,帮助王室完成霸业。因此,如果天子的地位由子孙代代相传,那么,他们当然也希望成为封建诸侯,让子孙继承其地位。最后,汉人贵族则希望实行贵族制。对他们而言,封建制是已经过去的东西,魏晋来发达的贵族制度才是他们内屯、向往的故乡。社会承认贵族的特执让他们拥有任官和免役权,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北魏初期,皇帝既需要军功贵族之军事才能四方征伐,又需要世家大族之社会才能建章立制,因此"拓跋君主在建立国家后,不得不让代人集团的贵族分享社会、军事的权力",对北方世家大族人物也多有化待之举。随着皇权扩张、强化,无论军功贵族还是文化贵族,都会被纳入官僚化的历程。

道武帝拓跋珪便开始营构官僚社会,皇权社会的载体是官僚政体,拓跋珪当然有必要建立一套以皇权为中也的官僚机构,而官僚机构的建立必先排除或削弱部落大人制度的束缚。康乐认为:"拓跋珪(道武帝)建立帝国后,虽然仿照汉式王朝的前例,输入了整套的官僚制度。然而拓跋帝国前期的社会形态,究其实,仍未十分脱离游牧社会的习俗,政权与军权基本上仍然是控制在宗室诸王及贵族的手中;换言之,它的社会军事结构可说是封建或半封建式的。治理这样的一个国家,统治者的能力是极具关键性的,因为他没有一套严密的、分层负责的官僚组织为工具"。

北魏官僚社会的构建并非易事,一方面要抑制军功贵族的为量,一方面又需将没族离口大姓纳入官僚组织之内。北魏君主为提升个人权威、抑制贵族社会诉求、推进官僚社会,往往采取社会性手段,对鲜卑大族予以惩戒、打压,"早期,被杀者多系鲜卑人内部谋反的官员;太武时期,汉人士族仕魏者受到重惩"。

打击励贵、元从力量始于道武帝拓跋珪,由于"北魏初年复杂的政局使道武帝的人格发生了扭曲。一方面,面对强大的鲜卑贵族势力,他不得不对之拉扰利用;另一方面,为了北魏皇权的壮大,他又要严格限制其权力的膨胀。如果有可能,他便要采取措施对鲜卑贵族进行打击,从削弱其对皇权的压力",诸多在北魏政权建立过程中居功至伟的拓跋宗室、军功贵族受到严厉打压。

太武帝神薦四年大批征召汉族士人入京,士人对政局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冀图通过影响君主来实现儒家贵族社会之理想,这一社会理想却与北魏皇权推进官僚社会的理想大相径庭,两者之间所爆发之最激烈冲突为崔浩国史之狱。虽然崔浩被杀原因颇为复杂,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崔浩意欲假北魏君主之手实现其贵族社会之理想,此点为太武帝拓跋煮所不能容忍,造成以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为代表的北方世家大族受到沉重甚至是毁灭性打击。

贵族社会与宦官力量强弱之关系似为此消彼长,在冯太后、献文帝统治时期,即实施起用外戚、宦官、恩伟替代鲜卑励贵的策略,任用宦官对于排抑鲜卑贵族起到一定作用,为北魏皇权社会的确立扫清一些障碍,有利于北魏皇权进一步扩张,"宦官势力的膨胀"成为"北魏社会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

北魏统治者起用乃至重用宦官,并能够依凭宦官势力来扩张皇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统治者方面来看,首先,在君主"也里也应清楚,历史上阐割过的宦官确实再不安分也没有篡夺自立的先例,而其他有权势者就不敢保险";其次,对宦官来说,君主是一种"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的主宰力量,是掌握其命运前途的重要人物。

从宦官方面来说,一是与军功贵族与汉族士人相比,宦官既无军功之类的社会资本,也无家世可以依仗,他们既不会矜功自傲,亦没有士人贵族社会之诉求,因此宦官利益与君主紧密相连,其社会诉求多与皇权相近。

二是"与其他各类出身的官僚相比,宦官出人头地的途径几乎只有一条;做皇帝的幸臣。从社会最低层走上最高层,宦官惟一的依恃是取得皇帝的宠信,因此宦官侍奉君主多小也谨慎、恭敏、谨厚,惟君命是从,且对皇权的忠诚度也较高。如后燕赵思不降慕容德,北齐宦官田敬宣之护主,田敬宣忠君的性格特征为君主推进官僚社会建构、实现君主集权所需要。

三是这一时期宦官多有不错作为,他们"或纳勤屯、忠有所禅益,或清俭退守无所引荐,或清忠奉公直言切谏,或排去奸邪委政庙堂,或以—身择人主之难",因此才为皇权所重用。

北魏皇帝以宦官势力来对抗贵族社会还表现在职官方面。孝文帝太和改制封后,北魏政权的贵族社会特征愈发明显,但最终政权并未完全贵族化,作为北魏统治阶级一部分的宦官亦应起到一定作用。

由北魏宦官所任官的官品、宦官任清官以及清官于官阶体系中弱化的情况,可看出宦官势力的存在,对于避免北魏社会形态变成贵族社会及推动官僚社会逐步发展之作用不可忽视。这也表明太和改制后的北魏社会形态"不是什么真正的'贵族社会',而只不过是君主政体下变相的'官僚社会’",因为"人为的口阀系列和重新恢复的九品中正制,一开始就表现出皇权至高无上、皇族以外的任何胡汉大族,都无法充当与皇权'分庭抗礼’的角色,他们只不过是皇帝钦定的戴着'贵族'头衔的官僚"。

宦官任职内外及其对鲜巧大族的抑制

北魏宦官既出任宫廷内侍官,也担任中央、地方要职。北魏前期,此三类职官多由鲜卑肋贵及其子弟担任,后因统治需要,也吸纳狭族士人充任。北魏中期之后,太武、文成诸帝及冯、灵二太后等最高统治者采取重用宦官之策略,使得宦官势力渗入内侍、司法、人事、礼仪、地方行政与军事管理等领域。这反映在北魏官员任职比例之上,便是宦官任职比重似有加大庭势。君主安排亲信宦官任职宫廷内外重要职务,似可表明其排抑鲜卑肋贵、压制地方大族的社会意图。

内侍官

北魏宦官担任内侍诸职在其任职经历中占有较大比重。宦官"进入到内侍的行列""以提高自己的身价",宦官担任起原来亲贵子弟才担任的内小、中散诸职。宦官封磨奴曾为内行内小,王质曾为秘书中散,孙小曾任西台中散,王遇曾任中散,甚至还做到了内行长。

宦官势力渗入北魏內行系统,使得"内侍诸官、诸职不再是贵戚高口的禁巧"。皇帝起用宦官担任内侍诸职造成"原有内侍官地位的降低与职能的萎缩",使得励贵子弟逐渐退出内侍诸职,客观上也起到排抑鲜卑励贵的作用。

中央官

宦官亦多任中央官,其势为深入到北魏中央决策、礼仪祭祀、司法刑狱、人事管理等重要领域。

在社会社会地位上,包括内都大官在内的都大官'是北魏历史上较有影响的重要职官之一,在朝廷司法组织中曾长期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极重要的作用。"王都大官的存在时间,起自道武帝登国、皇始年间,大概到孝文帝改制后便不再设置,仇洛齐出任内都大官当在太武帝时期,张宗之应在孝文帝太和改制之前出任内都大官。

这一职位多为宗室、肋贵担任,皇帝任命宦官等亲信势力出任这一官职,无疑是欲加强对这一职位的控制与监视,而宦官能够担任内都大官,也说明宦官作为制衡鲜卑频贵的力量开始渗入北魏司法系统。

地方官

北魏宦官任职州刺史的情况在康乐《巧跋魏的国家基础》所附地方长官表、汪波《魏晋并州地区研究》中之北魏并州刺史表、孙权《北魏河北地区研究》所附定冀相幽四州刺史表中有所妒列。宦官出刺地域包括并州、定州、冀州、幽州、济州、径州、华州、藏州、怀州等,较为集中地域为冀州、并州、定州等地,这些地区多为关系北魏政局稳定的要地。

如"并州地区与北魏的关系如同荆扬地区与东晋南朝之关系","关系着北魏的社会命脉",因此需要"掌握并州社会者就必须既有能力实行强权社会,又忠诚于皇室"。这些地域又比较富庶,如冀州、定州"自汉以来即为经济较发达之地区",关系着北魏的经济命脉。宦官作为皇权代表出任这些地域的地方长官,既表明皇权对这些地域的重视,也反映皇权对身边宦官势力的信任与优待,如"定州治于后燕旧都中山郡治所卢奴县,在平城时代是十分繁华的都市。因此定州刺史被官员们眼热地视为肥缺"。

宦官出任内侍官、中央官、地方官,对于打破北魏前期宗室風贵长期把持中央地方重要官职、北魏后期世家大族把持地方选举起到一定作用。作为皇权代表的宦官势力渗入到中央决策、礼仪司法、人事选举、地方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表明北魏皇权控制政权能力的加强,是皇权构建官僚政治的重要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皇权   宦官   北魏   内侍   大族   鲜卑   官僚   势力   贵族   手段   关系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