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做了两次皇帝的明英宗,临终前为什么突然废除宫妃陪葬制度?

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宠信太监王振,御驾亲征瓦剌,导致“土木堡之变”,自己也被俘,后来在“夺门之变”中复辟为帝,旋即杀害民族英雄于谦。他一辈子干了无数的糊涂事、荒唐事,却在临终前做了一件值得称道的事,那就是——废除“人殉”。

明英宗画像

秦始皇殉葬者“不下数万人”

“人殉”,顾名思义,就是用活人殉葬。达官贵人、统治者渴望自己死后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着有人伺候和奉养的好日子,于是便把生前供他们役使的奴仆、嫔妃、婢女甚至将领杀掉,陪自己一同埋进地下。这无疑是一种残忍的做法。虽然考古研究证明,早在母系氏族社会就出现了这一现象,但第一个因此臭名昭著的是秦武公。

清末刘声木所撰笔记《苌楚斋随笔》里提到:“以人殉葬,始于秦武公,当时死者六十六人,至秦穆公,遂用至一百七十七人,而子车氏三人在焉。”《左传》详细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奄息、仲行、针虎都是秦国有名的贤良,杀此三人殉葬,等于自毁长城,秦国人作《黄鸟》一诗表达对人殉制度的愤怒。

人殉制度

《苌楚斋随笔》继续说道:“至秦始皇,则凡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负责建造坟墓的工匠,尤其那些制造防止盗墓机关的工匠们,在秦始皇陵落成的那一天也被悉数赶进坟墓内活埋,“当时死者,当不下数万人,暴秦之虐,不特始作俑者,皆为苛政,且愈用愈多,杀人如蝼蚁,可谓酷也!历代人君相沿,用之千余年”。

秦汉后陶殉取代人殉

在千余年的时间里,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的人被当作陪葬品,跟那些帝王将相一起被埋进了地下。不过总体看来,随着历史的进步,人殉一点点被“简化”。尤其宋代,随着儒学的兴盛,哪个皇帝也不愿意摊上千古骂名,人殉这么不“仁义”的事儿极其罕见,即使有,陪葬者的数量也大幅减少。

秦公一号大墓中的殉葬者棺椁

但到明太祖朱元璋,这一恶行又死灰复燃,“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明代学者王世贞在笔记《弇山堂别集》中记录,由于死者太多,且其后又发生“靖难之役”,国家陷入一团混乱。以致朱棣打下南京夺取政权后,有人提出加封这些宫人的亲属,都很难一一核对名单:“独有所谓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者,初以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户百户。”

宫妃殉葬

永乐初年,朝廷商议对建文帝朱允炆时期升授的官员该如何处置时,提到这几个千户百户,朱棣“开恩”说:“这几家都是好职事,不动。通调孝陵卫带俸世袭。”后来人们一直管这几户人家叫“天女户”。

朱棣在人殉这件事情上继承了其父朱元璋。据李氏朝鲜的《李朝实录》所记:“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这三十多人中有两个是李氏朝鲜的女子,其中一人向她的乳母道别喊道:“娘,吾去!娘,吾去!”惨绝人寰的哭声催人泪下。

特洛伊战争,胜利的希腊人也用人来献祭(公元前570~550年)

其后的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死后也都采用了人殉,虽然陪葬的人数大为减少,但残暴程度却一般无二。朱瞻基死后,被逼殉葬的妃嫔和宫女们的哭声,深深震撼了时年只有七岁的少年朱祁镇的心,这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他就是随即继位的明英宗。

明英宗为护皇后废“人殉”

说起明英宗废除“人殉”的动机,一个很少被正史提及的观点是:他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钱皇后。

明英宗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皇帝之一。

明英宗被俘(影视剧资料)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满朝文武大致可以分成3种,一种是惊慌失措,一种是想着在拥立朱祁钰的过程中官升3级,还有一种是想着保卫国家。几乎没有人想到被俘的朱祁镇,除了他的结发妻子钱皇后。这个十六岁就嫁给朱祁镇的女人,为了营救丈夫,把自己所有的财产拿了出来,由于没日没夜地哭泣和跪地祈祷丈夫平安,她一只眼睛瞎了,一条腿也残疾了。等到丈夫被赎回后,又跟他一起被关进了冰冷的南宫,过着一种实质上是囚禁的日子。

明孝庄睿皇后钱氏

明代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记载:“闻英宗为太上时,钱后至手作女红,卖以供玉食。”也就是说,钱皇后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为了换一点吃的,必须拖着病体做一些手工活儿、丝织绣品拿出去卖钱。

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下,英宗和钱皇后这一对患难夫妻,是怎样的相濡以沫、生死与共。

“夺门之变”后,英宗夺回皇位,对钱皇后更加情深,“盖圣德仁厚,加以中宫钱后同忧患者积年,伉俪情更加笃挚”。

明英宗与钱皇后(影视剧资料)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在还没有大婚时,年少的英宗就重视人伦。有个名叫周璟的,任云南左布政,妻子刚死就续弦,被革职。后来他向英宗上诉说:“法律有父母或丈夫死了,私自嫁娶者杖一百,哪里有妻子死了不让续弦的?请皇上召集大臣,对我的革职秉公裁决。”英宗大怒,没搭理他。

第二年,另有一官员因为妻子死了,偷偷溜回家奔丧。有都御史弹劾他,英宗却说:“此亦至情可矜,姑贳其罪。”等到夺回皇位后,英宗更将是否忠于夫妻感情作为衡量官员合格与否的标准。

一个名叫马良的官员,跟英宗不仅是君臣,更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有一阵子马良请假回家,给死去的妻子办丧事,没多久,英宗“至内苑,忽闻鼓乐之声”,一打听是马良续弦,英宗大怒说:“此人简直天良丧尽!”从此再也不见他了。

朱祁镇与朱祁珏(影视剧资料)

虽然这些做法听起来有些偏执,但是也反映出英宗对于家庭的态度。古代中国认为“家国一体”,一个不忠于家庭的人,一定很难忠于国家;一个不忠于国家的人,当然不适合担任任何公职。从这一点上来看,英宗的行为可以理解。

天顺八年(1464)正月,英宗一病不起,知道自己很快将要死去,他唯一牵挂的就是钱皇后。由于钱皇后一直没有生育,太子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为了执掌后宫大权,很可能会要求钱皇后殉葬,而那时病残的钱皇后毫无奥援,只能一死。英宗想起了父亲宣宗死后,回响在内宫里即将殉葬的女子的哭声,于是将儿子朱见深叫来,郑重下旨道:“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代陆容《菽园杂记》中记:“故宪宗皇帝(朱见深)宾天,亦有命不用,遵先训也,英宗一言,前足以杜历代之踵袭,后足以立万世之法程!”从此有明一代,再无强迫宫人殉葬的恶行。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影视剧资料)

清代一开始存在着人殉,晚明王世贞《池北偶谈》记载:“八旗习俗,多以仆妾殉葬。”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皇帝去世后,都有人殉——多尔衮的母亲就是在努尔哈赤死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被逼殉葬。而康熙皇帝玄烨对儒家文化有着深刻的学习和领悟,所以极其厌恶人殉,康熙十二年(1673),有位名叫朱裴的御史建议禁止人殉这一行径,康熙立刻表示同意,并以严厉的口吻下旨,禁止随主殉葬的恶行,延续千年的“人殉”终于画上了句号。

《现代阅读》杂志推荐

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异闻录》

文/呼延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努尔哈赤   秦国   皇帝   恶行   临终   明代   死者   哭声   皇后   影视剧   妻子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