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四门同步学第十七课

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与西罗马帝国

公元3世纪,西晋和西罗马两大帝国同时爆发了频繁的内战,西晋是八王之乱,罗马则是3世纪危机,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就是皇权旁落,皇帝丧失权力,各路军阀为了争夺皇位而大打出手。无论是西晋还是罗马,大乱的序幕都是内战,两个帝国如此庞大,以至于如果不自相损耗,弱小的蛮族根本无隙可乘。

当内战激烈到一定程度,寻求另一方力量以让天平倾斜就成了政客的当务之急。无论是西晋的八王还是罗马的军阀,都开始任用蛮族来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虽然蛮族帮助他们赢得了权势,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蛮族接近了权力的中央,绝非好事,而长远来看,这些拥有了实力,接受了文明帝国军事装备的蛮族最终亲手埋葬了曾经让他们臣服的帝国。

小冰河期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小冰河期”顾名思义指的是相对而言较冷的时期,但是比主要的毁灭大量动植物生命的冰期还是要暖和。历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导致了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都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入侵矛盾,主要是来自北方大漠。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东、南两面有海洋,基本上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阻碍。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外族受地形和气候不可能对东部的汉族政权造成千里突袭。所以汉族政权在古代一直蒙受着来自北方的压力,例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完全靠草原来养活自己,当气候变冷时,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在这时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所以北方外族入侵频繁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一个气候变冷的大背景下,迫于生存压力造成的。所以,在气候寒冷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向南方迁徙的时期,也使中原王朝将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五胡十六国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光武帝刘秀打破西汉边民严禁内迁的铁律后,边民逐渐内迁,而大量游牧民族因此以各种方式被迁入充实边郡。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

各少数族人民内迁后,在汉族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地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当时,在内地不少地方,少数民族人数相当多,如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少数民族占了一半左右。到了西晋末年的少数民族势力可以分为三股:

匈奴是灭亡西晋的策动者,有统治中原的野心。羌、羯、氐属于第二股。羯族原是匈奴控制的西域民族,随匈奴人来到中原后由于生活贫困,很多羯人沦为汉族地主的隶农。羌人三度叛乱,叛乱后的羌人又屠杀汉人,接着是官军的大肆镇压。而氐人多是“八王之乱”中与汉人一起逃亡的流民。第三股是鲜卑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多在西晋末年对战争持观望态度。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后来称雄北方的慕容氏、拓跋氏都是支持西晋政府的,其首领相继被封为大都督和代公,是西晋的盟友。

这些势力和民族分别建立了: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前凉、夏、北燕、北凉。合称为“十六国”。

设想一下,没有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会是什么结果?

汉民族会不是现有的样子?

中国北方的文化和习俗会和现在大不一样?

民族融合造就了现在的汉民族?

课后思考:气候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还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汉族   冰河期   罗马   西晋   游牧民族   帝国   匈奴   少数民族   气候   时期   初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