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历史800年,曼谷作为首都仅240年,之前的泰国首都是哪里?


泰国从第一个封建王国(1238年)建立伊始,直到今天拥有近800年的历史。在这近八百年里,泰国曾有过五个首都。


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大城作为泰都,从1350年起持续了共416年,占据了超过一半的泰国历史。


▲大城是担任泰国首都时间最长的城市


而大城之后则是另一个极端,最短暂的吞武里(1770年-1782年)仅持续了13年的首都地位。


如今的曼谷则在1782年才被确立为首都,担任首都的历史才240多年,不到泰国历史的三分之一。而泰国历史上的都城共有五个,这不均匀的五都过往,辉映着泰国怎样的历史?


▲曼谷




一、泰族初兴,湄南河域三国起


如今泰国有着约七千万的人口,而其主体民族是泰族,占总人口数的75%。


今天泰国境内的泰族属于泰老民族的一支,泰老民族起源于中南半岛北部和云南南部的峡谷平原地带,那里是一处亚热带的河谷平坝地区,气候炎热,雨量充沛,自古以来泰族先民就在那里繁衍和生息。


▲广义的泰语系


9世纪初,大量的泰族先民由于生存空间被挤占,开始逐渐向南迁徙到湄南河流域。


湄南河流域


而此时湄南河流域的控制者是高棉人建立的吴哥王国,作为柬埔寨的前身,吴哥王国盛极一时,在巅峰时曾占领过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其疆域从印度支那半岛向北延伸到今日中国的云南省,从越南向西延伸到缅甸。


9世纪时的吴哥王国疆域


作为外来者,泰族人在迁入后倍受高棉人的蔑视,最初,泰族先民们只得生活在高棉边缘地带的几座城邦,以部族群聚的方式适应着新生活。


泰国境内的高棉式古庙


但很快,西边缅甸的缅族先民兴起,于849年建立了蒲甘王国,并发起了东征,打到了吴哥王国边缘泰族人群聚的城邦。


面对西边的异族入侵,泰族人奋起抵抗,最终击退了缅族人,经历过战争后,泰族对边境城邦的掌控逐步加深,慢慢展现出脱离吴哥王国控制的势头。


正所谓过江遇渡船——天从人愿,13世纪吴哥王国逐渐衰落,对边境的控制也每况愈下,正是在这一时期,湄南河流域接踵出现了多个泰族建立的封建王国。


首当其冲,1238年,素可泰的两名泰人将领坤邦克览滔及坤波孟发动起义,宣布独立,于湄南河中上游的素可泰城建立政权,这也是泰国历史上认可度最高的封建史开端。


如今素可泰府的位置


素可泰城位于湄南河的一条支流的边缘,坐落于湄南河分水岭的永河盆地,永河盆地的排水面积非常广阔,大部分地区都拥有适宜种植水稻的肥沃土壤,是当时泰族先民的密集聚居地之一,人口较为密集。


素可泰王国


作为泰国古代史的开端,在当时泰族先民零零散散分布在湄南河流域,各个城邦割据的状况下,素可泰王国见证了泰族人在湄南河流域最初的门户自立。


直到今天,不少泰国绘画、雕刻、建筑仍存有昔日素可泰王国的影子。而泰文也正是在素可泰时期被创立使用的,第三任素可泰国王兰坎亨以吴哥文字为底,融合了孟族文化,并积极推广使用泰文。


素可泰古城遗址里至今还留存着一座石碑,上面记载王国人口曾高达三十万,并记录着对城墙与湖泊的命名,以及对土地的分配,印证着素可泰王国曾经的鼎盛。


而在13世纪,素可泰王国的势力范围只及于湄南河中上游的部分区域,而正如之前所说,这一时期泰人建立的国家并不止素可泰王国。


素可泰遗址


1292年,在素可泰王国北部两百公里的湄南河的上游地区,由于受到北方元朝蒙古军队的入侵,泰人庸那伽带领泰族人奋起反抗,并在素可泰国王的帮助下,建造了清迈城,并就地建立了第二个泰人国家——兰纳王国,清迈在泰语中的意思也正是“新城”。


▲兰纳王国的位置


清迈城地处素贴山区,平均海拔300米,四面环山,气候宜人,湄平河穿城而过,山谷宽阔,土地肥沃,粮产丰富,还地处多族势力交汇之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清迈的位置


13世纪末14世纪初,在素可泰王国往南的区域,出身华富里城的泰人乌通与素攀武里城联姻,脱离了吴哥的控制,在湄南河中下游建造了新城邦大城,并于1351年宣布建立阿瑜陀耶王国。


素攀武里府的乌通雕像


大城位于巴塞河、湄南河和夜功河的汇合点,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位置地处内地通往海上的战略位置,区位条件极其优越。


大城的位置


而阿瑜陀耶王国也是结合了泰族的军力,高棉族的行政,以及华人的商业,集百家之长,充分利用沿海且靠近马六甲海峡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贸易通商。


军事发展也极为迅速,扩张意图明显,葡萄牙人曾对这时阿瑜陀耶王国的军事有过“战象万头”的描述记载。


言而总之,在约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这一百余年里,泰族人在湄南河流域陆续建立起了三个泰族人国家:素可泰,兰纳,阿瑜陀耶。


▲东南亚局势




二、大城崛起,阿瑜陀耶现曙光


素可泰王国在鼎盛时,扩张并控制了当今泰国的大部分地区,但好景不长,在昙摩罗阇二世继位之后,他痴迷宗教,不问政事,大肆修建佛教设施,国力衰退。


而阿瑜陀耶国力发展迅速,扩张意图呼之欲出,趁素可泰对国力衰弱,阿瑜陀耶迅速兼并了大量素可泰王国的南部领土,并在1378年通过战争迫使素可泰成为阿瑜陀耶的藩属国。


然后在1438年素可泰王国最后一任国王去世后,阿瑜陀耶吞并了素可泰王国,向北与兰纳王国直接接壤。


15世纪初的东南亚,蓝紫色为阿瑜陀耶,橘色为素可泰,紫色为兰纳


而阿瑜陀耶对于兰纳王国自然也是虎视眈眈,1441年,阿瑜陀耶向兰纳进军,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的间歇交战之后,双方虽然并未在领土上获得太多实际战果,但战争最后还是以阿瑜陀耶的微弱优势与兰纳的疲弊求和告终。


而对外,阿瑜陀耶王国也敢于重拳出击,15世纪时阿瑜陀耶向东攻陷了老东家吴哥王国的首都,覆灭了吴哥王国,使柬埔寨进入了黑暗时代。


对南部的马六甲苏丹国,阿瑜陀耶也发起过多次战争,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但由于马六甲苏丹国与明朝建立了密切的藩属关系,郑和七下西洋有五次都以马六甲为驻扎地,忌惮于当时明朝国力之鼎盛,15世纪阿瑜陀耶并没有占到马六甲的太多好处。


郑和下西洋纪念碑


而对于西边的德林达依海岸,阿瑜陀耶也一直虎视眈眈,此时占领着德林达依地区的缅甸蒲甘王国因为元朝的扩张,而被元军打得分崩离析,15世纪后期,阿瑜陀耶趁机出兵控制了德林达依的大部分地区,疆土与国力都达到了极盛时期,大城也成为当时整个东南亚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如今的德林达依地区


好景不长,1531年继蒲甘王国之后,缅甸的东吁王国另立门户,扫清了国内的独立势力,再次统一了缅甸,并积极向外扩张,而泰缅双方的争斗也逐渐拉开序幕。


1547年东吁向阿瑜陀耶进军,最终因大城森严的城防而撤退,但不久东吁就卷土重来,1556年东吁攻占了清迈,占领了兰纳王国。


1563年东吁向阿瑜陀耶索要朝贡被拒后,再次向阿瑜陀耶发动入侵,一年间东吁连破彭世洛、披集等数城,次年再次兵临大城之下,经历了数月的围城战后,阿瑜陀耶国王投降,成为东吁的藩属国。


16世纪中叶的东南亚


直到1584年,阿瑜陀耶抵御住了十年间东吁的五次入侵,宣布恢复独立,并在之后的七年里反攻东吁,使兰纳成为阿瑜陀耶的藩属国。


▲1568年缅甸东吁王朝疆域(深绿)


在17世纪的百年间,阿瑜陀耶和东吁围绕德林达依海岸和兰纳王国进行了四次战争,双方各有胜负,但都未取得较大战果,兰纳也一直在双方之间反复易主,并伴随着间断性的独立。


在此之外阿瑜陀耶还曾与东边越南的广南国争夺过柬埔寨地区的控制权。


而在17到18世纪间,阿瑜陀耶与清朝以及欧洲的贸易交流使得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持续繁荣,粮食充足到国王考虑过对外出口大米,大城的人口甚至曾达到近百万,城内庙宇林立,港口商船接踵比邻,对外交流频繁。


城内贸易商品从中国的丝绸到葡萄牙的香料,应有尽有,还有着欧洲的传教士与清朝的华商共同出现在大城的场面,曾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法国大使向阿瑜陀耶国王传达路易十四的致信


但在经济的兴兴向荣之下隐藏的是腐败猖獗,以及王室内部剧烈的继位斗争,也正是由于激烈的王位斗争,阿瑜陀耶一直未建立起完善的徭役制度。


尤其是兵役方面,很长一段时间阿瑜陀耶的大部分军事力量都是靠临时征役,这为之后它的覆灭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三、前朝陷落,吞武里南迁中兴


1752年,缅甸的贡榜王国建立,作为东吁的继承者,贡榜继承了与阿瑜陀耶的仇怨,1759年,贡榜向阿瑜陀耶进军,1765年贡榜再次发动入侵,派出了约4万人的军队向阿瑜陀耶兵分三路,从兰纳王国以及德林达依海岸方向直逼大城。


缅甸将领


而阿瑜陀耶也进行了自认为充分的准备,召集了约6万的军队进行防守战,但由于极其不完善的徭役制度,但阿瑜陀耶接连失利,仅仅4个月,贡榜军队就再次兵临大城城下。


在顽强抵抗了数月后,1767年4月,城防被攻破,大城陷落。


贡榜军队在大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洗劫屠杀,最终将大城的一切付之一炬,阿瑜陀耶王国随着大城的火光冲天不复存在。这场暴行作为国仇家恨,直至今日都还在影响着泰缅之间的关系。


大城陷落


而在战争结束后,由于清朝与贡榜的边境冲突升级,贡榜不得不将大部分军队回撤参战,留不下足够的驻军,自然无法巩固战果。


在这时原阿瑜陀耶一名祖籍潮汕的华人将领郑信抓住了机会,他在贡榜包围大城时率兵成功突围,并在沿海建立根据地反抗贡榜入侵者。


很快郑信便站住了脚跟,逐步驱逐歼灭了贡榜驻军以及其他割据军阀,1767年11月,郑信收复大城,随后宣布建立新王国,还在1774年帮助兰纳王国摆脱了缅甸控制。


而在都城选址上,大城的受破坏程度过高,城中所有王宫、佛寺、城门、民宅全部被缅甸人焚毁,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废墟。


修复会消耗大量国力,并不划算,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上缅甸人曾多次兵临大城,对这座城市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战争中会陷于不利的境地,还都大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大城府守卫战防御工事遗迹


最终郑信决定定都在大城的南方——吞武里,吞武里相比大城更靠海,对于当时内忧外患并起的新政权来说,位于湄南河河口的位置。


不仅意味着位置适中便于统治,还意味着陆路难攻,水运便捷,而由于位于湄南河冲积三角洲,有着丰富的降雨与肥沃的土壤,适宜大量人口居住。


吞武里位置


然而,虽然吞武里的区位条件极其优越,但终郑信余生,都在镇压内乱与抵御外敌,吞武里并未得到很好的建设。


而这一错过,便是永远。


吞武里的郑信雕像




四、尘埃落定,曼谷延续至今


晚年的郑信对于治国逐渐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逐渐沉迷于佛教,在吞武里修建了大量佛寺,劳财伤民。于是,作为刚刚重新统一不久的新朝统治者,吞武里不幸地和隋朝撞了命。


1782年,一名贵族在大城附近起兵发动起义,并很快控制了吞武里,郑信为被迫逊位,并被送入寺庙出家为僧。


郑王庙,又称黎明寺,郑信出家的寺庙


而此时,吞武里的开国元帅之一通銮正在东边与越南在柬埔寨交战,听闻吞武里发生了政变,迅速与越南进行议和,休战回撤,回到吞武里后,通銮率兵平定了叛乱,但野心勃勃的他指责郑信治国不力,应当对此负责,于是他处决了郑信,自立为王。


吞武里王国也就此告终,仅存在了15年。


拉玛一世画像


处决了郑信之后,通銮于1782年加冕,自称拉玛一世,他将都城迁到了吞武里对岸,湄南河的东岸——如今的曼谷。


曼谷的意思在泰语里是“河滨之岛”的意思,早在阿瑜陀耶时期,曼谷就用来被称呼湄南河附近的城市,而在新城建立之后,拉玛一世将其命名为拉达那哥欣,但民众及外国人仍习惯称之为曼谷。而这个王国就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曼谷王朝。


剩下的百余年里,曼谷王朝在19世纪末将兰纳王国并入了版图,结束了兰纳王国的长达600年的历史,作为和主体政权一直同时存在的兰纳的首都,清迈也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作为泰国北部最大的历史文化城市一直延续到现在。


曼谷王朝自建立之后再也没有被成功入侵过,近代也因为处于英法势力交界之地,虽然主权受到了部分侵害,但最终通过周旋巧思,以割地为代价避免了列强殖民,成为东南亚唯一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英法在中南半岛的殖民过程,其中只有泰国(黄色)保持了独立


曼谷在迁都之前是个规模很小的渔村,迁都兴建时城墙内面积仅仅约3平方公里,但经过八十余年的发展,1865年时曼谷就已经是集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国家中心了。


而进入现代之后,曼谷充分发挥湄南河的贸易优势,发展工商业。如今曼谷拥有1600万人口,世界最著名的米市,世界顶流的旅游业,历史文化景点丰富,有着四百多座佛教寺庙以及数家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拉玛十世的登基仪式


如今的曼谷官方名恭贴玛哈纳空,拥有着最长地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称长达167个拉丁字母,中文意译为“帝释天旨述、工巧天神筑,天子御驻,极宫浮出,九玉乐都,宏伟盛处,金汤天固,玉佛永属之天神京都”。


泰国目前共有77个一级行政区,曼谷除外的76个行政区都称为“府”,这其中就包括素可泰府、清迈府、大城府,而1971年泰国政府将原本的吞武里府撤销,并入曼谷,成为曼谷的五十个县区之一,一同构成了当今的现代曼谷,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人。


▲如今的曼谷被湄南河一分为二


有趣的是,由于吞武里开发度不及对岸,保存着许多郑信时代的庙宇及城中水道,加上许多做工精细的建筑和传统历史地标,郑王庙就是其中之一。


郑王庙主塔高达82米,据说当年郑信驱逐缅军后,顺湄南河而下,经过此寺前正好是黎明时刻,遂下令上岸到寺里做礼拜,郑信登上王位后,下令重修此寺并将其改名为“黎明寺”。


而这些西岸饱含历史气息的景观与对岸的现代化城市一同构成了一副古今共鸣的独特景象。


湄南河西岸风光,图中最高建筑为郑王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曼谷   泰国   泰族   缅甸   湄南河   大城   王国   东南亚   国力   首都   世纪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