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南宋运马的过程,从朝廷过失的角度,分析南宋缺马的原因

“国之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马”,战马对于古代政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和交通工具。从水浒传中,我们就能发现这点,曾头市和梁山的大战就是从一匹好马开始的。

骑兵在一场战斗中起到了决定性的力量,但是史料中记载,南宋战马是稀缺物资,甚至出现过“今天下马军,大率十人无一二人有马”的奇葩现象,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提及南宋千里运马的故事了。

战马潇潇来自千山外

1.颠沛千里寻马源

南宋的国土面积非常狭窄,所以战马的主要来源就是通过向四川长安沿线、广西桂州的番地采购。长途运输和采购在那个道路不通、交通不畅的时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不仅需要面对山路险阻,更有多种原因会导致马匹在中途损耗。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地崎岖且路上多乱石。马队在丛山峻岭中穿行很容易使得马蹄受伤,基于南宋期间马匹短缺和运送马匹存在的困境,南宋孝宗乾道元年五月,四川宣抚使吴磷提出了通过水运的方式运送马匹。

水运主要是通过制造专用的马船经过河流运送马匹,但是这个考虑其实也并不太成熟。夔州路帅臣张震提出:“岁费约二百万缗 ,又且出产不敷,决难桩办”直接指出来水运所需要的巨大经济花费。

但是面对紧张而又严峻的用马需求,孝宗还是非常坚决的同意了水运这一运马的过程。在乾道二年的时候,吴磷申请了先尝试性的通过水路运送一批马匹,用以发现运马途中的需求和运马所需要的具体花费。

而此次测试也验证了水运的可行性,所以当时的夔路转运司主管在向朝廷汇报对马纲水运的看法时,就表达了自己对水运马匹一事的认可。而孝宗更是大为高兴,“上大善之”,立即开始着手推行水运。

2.马纲水运初试及广西买马南上

《朝野杂记》中记载:“峡江湍险,军士素不谙习···驱沿流之民为之操舟,所赍衣粮为之劫夺,所过鸡犬为之一空。”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和环境的影响,即使有了皇帝的支持,南宋水运马匹的政策也并不顺利。

在吴磷尝试性运马的第二年就去世了,而接替他职位的官员并不怎么支持通过水路运送马匹的方式。虞允文实地考察了运送马匹的实际情况和详细线路,提出了水运和陆地运送相结合的方式。

由利州到荆南路程有接近三千多里路程,顺风顺水路途还行,一旦逆风而行,船只航行速度就会大大降低。而金州附近的陆地宽敞平坦,非常适合马匹的前行,两种方式相结合反而能够增加运送的速度

由于虞的建议参考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所以获得了孝宗的大力支持,“诏令允文择其利便,一面改易施行 ”。但到后期,又有朝廷重臣上书说通过水运的方式极大的影响到了江岸两边运送粮食,后期这种水运的方式更是直接被废止了。

广西的马匹主要来自于桂州,最初是有桂州人经过湖南和江西把马匹送至需要的地区,但是因为江西道路多险阻不通畅,所以改为从潭州、襄阳一路北上而来。

3.人财供给保障在途马匹

运送马匹不仅仅需要思考马匹行走的路线和具体运送马匹的方式,还包括了马匹运送过程中所必要考虑的一切问题,其中人员与财产的分配更是重中之重。

马匹运送中人物角色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对于马匹运送全线负责的官员、保护马匹的将领、医治马匹的医生,另外一类是专门负责特定马匹的牵马负责人,这样的管理方式让马匹运送过程从上到下都有人负责。

四川茶马司运送马匹的队伍每纲有马100匹,其中“差使臣二员,将校、医兽各一名,牵马军兵五十人”,共54人。这54人各司其职,又被严格的奖励考核办法所管理。

如果运送过程全线没有马匹损伤,则押送马匹的官员就可以升官一级;但如果马匹损伤达到三成,就会被降官。绍兴三年更是有律法写明:“押纲官如到行在损失不及一分···与转一官;将校···失及二分,并降一官资”。

严格将运送马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指出、将问题责任人界定,以此来减少马匹运送过程中的损伤。即使朝廷十分重视马匹运送,每年购买超过万匹战马运送至长江中下游,但是南宋仍然非常缺马。

时事造就一代朝堂的战马缺口

1.积贫积弱难以负担

运送马匹的过程中,为保证马匹的存活率所以沿途所需要的成本非常高昂。不仅包括马匹的口粮、运送马匹的船只,还包括沿途押送马匹的官员和驿站人员的费用,这还仅仅只是一切顺利需要准备的费用。

“所有病马,即权寄留,如法医治”,对于病马需要及时医治;还要随时保持驿站的良好环境、沿途道路的通畅。淳熙十年更是“重修马路,使其高壮平阔,无致泥泞 ”,马匹所行之处无一不是花销。

而南宋因为一系列并不出色的财政政策让国家财政收入十分有限,尤其是运送马匹沿线的州府根本就无力支撑马匹运送途中所需要产生的巨大开销,这也就无法保持各地持续运送马匹的积极性。

就单单论四川马匹运送而言,每年 “四川州郡发牵马兵士额差四千余人, 又借请之费三十余万”,马匹的运送给经过的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和人员成本,更何况水运还需要造船和水手的费用。

张震说“自利至峡十一州,岁费约二百万缗。又且出产不敷,决难桩办”,中央制定运马的政策只考虑马匹的运送,却不考虑经济,经费不足让南宋无力支撑马匹运送的巨大开销,进一步导致自身兵力不足。

2.内忧外患导致马匹稀缺

南宋一直承受着来自周边少数民族的压迫,军事形势非常不好。《群书索考》中说:“宋朝大臣平章先军而后国;群臣先军而后州。”由此可见,当时事事皆以军事为重,也能看出南宋所面临之紧迫环境。

而战马作为一级战备更是重中之重,但是马匹是一种害怕炎热比较耐旱的动物,它们养殖的环境非常受地理因素影响,“边人畜牧转徙,驰逐水草…至于中国…玄黄虺隋(疲病之马),因而减耗”

而宋所处的中原地区并不适合养殖马匹,同时南宋对于官方的牧场管理并不十分严格,导致马匹品相并不好,甚至容易生病,并不能支撑战争所需,这时采购就成为了马匹最大的来源。

而最大的养马基地——契丹拥有着无数品相完美的马匹,但那时的辽和宋朝是对立的关系,并不可能卖马匹给宋朝。直到金灭辽以后与宋朝建立合约通商,但马匹仍然作为战略物资是禁止卖给南宋的。

另一方面,“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中党项马的来源西夏王朝更是与宋朝互相禁止通商,即使是长年偶尔开放一次市场,也并不能支持长期稳定的交易。内忧外患之下与邻不友好的南宋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获得稳定的马匹来源。

3.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运马困难重重

由于南宋时期本土马匹十分有限,所以马匹主要来源是外地,而马匹就需要长途运送,在长时间运送途中会极大的扰民,更会很大程度上得激发社会上的矛盾,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军力人力进行维稳工作。

王十朋在对上的奏折中说到,“臣所治者夔州也,夔为帅府,系屯兵之地,而数犹不足”表现了运送马匹过程中政府人力的缺失,而政府人力缺失就必须要从普通人民中去选择人员加入到运送过程中。

“于是驱沿流之民为之操舟,所赍衣粮为之韧夺,所过鸡犬为之一空”,各个地方官员纷纷对马匹运送带来的巨大压力表示不安,更是纷纷上述形容途中给各个州府带来的巨大压力。

下属州府的反对本就让马匹运送政策实施颇为困难,再加上通过水运的方式让马匹损耗变得非常之大。载满马匹的船只遇上大风浪后十死九生,这样的情况让南宋朝廷不得已取消了效率最高的运送方式。

同时在古代大型运河也承担着非常巨大的交通运输作用,大型城市所需资源等都会通过水运抵达城市,而大型运马船只会将河道挤占,极大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由此可见,南宋运马不畅缺马的情况也必然出现。

总结

马匹的运送本身在历史长河中就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持续性的运转机制、中央的大力支持和经济力度上的扶持缺一不可。而南宋的一味冒进不仅没有缓解缺马的情况,更是让自身一度陷入困境。

南宋的先天缺马加上后天政策造就如此环境,让我们发现在行政管理体系中,我们必须得拥有一双能够发现政策弊端的双眼,同时要大胆完善和突破自身体系所拥有的缺陷,这样才能在发展中无往不利。

参考文献:

1.南宋马纲运输的过程管理;

2.南宋马纲水运考述;

3.南宋茶马贸易及马政相关银铤。


#历史开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南宋   朝廷   战马   马匹   宋朝   水运   船只   过失   官员   角度   来源   过程   原因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